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专访朱枫烈士的孙女朱容瑢|《沉默的荣耀》背后的故事

巾帼风采 2025-11-27 11:00:38

《沉默的荣耀》留给观众的不只是跌宕的剧情,更是对无名英烈的致敬与缅怀。光影背后藏着怎样的信念与坚守?对话朱枫烈士的孙女朱容瑢,听她讲述祖辈未被时光冲淡的信仰。

Q:投身革命后,朱枫为何化名为“枫”,能讲讲枫这个字的意义吗?

A:一是因她生于深秋,漫山枫叶红似火,那炽烈仿佛与生俱来;二是为与爷爷名字中的“梅”相映(爷爷弟兄三人以岁寒三友自称),她取“枫”,寓意一树红枫一枝梅,并肩战斗;更重要的是,她投身革命后信念愈发坚定,愿以赤子丹心献予党。

不过,奶奶从台湾寄的最后一封家书中,署名不再是“枫”,而是“威凤”。她在信中说,“凤将于月内返里一行……多年不见想念弥殷,得此可增快慰也。”那一刻,她如完成使命的凤凰,欢欣自豪、斗志昂扬、渴望团聚。这封信写于1950年1月,但辗转到3月爷爷才收到。而这只即将归来的“威凤”,也永远留在了那片宝岛上。

图片

Q:您眼中的朱枫是什么样的?

A:“为了革命,勇于献身,重大抉择,义无反顾”,这16个字是爷爷说的。他专门写过一篇《周爱梅三进集中营探监记》的文章,讲述奶奶的胆大心细、机智勇敢、沉着坚定,以及她那令人折服的高贵气质,我至今记忆犹新。

还有就是奶奶和爷爷作为地下工作者、革命爱侣间的默契。奶奶冒死第一次去探监时,假称周爱梅,她神态自若地说,“你家里托我带1000元给你,还有一件毛背心。钱若不够用,以后再电汇。”最后,一番推辞,爷爷只要了50元并转手给了特务“代存”。其实奶奶并没有1000元,可见爷爷和奶奶之间的默契……

奶奶对同事极为热忱。一次,有位同事要调到北方工作,临行前夜,奶奶跟她谈工作到很晚,又连夜织了一双厚厚的毛袜子相送——她担心南方人到北方不习惯那里的寒冷……奶奶的一位同事回忆说:“大姐慷慨地赠送奶粉和炼乳给我们,这些在当时的桂林是十分昂贵的珍品。大姐看到康宁产后很虚弱,便主动提出由她来喂养一段时间。我们不忍再麻烦大姐,才没敢应允。”

奶奶很早就有了入党愿望,从1938年到1945年,组织经过长达7年审慎的考察,见证了她的忠贞与坚定。尤其在1944年被捕后,她在危局中机智应变,不惜牺牲自己保护同志,展现出对党的绝对忠诚。1945年,奶奶在上海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富家千金到坚定革命者的精神蜕变。

图片

Q:1949年朱枫赴台前,将自己的最后一张留影寄给爱人,能分享下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吗?

A:革命生涯中,奶奶与家人聚少离多。1946年,奶奶和爷爷分别后曾断联三年,直到1948年,香港通邮后才复联。终于看到团聚的曙光,他们互写了几十封书信。直到1949年9月24日,奶奶还和爷爷在信中安排团聚,但几天后,奶奶的口风就变了,先是不能答复,后是“兄尚须去菊处少住……须两月后,方可与妹叙首”。他们信中彼此称呼经常变,也是地下工作者的习惯。

10月24日,赴台前夜,奶奶写道,“此去须有几月逗留……热烈的握你手!”25日一早,她又写下:“兄体甚好,胖了,衣服都紧紧的,但愿不要太胖。”这里无关胖瘦,而是再次表示,我有体力、精力完成任务,不要担心。

两封信间隔只有几个小时,想必奶奶一夜未眠,思绪万千——生死与共的丈夫,聚少离多的女儿,尚未成年的儿子,此行能否“复返”不确定,但“壮士”必须“去”。

奶奶在这张照片背后留言:“她已深深体验着:‘真实的爱’与‘伟大的感情’,从此,将永远快乐而健康!给梅留念!”“真实的爱与伟大的感情”是奶奶义勇一生的注脚。照片中的她,静静坐在小阳台上,目光温柔地望向远方,仿佛藏着一片无声的思念。这爱,不只为一家四口之暖,更为四万万同胞之明天。

后来,香港地下党员林如云回忆临别那天:“我们送她至码头,她微笑着,有些激动。我以为那是归家之喜,却不知她正走向虎穴,踏上一场生死未卜的远征。”

在家的温暖与国的召唤之间,奶奶选择了后者——别夫离子,走入暗夜,以柔弱之躯,行壮烈之事。我想,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信仰炼成的坚毅;不是不念亲情,而是把小爱融入了更广阔、更真实的民族大爱。这是何等“真实的爱”,何等“伟大的感情”——都静静写在了这张照片背后。

图片

Q:革命工作经常会陷入艰难时刻,您觉得朱枫是靠什么渡过的?

A:靠的是旺盛的斗志,必胜的信心。1944年,奶奶第一次入狱。当时,筹备中的同丰商行遭汪伪特务渗透,很多同志被捕。她因外出幸免,却已成为敌人的目标。危急之下,得知被查封的商行无人看守,她当夜行动:请好友吕逸民在外放哨,自己从气窗悄悄潜入,取走暗藏的重要文件、账册与现金。正是这些未被搜走的证据和现金,成为后来营救同志们的关键和大家转移的路费。敌人没抓到奶奶,转而追捕租房保人。为不连累无辜,奶奶与组织商议后,选择挺身而出,主动走入日本宪兵队。在狱中,她受尽酷刑,却始终从容以对,未露分毫破绽。最终,她被成功营救。

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可以说,“关关难过,关关过”。一次,她在给爷爷的信中写道:我凌晨两点才睡,但我六点就起了,可我一点都不累,我觉得有这么一个好身体能为革命去工作,是多么幸福的事……我们在事上,可能有进和退,但革命人,没有低谷,因为我们的信念永远都在最高峰。

Q:您家是如何传承朱枫烈士的革命精神的?她的故事对当代女性有何启示?

