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脱贫前线】大凉山上的驻村第一书记:带着乡亲们“漂漂亮亮”脱贫
本文刊于《中国妇女》杂志
王晓燕 四川凉山州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场宣传推广科科长,普格县耶底乡赛果洛村驻村第一书记,2019年度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脸亮了,精气神变了!
王晓燕所在的赛果洛村地处偏远的高寒山区,海拔3100米,是座古老的彝族村寨。春节过后,疫情蔓延,因为偏居一隅,山村仿佛成了世外桃源,但村民们不再“打堆堆”,也注意防控。
两年前,王晓燕成了驻村第一书记。山高路险、交通闭塞让赛果洛村成了高山孤岛,因此陷入深度贫困。虽然已有心理准备,第一次进村还是让她心凉半截:村里只剩下老弱妇孺,一点生气都没有;村民们不梳不洗,个个黑黢黢的;房子破旧,甚至人畜不分,开门就是一股刺鼻的味道……
当天晚上,她失眠了。穷固然是条件所限,但观念落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没有好的习惯,即使脱贫摘帽也不会长久。扶贫先扶志,不妨从形象扶贫做起!
王晓燕爱干净,爱漂亮,平时穿着时尚,喜欢化妆戴饰物。她本想驻村后朴素点,跟大伙打成一片,但发现村民喜欢她的穿衣打扮,尤其是妇女们,更是直接被她“圈粉”,有事没事就凑过来,这个摸摸她的衣服,那个拽拽她的围巾。“你们是不是也爱美?”王晓燕趁机给妇女们开会,“爱美就从自己做起,一定要把家收拾干净。”她承诺:咱们搞评比,谁家干净了,就送谁红围巾!
妇女们立即行动起来,家里亮堂了,衣着整齐了,房前屋后也干净了。更有趣的是,有人换了新衣服,一定要在村里走一趟,在书记跟前转两圈,“简直比我还爱美。”在村里,得到书记的红围巾成了一件骄傲的事。
王晓燕带领村民们从形象扶贫做起,扶贫先扶志,提振精气神
改变的还有村里的孩子们。山上天干风大,紫外线又强,孩子们小脸又黑又皴,特别是冬天,“脸上尽是血珠珠。”有次儿子随她进山,看到这些小伙伴,对妈妈说:用我的压岁钱给小朋友买“香香”吧。一句话提醒了她,从此孩子们的“香香”她包了,每次从城里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给孩子们发“香香”。曾有记者来采访,发现村里的孩子跟大凉山其他地方的孩子不一样,虽然皮肤也黑,但都十分光滑,自然就是那些“香香”的功劳。
为了让大伙都爱美,村里安居房落成时,王晓燕在朋友圈发起了爱心捐赠,为每家每户送去了一个带镜子的大衣柜。之前好多村民一辈子都没照过镜子,不知道镜中的自己什么模样。自从家里有了镜子,照照镜子再出门就成了习惯。倘若再邋里邋遢的,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没想到镜子居然带来了一场观念革命!”王晓燕曾为一位村民前后拍过两次照,穿着同样的衣服,后一张照片年轻了足足10岁!“不仅是脸亮了,眼睛也亮了,精气神不一样了。”
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爱美固然是好事,但美又不能当饭吃,跟扶贫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当然有关系!”
王晓燕是凉山州旅游局干部,最擅长旅游线路的开发设计。刚到赛果洛村时,她没事就爱围着村子转,结果有了新发现:彝族火把节发祥地日都迪萨离村子很近,只有几分钟车程,“这就像奥运圣火之于希腊,每年的火把节要在这里举行点火仪式。现在讲文化旅游,这是难得的文化看点!”
大凉山虽是贫困山区,但风景优美,有高山有草原,尤其是春夏季节,漫山遍野绿草茵茵,随处可见牛羊满坡……
那么问题就来了:做旅游,首先要吸引游客。可你不讲卫生,把游客吓跑了,谁还愿意来?所以要爱干净,爱漂亮,这样你才有底气,人家才不嫌弃你,也愿意和你交流,愿意买你的东西。
这番话,村民们听得直点头。打定主意做旅游,王晓燕就开始行动了。她委托广告公司专门制作了一组招贴画,画上的彝族青年载歌载舞,身后的青山绿水格外抢眼。这些画贴在村里的外墙上,立刻引来了村民们围观:难道这就是旅游?
