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曼谈:淑女+君子的佳偶观

聚焦 2019-03-25 10:53:00

开栏语 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涵养个人品德、培育家庭美德、优化社会公德。从本期开始,我们特邀著名历史文化学者蒙曼独家开设专栏《曼谈》:古典诗词中的女性与家庭。让我们跟随智慧隽永的《曼谈》,珍视传统,滋养当下,助力未来。

蒙曼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全国妇联兼职副主席

蒙曼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全国妇联兼职副主席

从这一期开始,我跟大家分享一个系列话题,古典诗词中的女性与家庭。为什么要选这个话题呢?因为要了解今日中国女性之处境,乃至探索明日中国女性之方向,都不能抛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然而,在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典藏中,女性的形象往往语焉不详,甚至直接付之阙如。但在诗词之中,女性不仅仅是诗人凝视的客体,还可以成为诗词创作的主体。所谓才女,在中国古代,几乎成了女诗人的专属名词。

孔子说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写尽了人心中悲愁喜乐。既然如此,我们何不通过古典诗词追踪中国女性的生活和情感,理解她们的挫折与奋斗,分享她们的欢乐与哀愁呢?

作为这个系列的第一篇,跟大家分享《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众所周知,《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而诗经又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由孔子删定而成,所以又是儒家基本经典,是五经之一。这样一来,你翻开中国文学史,看到的第一篇作品就是关雎。你翻开经学史,看到的第一篇作品仍然是关雎。这还不够。关雎在周朝的社会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年周天子大宴诸侯,一定要奏唱关雎。那么,《关雎》何以有这么大的能量,能够让周天子和孔圣人都为之折服呢?因为周朝立国,家国同构,而《关雎》奠定的,正是最基本的家庭秩序。在这个家庭秩序里,窈窕淑女的位置绝对不同寻常。

为什么这么说呢?看《关雎》的第一章,也就是开头四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的表达手法包括赋比兴,所谓兴,就是起兴,也就是借题发挥——先说其他的事,再引出真正要说的东西。这四句诗,用的就是起兴的手法。雎鸠是一种水禽,春天来了,这水鸟一雄一雌,在水中小岛上“关关”地和鸣,不是自然就会让人联想到人间的男婚女嫁吗?关关和鸣的雎鸠啊,相依相伴在小洲,那美丽贤惠的淑女,真是君子的好配偶。既然提到了“君子”和“淑女”,意味着这一定是第三人在唱歌,他热情歌唱着一对佳偶。在当时人的心目中,佳偶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必然得是窈窕淑女配谦谦君子。什么样女子是窈窕淑女?窈是深邃,比喻女子心灵美;窕是优美,比喻女子的仪态美。她可不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瘦成一道闪电的美女,她必须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这样的淑女,完全配得上君子。那什么又是君子呢?《诗经·淇奥》说得好:“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是制作骨器,磋是加工象牙,琢是雕琢玉器,磨是磨制石器。一个君子,要像工匠打磨玉石骨器一样打磨自己的学问和道德,这不就意味着君子也必须是内外兼修的吗?一个形神俱美的淑女搭配着一位内外兼修的君子,这才是真正的好伴侣,好婚姻。

窈窕淑女撩起了君子的情愫,他是怎么追求的呢?看下一章:“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这还是起兴的手法,参差不齐的荇菜啊,左边采完右边采。窈窕淑女啊,睡里梦里难忘怀。《红楼梦》里,宝哥哥不也对林妹妹说:“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吗!可是,窈窕淑女哪能那么轻易就追求得到!所以,又有了接下来的第三章:“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求来求去难实现,睡里梦里都思念,思念她啊思念她,辗转反侧难入眠。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思服”。很多人望文生义,一位思服就是想要制服她,这真是要不得的大男子主义。在古汉语里,思就是服,服就是思,这是同一个意思的反复。一个男子若真是爱着一个女子,怎么会想要制服她,收服她呢!他只是这样深深地思念着,思念到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这说明什么?优质的婚姻不仅仅是淑女君子,旗鼓相当,它还一定要以深刻的爱情为基础。

那么,这君子如此深情,如此执着,他到底得到了淑女没有?他当然得到了。看看第四章和第五章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参差不齐的荇菜啊,左边右边采不停。美丽贤惠的淑女啊,弹琴鼓瑟给她听。参差不齐的荇菜啊,左边拔完右边拔。美丽贤惠的淑女啊,敲钟击鼓欢迎她。这是在写什么?写一场盛大的婚礼啊。可能有人会想,这难道不是小伙子弹琴唱歌给姑娘听,就像大学校园里,男生在女生楼下弹吉他吗?当然不是,这琴瑟、钟鼓,是非常隆重的乐器,非盛典不得使用。事实上,周朝正是用礼和乐规范着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也规范着中国文明的走向——所谓礼乐之邦,指的就是和谐幸福文明的国度。严肃而神圣的音乐在隆重的婚礼上奏响,就是要告诉一对新人和所有来宾,就像乐有五音一样,人在生活中也有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分工,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发挥着价值,这才是真的婚姻美满,佳偶天成。

至此,你应该理解了《关雎》作为《诗经》开篇的意义了吧?《毛诗序》其实说得非常清楚:“(关雎)《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中国把家庭视为社会和国家的基础,在家庭中,夫妇是人伦之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如果夫是君子,妇是淑女,那么,他们在家庭里互敬互爱,各司其职的道德风尚必然可以影响到整个天下。它既可以影响“乡人”,也就是普通百姓,也可以影响“邦国”,也就是国家社会。这种注重修养,注重礼法的生活方式和自内而外,自家而国的教化方式,不正是我们应该珍视的传统吗!

蒙曼 独家专栏 佳偶观 诗经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