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变形记”,温暖的爱点燃梦想

作者:本刊记者 杨华
聚焦 2020-01-06 13:25:00 708

QQ图片20200106130115

儿童成长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滋养,如何让儿童全面健康成长,实现儿童和家长共同成长,是没有终点的课题。“家庭成长计划”,通过帮扶贫困家庭,激发家庭内生动力,为陪伴孩子同进步、共成长,点燃了希望之光。

亮橙色,给孩子充满希望的学习空间

11月中旬,本刊记者随“家庭成长计划”项目组,从北京一路南下来到“棉海之乡”——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高母村。

这一天,高母村12岁男孩小宇一回家,发现自己的小房间完全变了模样,斑驳、脱落的墙壁变得平整洁白,崭新的床、衣柜和书桌都是蓝天的颜色……小宇揉了揉眼睛,使劲伸头寻找“田螺姑娘”。

创造这奇迹的是穿亮橙色马甲的叔叔阿姨。小宇看见,马甲背面写着“家庭成长计划”,他眨着诧异的眼睛,仿佛在问:什么是家庭成长计划?

在“家庭成长计划”公益项目邯郸试点启动仪式上,记者了解到,“家庭成长计划”是在全国妇联指导下,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联合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发起的综合性家庭教育公益项目。通过募集资金,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5至14岁儿童,改造一个专属的学习生活空间。不仅如此,还将通过志愿者陪伴、教育及开展集体活动等方式,让这些家庭的孩子树立自信阳光的心态。“家庭成长计划”是进一步落实“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的公益项目,只为激发低保及建档立卡家庭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扶贫,进一步缓解贫困代际传递,切实保障对低保及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的帮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

据介绍,截至2019年5月底,全国共有城乡低保对象4400万人,其中,城市低保对象940.7万人,农村低保对象3459.3万人,全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未成年人近730万。这些低保家庭生产机能完全或部分丧失,其家庭主要劳动力,创造价值的能力极其微弱,且往往伴随家庭成员的重病或重残,医疗或其他非正常支出较大,必须依靠政府和社会的救助才能维持其基本生存。低保家庭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影响,普遍存在着自卑、学习能力不足、亲子关系一般或人际关系较差等问题。

在启动仪式上,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张建岷说:“‘家庭成长计划’公益项目试点运作两年来,已向5707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家庭’提供了综合帮扶。未来,邯郸市还将有32户家庭受益于该计划。”

启动仪式结束后,参会人员一行来到了即将实施改造的瑶瑶家走访慰问,充分了解瑶瑶的家庭情况,并详细询问了孩子和家庭的切实需求后,大家又移步来到同村的小宇家考察实施改造后的房间,对比瑶瑶家的环境,再看改造后小宇的房间,切实感受到“家庭成长计划”给这个家庭带来的变化,小宇家改造完成后,这个因母亲腰椎间盘突出,爷爷半身不遂,只靠父亲在外打零工的贫困家庭,有了欢乐气氛,小宇妈妈愁苦的脸上明显多了笑容,她说:“感谢妇联、妇基会,感谢政府,感谢大家!我告诉小宇要好好学习,不辜负大家的关爱和期望。我也要学着和孩子一起成长。”

QQ图片20200106131929

“家庭成长计划”邯郸试点启动仪式

“家庭成长计划”让梦想起飞

在成安县妇联主席王俊霞的陪同下,记者走访了几家县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安县西霍村小学五年级的莹莹是个爱笑的姑娘,如今,学习累了的时候,她喜欢看看自己的小房间,看看志愿者阿姨送来的童话书。莹莹房间窗帘的图案是一个小孩在树下钓鱼,墙壁上两只蝴蝶正煽动翅膀,飞向远方……一周前,莹莹的房间和生活一样,暗淡无光。莹莹的父亲残疾,母亲有二级精神障碍,全家人只靠年迈的爷爷和只能打些零工的父亲挣钱养家。她和读技校的大哥、上初中的二哥在成长中难以获得来自家庭的陪伴和教导,家里一张刚过膝盖的矮桌子是全家人吃饭餐桌和三个孩子的“写字台”。由于家庭困难,懂事的莹莹很小就会做饭、洗衣、打理家务。

上个星期,莹莹家像过年一样热闹,身穿亮橙色马甲的叔叔阿姨们来刷墙、打扫卫生、组装家具、铺地板革,热火朝天地忙活起来,十几个志愿者经过十个小时的奋战,像变魔术一样把莹莹的小房间换了个模样。当被问到梦想时,她眼含晶莹的泪光,手摸着粉嫩色的写字台,激动地说:“我的梦想就是能拥有一张这样的书桌,读书学习考大学。”在当地政府的关心下,在“家庭成长计划”的帮助下,莹莹一家的生活如今有了很大改善。

从莹莹家出来往东走,不过百米,记者来到了子怡家,由于前夜刚下过雨,地面上星星点点的水洼还没有干透,伴着凛冽的寒风中渴望阳光,正如这个贫困的家庭需要温暖一样。

几年前,子怡的爸爸在家里干活时,不小心从房顶摔了下来,瘫痪在床。自那之后,家里唯一的顶梁柱塌了,看病、手术、抓药花光了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全部的积蓄,年幼的子怡总能看见奶奶偷偷抹眼泪,妈妈也变得寡言少语。除了子怡外,家里还有个读初三的哥哥和小学三年级妹妹等着交学费、杂费,一家六口只能靠70岁的奶奶务农和妈妈去县里商店打扫卫生一个月1000元钱的收入生活,拮据贫寒的家庭让10岁的子怡变得格外懂事,她知道爸爸病了,家里没有了最主要的劳动力,她要帮着妈妈干自己力所能及的活。

