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恋味道”,火了循环农业
还记得儿时吃过的西红柿吗?红红的果皮,咬一口酸酸甜甜、面里裹沙。这样的西红柿是李卫农场的主打产品,有人送它一个浪漫的名字——
李卫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小刘固农场场长。执着于循环农业技术,将小农场带入大市场。
李卫很勤快。记者一大早采访,她早已在田里巡视完毕,“正好,刚回来。”每天起早到田间地头向庄稼果蔬问声“早安”,是她做农民以后养成的习惯。立秋已过,节气不等人,李卫一边照常管理夏季作物,一边着手秋冬作物的种植,还要对西红柿、草莓等主打产品予以“特别关注”。今年她的农产品销售格外火爆,“可惜产量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客户需求。
李卫很前卫,再难也要做
李卫的产品之所以热销,是因为她有一套与众不同的种植方式。别人种地少不了化肥和农药,她用的却是自制的堆肥和液肥。“全是因地制宜。”李卫的农场附近有牛场和鸭场,利用牛鸭的粪便再加上随处可寻的秸秆,三者按一定比例混合,堆渥发酵后成为优质的有机肥料。这样肥料可使土壤保温、保肥、透气,不仅可为作物提供所需的营养,可保持果实天然的味道,还能改善生态环境。“说白了,就是巧用农家肥。道理很简单,但人们怕麻烦,大多数人弃而不用。”
所谓循环农业,就是养殖、堆肥、种植形成环状链接。因为坚持堆肥的制作与推广,李卫在国内循环农业领域小有名气。像她的名字一样,李卫的观念很前卫,早在十年前,她就开始关注循环农业,立志做“不一样”的农民。只是头三脚难踢,同样一块地,化肥只需几十公斤,堆肥却要翻上好几倍。成本增加,劳动量增加,产品却不见得卖出高价。这不是做赔本买卖吗?人们觉得不划算,甚至当她是个笑话。但李卫性子拗,并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她认定这条路一定走得通。
不过她确实走的磕磕绊绊。为了坚持循环农业,她选择“迂回路线”,养野猪,养芦花鸡……希望以副养农。虽然养得都不错,却终因默默无闻没能打通市场而陷入困境。就在她坚持不住快要灰心的时候,邂逅了来自日本的农业堆肥专家,对循环农业的理念更是一拍即合,为她支了一招:延长生产链,产品深加工!李卫茅塞顿开:对啊!深加工农产品附加价值高,价格也就上去了!她试着将农场自种的小麦和西红柿做成了别具特色的西红柿挂面。小麦的柔韧和西红柿的酸甜共同打造了“小刘固”品牌,挂面成了超市的畅销货。
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小刘固”品牌呢?李卫吸取之前的教训,决定加大宣传力度,赚钱不忘赚吆喝,利用微博介绍农场的种植模式。微博以日记形式,图文并茂,实景再现农场的生产画面,很快便有了很多粉丝关注。2014年,有家大客户与李卫签订了小麦收购协议。不想一波三折,小麦成熟后客户却变了卦。李卫借助微博向社会求援,引起了北京一家农业公司的关注。同行未必是冤家,反而更能感同身受。北京这家公司帮李卫转发微博,获得了更多的点击率。有客户试着买了点面粉,发现口感确实不错,于是一推十、十推百……“现在我们的产品直接卖到北京了,很多北京客户都是我们的会员。”客户的信任让李卫感动,也让她对循环农业有了更多信心。
变身“不一样”的农民
做农场之前,李卫是《河南日报》记者。记者是个光鲜的职业,可为什么抛掉光环,离开繁华都市,去一个偏僻小村做农民呢?李卫笑了,“好像也并不奇怪。”
小刘固是李卫的家乡,那里有她的童年。村边的小河、树林、草地都是她曾经嬉戏玩耍的地方。父亲当时是村支书,慢慢升职到省城工作,结束了童年的李卫也随之离开了小刘固。但全家人一直对家乡念念不忘,尤其是父亲,即使在早年交通不便的时候,也坚持每月回村一趟,后来有了车,更是每周一次。“有年发大水,人家都往城里跑,父亲却带着我们往乡下奔,领着大伙去抗洪。”
退休后的父亲重回小刘固,在村里办起了养猪场。做记者的李卫常回乡看望父亲,也常到父亲的猪场“指点江山”,纸上谈兵地为父亲勾勒猪场的“宏伟蓝图”。或许是看中了她的“远大志向”,父亲病重临终前将猪场托付给她,“没有犹豫,也没多想,接过来顺理成章。”2008年,记者李卫变成了猪场场主。
然而真正干起来她才理解什么叫“知易行难”。最受不了的是一身猪粪味,每次从猪场出来,都要将衣服换个遍,开车回郑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澡。幸而她有个“毛病”,就是不吃后悔药。“像祖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我回来就没意义了。”从接手猪场的那天起,她就开始关注循环农业,并背起行囊,到湖北、江浙一带考察,“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
带着新思路新理念,李卫着手改革猪场。她边摸索边实践,由猪场到鸡场到鸭场,由大田到大棚到蔬菜,将父亲的猪场逐渐变成一个初具循环农业模式的农场。没资金、没技术,一切如同盲人摸象。创业是艰难的,但最难的是没人理解。家人觉得她犯不上,别人更是笑她傻,“不在城里好好干记者,跑到乡下受这份累!”
