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殖健康之道:微生态平衡

来源:中国妇女作者: 文/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肿瘤学博士安瑞芳 医师杨雷
健康生活 2021-10-25 14:57:27

image.png

在人体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着数量庞大(1014个)且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通称正常菌群。它们与宿主、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动态平衡的微生态系统。


女性阴道是人体内重要的微生态区,由阴道内的微生物菌群、阴道解剖结构、内分泌调节系统和局部免疫系统共同组成。


其中阴道内正常微生物菌群是阴道微生态研究的核心内容。现已确定定植于正常阴道内的微生物有五百多种,包括细菌、真菌、原虫、衣原体和病毒等。它们主要栖居于阴道四周的侧壁粘膜皱褶和穹隆,总量可达109/毫升。乳杆菌是阴道菌群中的优势菌,约占70%~95%,目前从健康女性阴道内可分离出20多种乳杆菌,最常见的是卷曲乳杆菌、惰性乳杆菌、詹氏乳杆菌、格氏乳杆菌。


乳杆菌通过定植抗力、生物拮抗、分解阴道上皮细胞糖原产生乳酸来维持阴道酸性环境,分泌H2O2、细菌素、类细菌素和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刺激机体的免疫防御作用来抑制其他菌和致病菌的生长,维持阴道“自净”作用。


女性生殖道有其独特的解剖生理特点:两侧大阴唇自然合拢,遮掩阴道口、尿道口;阴道口闭合,阴道前后壁紧贴;阴道壁是由完整的复层鳞状上皮细胞构成,且阴道内为弱酸性环境,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这些解剖生理特点构成了阻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屏障。


微生物进入机体后淋巴和单核吞噬细胞的消灭阻挡是第二道防线。当阴道自然防御功能遭到破坏或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内源性菌群发生变化或外源性致病菌侵入,均可导致阴道炎的发生。


image.png

安瑞芳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肿瘤学博士


目前临床上的各种阴道炎症,无论能否明确诊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阴道微生态失调。阴道内乳杆菌减少或缺失,需氧菌增多可引起AV,兼性厌氧菌及厌氧菌增多可引起BV;阴道内乳杆菌数量不变但功能异常可引起VVC;阴道内乳杆菌过量生长造成阴道上皮细胞溶解破裂可导致CV;感染外源性阴道毛滴虫可导致TV(现称阴道毛滴虫病)。


因此,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已成国内目前诊断各种阴道炎症最常用的方法。该体系是通过描述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机体炎性反应和病原菌等形态学五个方面并结合阴道pH值、过氧化氢、白细胞酯酶等功能性指标,对阴道微生态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以上任一指标出现异常,均可视为微生态失调。这一评价体系可一次性快速诊断临床常见的阴道炎和混合性感染,并准确判断阴道炎的预后,降低阴道炎的复发率;也可对临床白带增多、外阴瘙痒而无特殊病原菌、现有方法难以诊断的阴道炎症进行微生态评价,使临床治疗做到有据可依。因此,对于有外阴瘙痒、阴道分泌物异常等症状的患者,均需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测,切勿自行盲目用药和进行阴道冲洗。


例如BV和AV致病菌不同,使用的抗菌药物也截然不同:BV的致病菌以厌氧菌为主,抗菌药物为硝基咪唑类,而AV的致病菌以需氧菌为主,抗菌药物主要为覆盖需氧菌的抗菌药物,如头孢类、大环内酯类及喹诺酮类。而阴道冲洗会破坏阴道生态环境, 加重菌群紊乱,甚至引起上行性感染, 增加盆腔感染性疾病。 


需要强调的是,阴道炎的治疗并非“一劳永逸”。首先,阴道炎复发率高,AV、BV、VVC患者若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需要随访复查。有条件者,治疗后可复查阴道微生态检测,评估阴道菌群恢复情况及疗效另外,TV作为一种性传播疾病,如果性伴未进行治疗,易造成阴道毛滴虫的再次感染,加之部分患者可能对硝基咪唑类药物耐药,需要在治疗后2~4周重复检测评价其疗效。其次,杀灭病原微生物只是治疗阴道炎症的第一步,修复阴道黏膜、恢复优势乳杆菌和阴道微生态平衡才是我们治疗阴道炎症的最终目标。


现有研究证实,微生态制剂(益生菌、益生元等)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对巩固阴道炎疗效及预防复发有重要作用。国内相关指南也建议对于AV、BV、混合性阴道炎患者,可考虑外源性补充乳杆菌制剂辅助恢复正常的阴道微生态。但作为健康阴道主要乳杆菌,以卷曲乳杆菌、格式乳杆菌等为主的临床产品开发目前还不多见,还需进一步推动这些菌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