2018年6月,索玛花盛开的时候,一行有30辆越野车、150人的自驾游团队从成都出发,跋山涉水,浩荡而来。墙上的画“活”了:村民们身着民族盛装,捧着自家酿制的美酒,边歌边舞,热情欢迎远方的客人——这是王晓燕精心策划的一场大型户外游活动。伴着晚间的篝火,彝族特色的烤全羊、小猪肉、酸菜鸡等各种美食也端上了餐桌,令游客们大饱口福。
临时自驾营地旁,搭起了土特产售卖区,荞麦、燕麦、党参、野生菌……两天下来,全村增收10万元。大家高兴得合不拢嘴,村民火补上贵更是逢人就讲:老婆做荞麦粑粑,他宰羊砍肉,两天赚了七八千。土特产好卖得很,家里的酸菜都见底了!
初战告捷,王晓燕确定“旅游”这碗饭可以吃!为了把“短线变长线”,她一次次到县、州争取,最终政府决定投资800万元对日都迪萨进行旅游线路的打造开发,“这下我们可以借东风了。”王晓燕细数她的规划:建自驾游营地,开展骑马、滑草、卡丁车等项目,打造彝族风情民宿,延长游玩时间……在她看来,做旅游不仅有助于增收,还能让村民增长见识。
“要想脱贫摘帽,封闭肯定不行。”其实山里有好东西,虫草、党参、野山菌……就是因为见不到人,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导致赛果洛村一直在贫困中徘徊,以后再不能吃这种哑巴亏了!
带货主播的乡村情怀
好东西并非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而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山里东西虽然好,关键是怎么推出去。很自然地,王晓燕想到了网络。她喜欢玩抖音,有自己的直播平台。驻村扶贫后,她经常拍一些扶贫中有趣的小视频传到网上,因为内容接地气,她的粉丝量呼呼上涨,很快超过了5万人。看到人家在抖音上卖口红、卖包包,她就想:我能不能也帮乡亲们卖特产?
她试着卖虫草,没想到,2000根虫草几乎是“秒售罄”!从此驻村书记有了新身份:抖音带货女主播。村民们但凡有了好东西,第一时间就拿给她:让王书记帮我们赚大钱。
山里交通不便,物流不通,卖出去的货,要自己带到山下才能寄。有时忙不过来,她就分派给驻村的其他队员,大家帮忙分头寄。带货第一个月,村民们就实现了增收。
两年下来,王晓燕成了村里离不开的人。孩子们最黏她,嘴里嚷着“王书记、王书记……”,走到哪跟到哪,后面总有一串“小尾巴”。有一次,她病了,昏昏沉沉睡了一天,醒来后发现,村民们都来了,捧着各种各样的药,“他们不知道我生的什么病,也不知道该吃什么药,就把家里所有的药都拿来了。”
王晓燕是在农村长大的,后来因为父母做生意才进了城。大学毕业后,她考取了公务员,但心里始终对农村有情结。单位要求干部下乡扶贫,她主动报了名,“一来是为了锻炼自己,二来也是为了一份情怀。”
两年多的驻村生活让她变了许多,“以前我都在专卖店买衣服,自从驻村扶贫后,我不给自己买了,变成了给村里的妇女和孩子们买。”在村里,她还资助了一位在西昌读书的中学生,“对我来说,资助一个学生微不足道,但却可以改变他的人生。”
驻村工作多也很累,原本身体就单薄的王晓燕瘦了10斤,皮肤也出现紫外线过敏,领导派人替换她,让她回家看看病。听说她要走,村民们舍不得,围着她掉眼泪。王晓燕笑着向大伙保证:放心吧,我还会回来的。
如今的赛果洛村跟两年前可大不一样了,“已经脱贫摘帽了!去年来了位南充客商,8万元买走了30只羊。而我们村家家户户至少都有几十只羊,还有鸡、鸭、猪、牛……算一算,是不是已经奔小康了?”
眼下村里正忙着修建“打米房”,方便村民们加工荞麦、燕麦等农产品,“到时候游客来到日都迪萨,当场就能把我们村的好山货都带走!赛果洛村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相关新闻

【决战脱贫前线】植根热土产业扶贫!来看看这位“胡辣汤书记”的战贫成绩单

单眼女孩山区支教:愿做天空那朵最美的云

绽放在炉台边的玫瑰:辽宁鞍钢股份炼铁总厂二高炉作业区茵芭操作工李珊

【决战脱贫前线】返乡创业新农人!一个高光白领的蜕变……

一袭白衣,两代传承!援汉北京医疗队年龄最小的她,令人刮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