直到她遇到日本专家川崎广人。2013年,川崎先生在她的小刘固农场住了一个月,两人虽然语言不通,但可以通过纸条做简单的交流。他为李卫画了一张循环农业示意图,简单明了,让她醍醐灌顶。
她开始尝试给小麦加施液肥,小麦果然长得特别好。她拍下照片发给川崎先生,他高兴地说:在中国,你是第一个践行我的农业理念的人!我要回来帮你!但同时也给李卫提了个要求:做事要专心,你应该回来跟大伙一起干!“既然一位日本老人都能扑下身来,我为什么不能丢掉城里的安逸?”2014年,李卫不再城乡奔波,卷起铺盖回到农场,彻底让自己变成了农民。
小农场闯进大市场
把全部精力扑在农场的李卫一心想做自己的“拳头产品”。她选择了老少皆宜的西红柿做突破口。育苗、播种、深耕……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程序,包括土壤的湿度、育苗的温度、大棚换气的频次等……“最重要的,要使用堆肥,增加西红柿的甜度。”
西红柿培育如愿获得成功,品尝的人称之为“初恋的味道”。有一天郑州来了几位小伙,自费给农场做了一个3分钟的宣传片,上传至腾讯视频,专门介绍这种有“初恋味道”的西红柿,小刘固农场一时成了网红。一同走红的,还有李卫的堆肥制作和循环农业理念。
“种植之前先育土,育土之前先制堆肥,制堆肥之前先育人才”。很多年轻人慕名而来,希望在此学到堆肥技术,李卫毫无保留,一律开门接纳,她希望循环农业能如燎原之火,燃遍中国大地。“小刘固虽小,但愿意成为星星之火。”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李卫将零散的参观变成两月一次的培训,农场提供食宿。“目前我们已经培训了一千多名学员,全国各地都有人前来参观取经。”
李卫的名气越来越响,许多养殖厂主动向她发出邀约,希望和农场共同开发堆肥制作。前不久,李卫与河南省花花牛乳业公司签订了合作意向书。“花花牛是河南省著名商标,牛奶过关,饲养过关,所以牛粪不含添加剂。”李卫说她很挑剔,为了考察堆肥原料,她走遍了附近十公里以内的养殖场,一般的原料她还看不上。
因为执着循环农业,李卫的农场被日本某公司看中,彼此展开合作。她还筹备利用堆肥种植大蒜、洋葱等,计划出口日本……
推行了多年的循环农业,终于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美好的前景徐徐展开,“小农场进入大市场,以后要做的事就更多了……”看到循环农业开枝散叶,李卫感到创业以来所有的艰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小刘固的媳妇们时常问她:看你平时不穿高跟鞋,不描眉不化妆,一点都不洋气,还和大伙一起吃大锅饭,可整这么大一摊子,到底图个啥呢?李卫淡淡一笑,简简单单地回一句:不图啥,就是想做点事儿!
现在除了农场的270亩田,还引领示范低化肥低农药小麦种植1500亩,还有3000羽散养鸡。李卫卖堆肥,卖大米、面粉、挂面、鸡蛋、西红柿等蔬菜……李卫说,未来她将建成现代化农业公司,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