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地标中,激荡初心的珍贵“瞬间”
12年前,我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那时候开始,共产党员成了我的第一身份。
3年前,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特刊报道,由高总编带队,我们编辑部寻访延安,重走创刊路。站在延河边,遥望宝塔山,登上杨家岭,从半山腰几孔早已坍塌的窑洞中辨认中央妇委会的办公原址,寻找中国妇女杂志在烽火硝烟中诞生的历史。这是我入党后第一次走近革命圣地,更是生平第一次去到红色延安。
两年前,为纪念建党95周年特别报道,我们延安之行的原班人马再次出发,赴上海寻访一大二大等红色地标,重温建党岁月,感受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里生生不息的红色情结。
罗列这些,其实我想表达的是。身为一名记者,之前大都是以职业身份、带着采访目的走进革命圣地,去了解与党有关的那一段段峥嵘岁月和光辉历史。在报道过程中力求真实记录、事实呈现、客观表达,尽管也曾一次次被触动和感动,但很多时候,个人化的情感却不易被激发和呈现出来。
一周前,党总支一行22人先后奔赴嘉兴和上海,瞻仰红船,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国歌纪念馆、一二大纪念馆,在外高桥港区走近被采访者陈维……
这一次的感受却大大不同。不仅选择的参观地点都极具代表性,而且我们踏上了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和五四青年节、五四运动99周年等重要的时间节点,每走一天、每行一站都被赋予了“仪式感”。此外能在组织的带领下去重新寻访、重新感受,大家朝夕相处,探讨交流,也有了更多对党组织的归属感。
这次重温建党岁月的红色之旅虽然仅有短短三天,但对我来说,感受深刻,收获也很多。特别是回来之后参与文字报道工作以及为今天的分享做准备,两次细细梳理的过程是回顾总结,更是升华和成长。今天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触动我内心的几个瞬间。
第一次,是第一眼看到南湖红船的时候。在此之前,我脑中没有红船的任何形象,以至于它闪进我视野时,突然有一种不真实感。97年前,就是在这座小小的普通木制画舫中,中国共产党宣告诞生。习近平总书记曾感慨:“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尤其是当隔着红船远望对岸成片的高楼时,想象着生活在安全感和幸福感中的他们、我们时,那种撞击人心的情感是真实存在的,是可以瞬间被唤起的。
第二次,是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时,讲解员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一路讲解的很客观细致。但是到了李大钊展区,明显感到了他的情绪变化,他说那是他每次最不忍触及的部分。因为展区里最显眼的地方立着一个绞刑架,李大钊就义时就是在这样的绞刑架上生生被绞死,行刑过程极度痛苦,足足持续了三十到四十分钟。那一刻,我无法自控地落泪了。
第三次,是在一大旧址,我想说说在这里看到的人。尽管还没到七一,那天还下着小雨,但是展厅里簇拥着很多参观者。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位老人和三名外国人。比起很多人,他们看得更认真,立在展板和展柜前久久不动。我当时很感慨,比我们更熟悉历史的老年人和似乎完全不用熟悉我们历史的外国人,都愿意沉下心来,花更多时间去走进那些红色岁月,感受那份坚辛与伟大,而我作为党员却对很多革命历史知之甚少,感到汗颜。
最后一次,是回来以后我们小组做分享交流。陈思慧主任分享了她去不久前去井冈山学习时的经历和感受。尤其是她讲到朱德总司令的夫人为了掩护大部队撤离而被捕,因为坚强不屈,当时怀有身孕的她被敌人剖开腹部,胎儿被砍死,她自己被切成三段,最后人头被悬在城门之上。听她讲到此处,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特别动容。
其实,我今天分享的只是一些看似琐碎的点滴的个人感受,却并不限于一名党员应有的了解和感受。陈主任那天说的一句话特别好,并非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而是我们生活在今天和平的中国。
我想说,红色,可以是壮阔的豪迈的,也可以是细腻的感人的,可以是激荡胸怀的,也可以是触动人心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我们拥有同样的历史和来路,也共享着今天同样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不管是不是党员,那段伟大的历史、那些伟大的人,都不应该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