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中国最古老“电影”走进戛纳
“一口叙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作为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2011年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辽宁沈阳的陈雪月传承皮影技艺17年,成为奉天皮影目前唯一一位新生代传承人。
2016年国庆节期间,陈雪月带领着几位小皮影爱好者到北京参加了“2016首届全国少儿皮影传习成果展演”活动。学生们以精彩的表演获得了“皮影传承小使者”的称号,陈雪月也因多年来致力于皮影艺术传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皮影艺术委员会和本届展演组委会联合授予“成绩突出”荣誉。
高考状元弃学担纲家传
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皮影艺术被认为是现代电影的始祖。我国不同地域逐渐演绎形成众多样式各异、唱腔独特的皮影流派,沈阳的奉天皮影便是其中一支。陈雪月的奉天皮影引起世界关注,始于8年前的戛纳电影节。
2008年,陈雪月跟随师父、北京皮影大师周树飞受邀参加当年的戛纳电影节开幕式,并表演了《功夫熊猫》皮影戏。逼真的造型,灵动的表演,有趣的情节,气息浓郁的中国传统艺术,一时在戛纳分外炫目。陈雪月制作的皮影在国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1年,《功夫熊猫2》剧组邀请她为影片中“白孔雀”制作皮影像,陈雪月刻刀之下精美细腻、栩栩如生的白孔雀为电影增色不少。
中国皮影在美国大片中的亮相,又让更多业内外人士关注这门中国古老艺术。后来,陈雪月多次带着她的皮影作品出国展演,2013年在加拿大参加中国文化民族展,不久前又为保加利亚莫斯利安酸奶节制作“酸奶皇后”皮影LOGO……或许对于陈雪月而言,自己获得的荣誉再多,也比不上濒临失传的奉天皮影手艺能在她手上得以传承,更让她欣慰。从17年前入行时,她就知道自己选择了一条孤独之路。
不同于看着动画片长大的80后一代,1981年出生的陈雪月比其他同龄孩子多了一份“幸运”。她的外祖父是沈阳颇具名望的皮影老艺人孙庆臣,因为表演丑角猪八戒最为出彩,人送绰号“丑孙”。陈雪月的孩提时代,家里条件不大好,没多少玩具,姥爷就做几个影人,给她演几出影子戏。一方幕布,一盏灯,影人在光影里活色生香跳跃舞动,成为与陈雪月相伴成长的难忘记忆。
虽然内心喜爱,但把皮影作为一生事业却出于一个“意外”。1999年陈雪月参加高考,以696分的超高成绩成为当年沈阳地区的高考状元,被上海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录取。可还没来得及去学校报到,姥爷就被确诊为胃癌,老人家临终前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家传的手艺能由儿孙接棒。可是,那时候皮影行将没落,想凭借这门手艺养家糊口都难,所以,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谁都不愿意重走父亲的老路。
眼看着这门家传13代的手艺“就要掉在地上没人接了”,从小玩着姥爷的皮影长大的陈雪月主动请缨,由她来接棒姥爷的衣钵。姥爷说,“你要是不能把皮影传承下去,那就不要轻易去碰它。”面对视皮影比生命还重的姥爷,陈雪月狠下了心,背着父母偷偷撕掉了录取通知书,不论他们怎么追问,她只有一句话,没被学校录取。
回忆起当年的“意气用事”,陈雪月觉得并没有什么可后悔,上了大学,社会上也许只是多了一名普通的求职者,而她现在所做的事才更有意义,抢救性传承一门濒临失传的手艺,让守艺人活出自己的价值。
复兴手艺甘冒“大不韪”
当时,医生诊断姥爷最多能活三四个月,可是为了能把自己毕生所知更多地传给外孙女,他硬是撑了足足一年。这段时间里,他尽力向陈雪月传授手艺绝学,并整理出了大量珍贵的皮影史料。
