生活变轻,开启减负新模式
“轻”是一种生活态度,是给生活做一次精简。抛掉身体懒惰的习惯,卸载心里壅塞的垃圾,去除家中冗赘的拥有……轻体,轻食,轻居,在新的一年里,通过减法让自己收获更放松的生活。
放大一个兴趣点,生活变单纯
身为交通运输部办公厅文秘处处长,蒋丽萍公事非常繁忙。但是透过微信朋友圈“围观”她的日常,发现运动是她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关键词”:马拉松、越野赛、夜跑、游泳、登山、网球……
2017年,蒋丽萍平均每月运动时间基本保持在40到50个小时。她还参加了一次芝加哥全程马拉松、三次国内半程马拉松、三次25公里越野赛、一次垂直马拉松、一次10公里跑比赛并荣获团队第二名,全年跑步里程达到1700公里、185次——这样一串数字,对于一位需要事业家庭兼顾的中年职场女性来说,超乎人们的想象。她究竟是如何有效平衡,在日常之中摒弃芜杂,专注地营造出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氛围,同时通过运动减少身心负累,让生活变得更加轻盈的呢?
与运动为伴的生活方式,蒋丽萍已经坚持了十多年。当初开始尝试有规律的运动,每天午饭后稍作休息,她就去单位旁边的健身房打壁球或跑步机上跑半小时。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规律运动令她身体轻松、头脑清爽,解乏的效果竟然要比午睡好得多。
培养一时兴趣不难,但能长期坚持下来却着实不易。蒋丽萍克服自身惰性的方法就是不断设置一些易于完成的小目标。如春季报名越野赛,刚过新年便开始渐进式的坡跑训练来强化体能;2017年10月参加芝加哥马拉松比赛,她提前10周便设置训练计划,既能阶段性进步,又让整个夏天过得很充实。当然,每完成一个目标时,适当给予自己一些奖励,也是自我激励、坚持长期运动的有力支撑。
蒋丽萍坦言,与其说自己享受运动本身,倒不如说是通过运动的方式不断尝试新的挑战,积极调整身心状态并使自己渐入佳境,很多运动项目也是为了不断适应外部条件变化而“被动”接受并产生喜爱的。比如,几年前陪孩子上周末补习班,她就利用等待的时间去学校操场跑步,渐渐地她爱上了跑步,运动成绩也不断提高;2017年春节假期被一次水上安全事故所触动,于是就下定决心克服恐惧心理,掌握游泳这项基本的逃生技能……正是这样一种从内在需求生发的“内生动力”,让蒋丽萍涉猎的运动项目越来越多,运动技能也更加精进。
因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追求不断变化的乐趣,再加上平时运动圈里的一大群人彼此督促、互相提醒鼓励、分享科学锻炼方法,参赛后分别撰写赛记等等。这些“内生动力”和“外部压力”双管齐下,激励着蒋丽萍在运动健身方面不断成长,也收获了更多成就感和满足感。
运动带给蒋丽萍更加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也对她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工作极其忙碌的她总是精神饱满,不仅全年满勤,更成为小团队的主心骨和顶梁柱。
很多职场女性都在家庭和工作中疲于应对,而运动却使蒋丽萍成为平衡高手。她把运动这一兴趣点不断放大,让繁杂的生活一下子变得单纯起来,过上了一种身心俱佳的轻盈、轻松的“轻生活”。
她的平衡秘诀是,把最重要的工作放在精神状态最好的时间段去做,比如上午三小时,高效率地完成一天中三分之二的工作量,这种“出活儿”可避免工作加班影响运动等业余生活;其次,要把喜欢的活动安排在身体条件较好的时间段进行,运动带来的愉悦可产生叠加效应,因此愈发感恩生活,积极快乐的情绪也会带动感染家人或周围的人;最后,要善于打时间差,减少无谓等待,就算在开车等红灯时,也能见缝插针地完成一些用时不多的琐碎事项,比如她担任部里的网协秘书长期间,很多活动通知就选在等红灯时发送。
