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蒙古包头市妇联打造关爱阵地 助力儿童成长

来源:内蒙古包头市妇联
妇联直播间 2025-07-11 12:51:38

2025年以来,内蒙古包头市妇联深入贯彻落实“家家幸福安康工程”要求,聚焦爱心妈妈关爱服务工作,以“联”字为核心、以“实”字为导向,在全区率先建立“爱心妈妈驿站”24个,实现旗县区全覆盖,为“鹿城暖童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困境儿童搭建起资源共享、服务共融、关爱共行阵地,推动结对关爱服务从“分散化”向“体系化”升级,成为鹿城家庭儿童工作特色。

全面布局强基础,构建“1+N”服务阵地

一是针对以往爱心妈妈群体“活动场地分散、服务资源不足、关爱形式单一”等情况,市妇联以阵地共建、资源共享为突破口,探索形成“1(市级统筹)+N(多类型阵地)”的爱心妈妈驿站建设模式。


二是精准选点联动资源。市妇联统筹沟通文旅、教育、科技等部门,整合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新华书店等公共服务场所率先建成驿站,旗县区妇联依托辖区公共服务资源、社区儿童之家积极建成驿站,实现旗县区全覆盖。各驿站依托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展爱心妈妈结对关爱服务,如市图书馆驿站依托“图书馆+”模式,将阅读推广与儿童关爱深度融合,开展亲子阅读志愿服务,辐射留守困境儿童群体;市博物馆驿站结合“流动博物馆”项目,走进社区、校园,针对留守困境儿童、福利院儿童开展文化服务,让历史文化成为儿童成长的“精神养分”。

三是双轨建设强化支撑,线下驿站结合自身公益服务特色,配套阅读角、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区,线上同步使用“爱心妈妈关爱服务平台”,动态掌握留守困境儿童结对档案,市妇联示范关爱服务进展情况等,形成“线下实体驿站+线上动态管理”双轨服务模式,为资源对接、集中活动、经验交流提供坚实阵地。

服务创新提效能,打造“四库五维”关爱方式

为推动关爱服务精准化、专业化,聚焦“需求对接、能力提升、服务提质”环节,在爱心妈妈驿站构建“四库支撑+五维服务”关爱方式。


一是“四库”强基提效能。整合家庭教育、法律、心理领域专家及巾帼志愿者、爱心妈妈骨干组建专家库,依托驿站开展儿童心理学、帮扶技巧等专题培训。用好全国妇联“幸福家”平台及自治区课程资源,挖掘驿站特色课程,如新华书店驿站“亲子共读与家庭习惯培养”课程、博物馆驿站“流动博物馆+家庭文化”课程,为爱心妈妈结对关爱提供特色课程库。建立案例库,推广宣传典型案例,通过“包头女性”公众号展播爱心妈妈典型事迹7期。为结对儿童建立“一人一档”成长库,动态记录留守困境儿童需求及关爱进度。

二是“五维”聚力助关爱。为留守困境儿童提供情感陪伴、学业支持、心理健康、文化体验、视野提升五维服务。如九原区爱心妈妈驿站组织“强国少年训练营”,同步邀请家庭教育指导师开展“亲子互动中的情感表达”微讲座,促进爱心妈妈、儿童与家长三方情感联结;昆区爱心妈妈驿站向爱心妈妈和结对儿童普及“家庭安全教育”知识;固阳县爱心妈妈驿站开展防溺水演练、非遗剪纸活动;石拐区爱心妈妈驿站举办“爱心筑梦 情暖童心”经验分享会,现场吸引新爱心妈妈加入;少年宫爱心妈妈驿站组织世界读书日结对关爱活动;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爱心妈妈驿站,结合传统节日开展非遗传承、民俗体验,组织爱心妈妈和结对儿童观黄河、游长城,打开生活视野、提升思想境界。

多方协同聚合力,激活资源联动关爱矩阵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家庭参与”理念,推动驿站服务从“妇联主抓”向“多元共建”延伸。


一是政校社联动深化服务,链接多方资源,凝聚社会力量。如九原区驿站联动包头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引入大学生公益岗开设寒暑假托管班;青山区爱心妈妈驿站,依托蚂蚁力量社会组织,为留守困境儿童提供科普益智、劳动体验服务;达茂旗爱心妈妈驿站联合民族乐器培训中心、陶艺体验室、书画培训室为爱心妈妈关爱提供教育培训、文化服务。

二是示范引领扩大效应,吸引更多力量参与爱心妈妈结对关爱服务。爱心妈妈驿站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彰显,更多的公共服务资源主动对接,开放资源,加入爱心妈妈关爱服务工作,如中影国际影城驿站为留守困境儿童提供公益观影活动,康正医院驿站为爱心妈妈赠送体检卡,东鸽电器为所有爱心妈妈驿站捐赠饮水机和微波炉支持驿站建设,形成“社会协同、家庭参与”的关爱共同体。

截至2025年6月,全市“爱心妈妈驿站”实现从“分散帮扶”到“长效关爱”服务格局,已开展亲子阅读、文化体验、科普服务等活动近80场,惠及儿童及家庭1500余人。

下一步,市妇联将持续完善驿站功能,拓展延伸服务广度,将更多留守困境儿童纳入关爱范围;提升服务精度,培育更多专业“爱心妈妈”;深化服务深度,依托“五进服务行”项目,开发更多特色关爱服务,推动关爱向更精准、更深入、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让“小驿站”成为留守困境儿童的“温暖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