A:在我们家,这种精神传承从不用刻意说教,就像春风化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抵达。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接过这份承当。

或许,今天许多年轻人还沉浸在追星或游戏中,尚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但这不代表他们没有英雄情结——只是需要被唤醒。当看到像《沉默的荣耀》这样真实的英雄故事时,他们会明白:原来这才是值得追随的光。

此刻,我们头顶不再有敌人的轰炸机了,但思想、科技、经济等战线的斗争依然考验着信念与忠诚。维护国家安全,不再仅仅是戍守边疆,更体现在坚守岗位、明辨是非、抵制渗透、创新自强的一点一滴之中。

对当代女性而言,朱枫的故事也提供了新视角:不必困于小情小爱,而要把格局放大,心怀家国。我知道现在流行“爱自己”,但真正的爱自己,是活到更高层面——最美好的爱,是利他。

我想,我们追忆烈士们光辉而壮烈的一生,不仅是为了铭记一段历史,更是汲取一种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力量。他们用生命诠释的,是对信仰的无比忠诚、对国家的无限热爱、对民族复兴的无悔担当!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就让我们将对奶奶与无数英雄的缅怀,化为守护国家的实际行动吧!


朱枫烈士小传


图片

朱枫,原名朱贻荫,小名桂凤。1905年出生于浙江宁波镇海城关朱家花园,父亲朱云水是当地渔业协会会长,母亲陈阿姣是当地报关行老板的独生女。她出身大富之家,排行老四,自幼聪慧温厚,才华出众。

喜欢看木兰从军、崇拜秋瑾的朱枫从县立小学毕业后,入读宁波女子师范学校。1925年,五卅运动中,她和同窗好友陈修良等带领同学们上街发传单、喊口号、贴标语。1926年,朱枫师从近现代书法家、艺术教育家沙孟海学书法,并请其为她改名——朱谌之,寓意坚定与忠诚。从此,追求真理、拥抱光明,成为她心之所向。

1927年,朱枫依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江南古城远嫁沈阳,给年长她许多、有4个孩子的兵工厂炮厂工程师陈绶卿“续弦”。在生下女儿朱晓枫后的第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朱枫举家迁回浙江镇海,丈夫陈绶卿患霍乱去世。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国上下抗日救亡的热潮高涨,朱枫毅然捐出多年珍藏的金石字画,在镇海民众教育馆义卖,支援抗战。她还腾出自家8间房屋,创办“镇海技艺传习所”,收容流亡青年难民,并组织他们开展抗日宣传。朱枫积极排演《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剧目,组建抗日小分队并亲任救护队长。同年,朱枫和志同道合的革命引路人朱晓光结婚,并于次年生下儿子朱明。

图片

1938年,朱枫正式参加革命,先后辗转武汉、皖南、桂林、金华、重庆、龙岩、上海、香港等地,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她常利用社会关系,周旋于国民党财、军、警上层人物之间,保护党的事业和同志们的安全。

图片

在武汉,朱枫得知新知书店经费拮据,当即捐出500大洋,以“入股”为名行无偿捐献之实。在金华,朱枫听说台湾抗日义勇队资金匮乏,立即捐赠800大洋,助其创办台湾医院;同年又在皖南向“女八队”与“军医处”捐出200银元。桂林新知书店陷入困境,朱枫取出母亲遗留的三克拉钻戒——这本是她憧憬着在儿子婚礼上传给儿媳的传家宝——换得3200元储备币,购得50令日本薄型纸。她将纸张藏入《无线电通讯》刊物,打包22件,辗转香港、澳门,穿越封锁线,千里驰援桂林。1941年,朱枫不顾个人安危,经组织安排,三进上饶集中营,机智探望并营救在皖南事变中被捕的朱晓光,帮助丈夫与另一位同志成功越狱。

1944年,朱枫调到上海参与筹建同丰商行,同年被捕,经受住了严刑拷打,被组织营救出狱。

1945年,朱枫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发现上海地下联络点因陈设简陋易引怀疑,便自购红木家具充实空间,细致地守护着地下工作的安全。

1948年,朱枫奉命调往香港“合众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任职,从事财经和秘密交通工作。

1949年11月,朱枫接受党组织派遣,前往台湾执行秘密任务。她与吴石将军会晤七次,获取到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国民党东南区驻军番号和人员概数等绝密资料,并克服重重困难传递出关键情报。

图片

任务完成后,朱枫本可从定海沈家门撤离——距离家乡最近的海岸只有8海里,但因风高浪急无法出海而滞留舟山,被叛徒蔡孝乾出卖而被捕,距离舟山解放仅不到三个月。

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和威逼利诱,朱枫始终坚贞不屈,她甚至选择吞金明志。1950年6月10日,朱枫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英勇就义。临刑前,她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身中七枪,壮烈牺牲,终年45岁。

图片

党和人民始终没有忘记朱枫。当月,香港一批共产党人秘密集会追悼朱枫。1951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向朱枫亲属颁发《革命烈士光荣证书》。朱枫墓碑两侧的挽联“丹心一片昭日月,碧血千秋映山河”,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