在蒋丽萍看来,每个人都有一颗向往美好生活的初心,努力工作是为了实现美好生活的基础和保障,健康的体魄及饱满的精神状态,则是热爱工作并享受人生的必要条件。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这一初心,才不会迷失在庸庸碌碌的惰性、顾此失彼的拖延中,而能保持单纯的专注轻装向前。她的轻生活心得是,运动是一种引导身心向好的有益方式,也应当抱有正确的认知,不强求不逞能不攀比,不带负面情绪,健康快乐才是“轻生活”的根本。
物质变少而精,生活变轻而美
作为艾小羊生活馆的主理人,情感专家、生活家艾小羊说她的轻生活从“挑剔”开始。
问她新年的购物计划,只说了几样屈指可数的东西,“就这些?”“是啊,每天都在做减法,说不定明天又减一样。”“以前我看似拥有了很多,钱与时间却耗在了连自己都看不到的地方。换季清理衣柜的时候,有些衣服连标签都没剪。曾自我安慰,女人享受的不是使用而是拥有的过程。然而,心里却有一个真实的声音说,真正好的、适合自己的东西所带来的愉悦与安心,是随意拥有的东西不能比的。
走进一间书店,如果告诉自己,只能买一本书。这一本书一定是精挑细选,并且买回家会看完的。而如果觉得书反正不贵,买书也不算败家,看着顺眼的全部装进购物篮,吭哧吭哧地一次搬回家十几本书,它们很容易就被闲置了。
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天性,就是看重自己时间与精力的付出。挑剔出来的东西,之所以会让人珍惜,是我们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在选择过程中,付出了时间与精力,以及痛苦的纠结过程,所以它理应被好好对待,这是让你拥有的变少而精,生活却变轻而美的一个契机。
有一些具体的方法,比如每当走进一家店,可以提醒自己只买一件商品,就是逼迫自己做选择。慢慢,一次比一次更清晰地知道自己最喜欢最需要的是什么。
她的感悟是,即使你很有钱、有时间,过多的东西也会败坏你的品位,并且降低生活的乐趣。养家糊口与身不由己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生活,所以更要珍惜挑剔的权利。在那些你可以做决定的事情上,越挑剔,就越容易找到自我。可买可不买的东西,不买;可见可不见的人,不见。
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我们以为做加法会让自己充满安全感。衣帽间里塞满了衣服,梳妆台上堆满瓶瓶罐罐,书架书桌上堆满书。每个周末,有许多的朋友邀约。殊不知,你经常找不到可以穿的衣服,没有耐心看完一本书,不知道谁是你真正的朋友。太多的拥有,不但侵占你的生活空间,也壅堵了你的心灵,你没有办法沉下心来,与一件物、一个人培养有意义的关系。
所以艾小羊对所拥有的越来越挑剔,拥有的越少越精,就越知道自己的生命没有浪费,包括那些用生命赚来的钱。但这个少而精是指能物尽其用,而不是贵。如果因为买的东西很贵又舍不得用,就像她妈妈说的“买得起,用不起”,也会很累。这句话深深影响了艾小羊的消费观。一件东西,如果贵到不舍得用,或者用处不大就不买。
除去极少数为观赏而存在的物品,大多数东西的价值都在于它的使用,使用感觉不好,也是一种用不起,说明与你的价值取向、生活习惯不合,那么,存在就是一种负累。
艾小羊小时候,邻居买了个很贵的电冰箱,无比珍爱。平时不舍得往里面放太多东西,偶尔外出,哪怕只有两三天,也要把冰箱清空断电,把东西寄放到她家冰箱里。结果邻居家的冰箱外表还是崭新,就坏掉了。她家的那台杂牌冰箱常年塞得满满的,却用足了十年。
任何东西,标着价签摆在货架,只是商品,有价格没生命。只有我们穿过、用过,才慢慢成了我们的一部分,它的生命与风格是使用它的人赋予的。大到房子,小到发卡,都要问问自己,我会轻松而愉悦地使用它吗?
做一个懂得“挑剔”生活的女人,因为不断的“挑剔”让你的判断越来越准,物质越来越精,生活越来越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