虽然从小耳濡目染,但陈雪月毕竟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所以皮影制作对她来说还存在着太多的未知。姥爷离世后,陈雪月开始了艰难的自学,研读姥爷留下的资料、泡图书馆、自己琢磨尝试制作……从那时候起,皮影就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皮影制作难度极大,选皮、熟皮、描样、雕刻、敷彩、熨烫、钉缀……每一个步骤稍有差池,就会功亏一篑。雕刻一张皮影,少则几千刀,多则几万刀,考验的不仅是手艺人的技巧,还有耐性。特别是熟皮过程更让人难以忍受,业界称其为“连汤带水”。买来尚带着毛沾着血的兽皮,放在装满石灰的大缸里“泡发”。熟制过程会沤出难闻的气味,让整个屋里院里都臭气熏天,这种种挑战也使得皮影匠人中鲜有女性。
为了能让手艺更加精进,陈雪月曾先后师从北京的“皮影周”周树飞、沈阳的关维颖和关四文三位皮影大师,而且两位关姓师父还曾因这位有天赋的徒弟而相争不下。在皮影行当内,“一徒不能出两个师门”可谓一条铁律,可是为了更好地博采众长集纳众家之力传承皮影,陈雪月却“背叛老祖宗”打破了这条戒律。
除了磕头拜下了三位师父,陈雪月还“冒皮影天下之大不韪”改良传统皮影样式。与其他地方皮影相比,奉天皮影的最大特色就是“一尺人”,无论是老生、武生、花旦还是头戴翎子的刀马旦,人高必须要控制在一尺之内。而且人物的服饰、身形、面相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制,不能轻易改变。
陈雪月知道,如果只是沿袭传统,那么皮影传承就更加难以为继。于是,她设计制作出了更加时尚有趣的现代Q版皮影,同时还尝试与沈阳“面人董”合作推出了样式新颖的面塑皮影,很受年轻人特别是孩子们欢迎,他们喜欢收藏皮影,也爱看充满现代气息的皮影戏。
这样的大胆被业界的老前辈认为是“有悖师传”,不理解甚至激烈的反对言辞常常向陈雪月袭来。但她依然很坚定,作为皮影技艺承上启下的一代,推陈出新的责任她必须担当。
耕耘古老技艺的传承土壤
为了能激发孩子们从小对皮影产生兴趣,也用传统文化丰富其课余生活,陈雪月和沈阳和平一校等学校联手,将皮影公益课开进了课堂。这些年来她教授过的学生已超过了五六百人。除了教学生们学习雕刻皮影和唱皮影戏,陈雪月还常常走进社区进行皮影公益表演。每次演出看着台下的男女老幼看得津津有味,陈雪月深感满足,有越来越多人愿为皮影捧场,不就意味着皮影技艺有了更加坚实的传承基础吗?
2014年,承载着姥爷生前梦想的陈雪月皮影艺术馆正式开业,艺术馆里面展示着陈雪月家传及收藏来的三百余件皮影作品,年代跨越唐、明、清、民国直至当代。其中包括祖辈留下的传家宝,如曾给慈禧和溥仪唱过皮影戏的孙大年的作品。而镇馆之宝是由本家第一代皮影匠人孙凤制作的一只《公鸡》皮影,这块仅有巴掌大小的破旧皮影,多年前曾有藏家欲出价三百万元购买,陈雪月硬是没舍得卖掉。
手艺人守艺艰难,现在受到的关注渐多,陈雪月总算有了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十几年的坚持背后,她经历了太多不足为外人道的苦楚。为了拜师,她在冬日寒风里站了四天,忍住了“八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的考验;最初挣不来钱,她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靠着父母和丈夫的工资度日;为客户赶工五天五夜连轴转,导致严重脑缺氧昏迷差点下肢瘫痪……这些旧事从陈雪月口中说出早已风轻云淡,因为无论是精力还是经济上的巨大付出,只要能换来皮影艺术被更多人所认可,大家愿意加入到这门古老手艺的传承中来,一切就都值得。
但是,陈雪月内心深处还有一个隐忧,虽然现在不乏爱好者,但是真正能静下心来传承皮影手艺的人仍然寥寥。在沈阳地区,目前除了几位年过半百的传承人,陈雪月是唯一一位坚守着的新生代传承人。何时能寻觅到下一代、下下一代矢志皮影的守艺人,或许对于陈雪月和奉天皮影来仍充满了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