子怡从小就很喜欢数学,成绩也总在年级前10名,当问起她的梦想时,她坚定地说:“我想考大学,长大当一名医生,治病救人。”她是有理想的孩子,如今有“家庭成长计划”的帮扶,给子怡年幼的心中开了一扇通往理想的门。采访中,穿着亮橙色马甲的叔叔阿姨们陆陆续续送来了涂料、地板革、家具模板……很快,他们将对子怡家进行改造。

人人助推,小小的爱汇成海洋

贫穷和疾病的力量虽然很大,但爱的力量更强大,总能点燃希望,让奇迹发生。就“家庭成长计划”的现实意义,记者采访了项目志愿者队伍代表、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秘书长、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分会专业委员会会长王志军,他说:“扶贫需要‘输血’,但要彻底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现象的继续发生,必须设法提高贫困家庭自身的‘造血功能’,依靠教育,重视教育,但无论哪一方面,我们志愿者都应该冲在扶贫道路的最前方。”

在小宇家的门外,记者遇见了带着孩子来做公益的志愿者高义勇,他们一家三口正在给小宇拼装写字台,儿子小耀负责拼装写字台的抽屉,只见他一手扶着木板,一手拿着改锥,看着说明书认真操作着。“他跟小宇年纪相当,今天是第一次带他来参加活动,不管能对小宇帮助多少,都是孩子的一份心意,也是生命教育最好的一课。”高义勇说。小耀平时喜欢拼乐高,在拼装抽屉的过程中,小耀的妈妈问:“你喜欢拼桌子还是拼乐高?”小耀指着桌子脱口而出:“拼这个”,妈妈追问:“为什么?”他答:“有成就感。”小耀的回答仿佛道出了无数志愿者的心声,有成就感,所以值得付出。

“像一束光,照在这世界上,像一团火,燃烧在你我胸膛,有爱就有希望,让我们伴你成长……”当志愿者合唱《伴你成长》的歌声响起的时候,冬日的阳光正柔和地照耀着大地。启动会的现场,记者见到了词曲的创作人杨宪平。当天,他和妻子范艳雪带着女儿一起来参加志愿活动,莹莹家的改造就有他们的一份功劳,他负责刮腻子和粉刷墙壁,妻子负责整理被褥。杨宪平一家是做电采暖生意的,他以前是个玩音乐的吉他手,启动会上,小女儿以童声开场为贫困户加油鼓气。被问起为什么创作这首歌时,杨宪平回答说:“有太多孩子需要被爱和被关注,创作这首歌唯一的目的是想歌声飘的远一点,参与的人多一些。”

这群来自邯郸各地的志愿者中有医生、教师、设计师、全职妈妈……他们就如同杨宪平歌词中所写,“像一支蜡烛,把自己点亮,让小小的爱,汇成了海洋。”

QQ图片20200106132358

“家庭成长计划”给家庭环境“变形”,给受助儿童带来温暖和关爱

用“陪伴教育”点亮儿童未来

据了解,改善儿童学习生活环境,只是“家庭成长计划”的一个切入点,后期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还将针对低保等贫困家庭,安排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志愿者提供科学系统的成长陪伴,由两名志愿者结对一户家庭的儿童,在“家庭成长计划执行系统”的指引下,开展为期一年的跟进陪伴,为每个孩子提供不少于12次的家访陪伴,帮助受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以开放、阳光的心态融入社会。

QQ图片20200106133532

“家庭成长计划”项目宣传大使王小骞和受助者妈妈谈心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家庭成长计划”项目宣传大使王小骞在“陪伴教育”上,开了个好头。小宇家改造期间,令小宇和家人喜出望外的是,他们见到了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王小骞老师。小宇做梦也没想到还能和著名的主持人一起包饺子、讲故事,这种近距离接触,让腼腆害羞的他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并感到很开心很幸福。采访中,王小骞表示:“要尽己之力,为更多贫困家庭代言,圆孩子一个美好的梦。”

在“陪伴教育”这一课中,除了亲身的陪伴,还有书信的陪伴。在莹莹家改造之前,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工作办副主任阚婷看到了这个家庭的惨淡,她拍了很多照片回家给10岁的女儿萱萱一张一张地讲解。萱萱知道莹莹的故事后,深受触动,当天就给莹莹写了一封信,并送上了自己新买的流沙笔和喜欢的玩具,她佩服莹莹面对艰难生活毫不退缩的勇气,在300多公里外的北京为她加油鼓气。萱萱写到,“希望你能给我回信,放假我去找你玩。”莹莹给萱萱写了回信,这一来一往的书信成了两个素不相识,却年龄相仿的孩子最真诚的沟通和陪伴,莹莹开心地说:“我有了新的朋友,无论以后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有一个远方的伙伴为我加油。”

QQ图片20200106133700
志愿者在给受助儿童拼装书桌      

QQ图片20200106133849

小房间完全变了模样

对儿童的关注和支持,是一种公益向善的力量。志愿者的陪伴和参与就像是点亮了一盏小小的灯。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点亮时,孩子们的未来终将更加光明灿烂。“家庭成长计划”是凝结社会各界力量、落实总书记“三个注重”要求的创新实践,是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动员社会组织在内的社会力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公益探索,希望未来可以将“家庭成长计划”公益项目的平台,打造成一种政府支持,企业、媒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家庭建设干预模式,营造人人参与公益的社会新风尚。

家庭 家庭成长计划 贫困家庭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