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年俗 传家风——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妇联组织开展2023年春节白族传统年俗体验活动
在白乡剑川,不论是漂泊他乡的游子,还是身处当地的老少,记忆中年就是从年三十晚上那个醇厚的腊猪头香味开始,而一碗剑川白族人家的年味手切饵丝,则成为心底最独特、最美味、最想念的年的味道。1月14日,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妇联深入金华镇新仁村,组织当地妇女儿童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剑川白族传统年俗主题体验活动。
手揉饵块
选取剑湖边精心培植的当年新米,历经浸泡、蒸制、碾压,每一个环节都成竹在心、一丝不苟。黏软的米团再经过巧手妈妈们的反复揉制,一个个外皮光滑、口感软糯、白白胖胖的手揉饵块就成型了。
当然,这是个技术活,非有深厚的功力,不是形状不匀称,就是外皮粗糙,除了专业的妈妈队伍能上手,孩子们就只能看个热闹,抑或拿一块米团自由发挥,团成自己喜欢的形状也玩得不亦乐乎。
手切饵丝
剑川白族的年味饵丝,最能体现家中“当家姆”功力的,当属手切饵丝。放置冷却的饵块变得非常紧实,而手切饵丝粗细、长短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蒸制后的口感。看着一根根粗细均匀、长短一致的饵丝在志愿者阿姨们手中成型,旁观的孩子们觉得新鲜又神奇。
“阿姨,我也想试试切一下,可以吗?”本来想坚决拒绝,可是......“好吧,小一点的不允许,大孩子可以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试一试。”在一帮阿姨和奶奶的围观下,小不点们拿起了菜刀。“手指头往后往后!”“刀要拿稳!”……被围观的孩子们压力山大。“怎么这么硬啊!”“我两只手都切不进去!”终于,有人切了一块,有人切了两丝,“这个太难了!”难吧,确实难,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知道过年时候家人给你们准备的手切饵丝有多辛苦才行,这里面不仅有年的味道,更有爱的味道!
腊猪头
剑川白族的年味饵丝的精华一定是腊猪头,年前宰杀的年猪,大猪头一剖两半,完整保留,用盐、酒、辣椒、花椒等作料简单腌制,经受冬日暖阳洗礼晾干水汽后阴干保存,到过年的时候味道最好。“吃了猪头,又是一年。”三十的餐桌上,腊猪头是必不可少的佳肴。而剑川年味饵丝之所以难忘、独特,完全在于腊猪头这个特定时间的美味,醇香的猪头肉汤、肥而不腻的猪头肉,完完全全是年味饵丝的绝配。
拆腊猪头小孩子是最高兴的,眼巴巴看着拆出来的精华“核桃肉”,边拆便往嘴里塞,吃的满嘴流油、心满意足!而奶奶们吃着送上的“核桃肉”,先是评价这个猪头咸淡合适、味道正宗,再感慨一句:“吃了猪头,又老了一岁呦!”旁边忙乎着的年轻巾帼志愿者笑着回道:“现在生活那么幸福,年年吃猪头,一年赛一年,您们得‘酣塞额斗’,多享几年福呢!”
独特年味
一碗年味饵丝,饵丝为主角,炸酱、猪头肉、藠头、鸡蛋丝、豆腐丝、洋芋丁、炸猪皮、腌菜、小葱等十多种配菜是浇头,浓香的猪头肉汤则是底味。经过巾帼志愿者们精心制作,满满当当的配料准备就绪,软糯的手切饵丝摆上桌。仔细看,似乎每个“当家姆”都深谙色彩搭配之道,更熟知荤素均衡的营养学,在她们的巧手下,一碗碗色彩缤纷、香味诱人、营养丰富的剑川传统年味饵丝大功告成。
传承家风
全程体验了年味饵丝制作过程的孩子们,虽然饥肠辘辘,但还是咽着口水乖巧等待。当然不是志愿者阿姨们狠心,而是体验还有一项最重要的程序等待着孩子们完成,那就是——送饵丝。在剑川传统年俗中,年味饵丝不仅是自家必备的美味,更有邻里之间送一碗手切饵丝的传统。精心制作的手切饵丝,由家中的孩子或送到邻居家、或送到长者那里,亦或是家中困难的乡亲处。善良智慧的剑川“当家姆”,通过一碗年味饵丝教育孩子们谨记睦邻友好、尊老敬贤、关爱互助,既传递一份爱,更传承一种家教。跟随着巾帼志愿者小分队,孩子们把一碗碗饵丝送到残疾阿姨、高龄太太和奶奶们的手中时,甜甜的一声“奶奶,请您吃一碗年味饵丝”熨烫着人心,随着饵丝的香气带去的更多是浓浓的关爱。
生生不息
通过忙碌的一天,当自己亲手制作的年味饵丝放到嘴边,真香、真好吃的感叹油然而生。这次活动不仅体验了剑川白族传统年俗中年味饵丝制作的全过程,传承了年俗文化,更通过体验制作过程让孩子们体会到妈妈们的辛劳和爱护,还从送饵丝的过程中学到了白族人家传承的邻里团结、友爱互助和勤劳善良的家风家教。在将来的人生路上,不仅年味饵丝会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乡愁记忆和剑川味道,伴随着年味饵丝传递的这些良好家风家教更会随之生根、发芽、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