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变名园,穿越千年游
有组数据让王爽颇为自豪:清明上河园完成第一个百万人次用了10年,完成第二个百万人次用了6年,而完成第三个百万人次仅用了3年。业界对此称做“清明上河园现象。”
王爽 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长,2018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开封市工商联副主席
游园酷体验,带你进名画
在传统文化中浸润久了,王爽的气质里有一种诗意文人的古典韵味。她喜欢把“清明上河园”叫作“清园”,亲切如唤孩子的乳名。走进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仿佛穿越到千年前的汴京:小桥流水,柳岸青青,街头酒幌招摇;这边“锵啷啷”岳飞枪挑小梁王,那边“咚锵锵”王员外热情招女婿……恍惚之间好像走进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名画长卷。
“白天的清园更有民俗气息,夜晚的清园更具浪漫色彩。”王爽热情地为笔者“导游”,“我们为清园打造了完全不同的两张面孔,一俗一雅,一刚一柔。你可以喜欢它的白天,也可以喜欢它的夜晚。”
采访时正值端午前夕,身着宋装的工作人员在向游客赠送艾叶、五毒帽等,街边小店不时有粽香飘出,弥漫成浓浓的节日气息。清园是宋代文化主题公园,每逢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园内都会以再现宋代生活习俗方式向传统文化致敬。今年的端午与往年尤为不同,正好巧遇一年一度的高考,清园模拟了宋代科举考试,让现代人也体验一把古人的“高考”。
《清明上河图》除了建筑,最重要的还有人物。图中八百多个男女老幼,个个栩栩如生。如何让画中人“活”起来?首先是服饰。2017年,清园与郑州纺织学院对接,依照绘画、文献记载等历史资料复原了各种宋代服饰。2018年清园又定制了一万多套宋服,免费向游客提供,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正可谓“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宋服的推出,让清园更为火爆,穿宋服、游宋园成了园区一道独特风景。清园借机开展“我在宋朝的一天”、“最美宋装照”活动,短短几天就俘获了数万粉丝。
2018年,清园经营收入3.59亿元,其中非门票收入占比首次突破30%大关,达到国际行业标准。今年这一数字更是节节攀升,现已升至40%,当之无愧地成为国内文旅行业的佼佼者。
骄人的业绩让清园连连获奖:中国最美十大文化主题公园、中国最受欢迎十大旅游景点、“质量之光”标杆企业、河南省省长质量奖……2017、2018又连续两年斩获了素有“中国旅游奥斯卡”之称的艾蒂亚大奖。
缘起读名画,缘定创名园
出身书香之家,王爽是地道的开封人。爷爷、姥爷都是河南大学的教授,自打认字起,她读得最多的不是童话,而是厚厚的《辞源》。她喜欢《红楼梦》,至今读了不下百遍。小时候家里有把折扇,扇上画着《清明上河图》。夏夜纳凉,爷爷指着折扇上的小人给她讲:你看这个人在做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表情?在王爽的记忆中,《清明上河图》不是当画看的,而是当小人书读的。《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一直是她的枕边书。
之前,她一直在房地产行业打拼,事业做得风生水起。而清园作为地产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始终与她保持着某种联系。2009年,王爽任清园董事,2012年任董事长。2016年,她正式披挂上阵,出任清园董事长兼总经理。
似乎是华丽转身,却没有想象的那么优雅。“没想到干旅游这么累!有时忙得连吃饭都要算计时间,感觉再长三头六臂也不够用!”
旅游是个靠天吃饭的行业,天好,游客就多,遇上刮风下雨,自然门庭冷落。王爽天天盯着天气预报,天不好,她着急;天好,她也着急——因为清园当时已在三板上市,年报要有同期收入类比,她怕“明年的数字不如今年的好看”,整日忧心忡忡。好在经过一段时间摔打,她渐渐变“皮实”,心态变得平和:有坏天气必然就有好天气,只要经营得当,坏天气造成的损失好天气一定会补回来!2017年国庆假期,七天长假下了五天雨,游客寥寥;今年五一天气好,游客爆满。这样的大起大落,王爽终于能淡定以对。
王爽虽是旅游新兵,却是管理老将。以往的职业积淀告诉她,重点是要制定一套好的经营策略,不断创新才能发展。在分析清园经营报表时她发现:当时的清园白天的游客量徘徊不前,增长率远低于预期。“清园虽然底子好,但如果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迟早会被游客抛弃。”而“变”又该从哪里着手呢?经过多方调研、深思熟虑,她提出了“夜游”方案。以往清园都是早九晚六,按部就班,夜游无疑会加大工作量,也会加大运营成本,而能否吸引游客尚是未知数。
王爽自己也没有十分胜算,但她坚信一点:清园正努力从一个山峰向另一个更高的山峰上爬,即使一时爬不上去,至少还留在山上;如果怕失败而不作为,便如逆水行舟,就会从山上滚落至山脚,那时再想往上爬付出的就不是现在的成本了。“所以犯错不可怕,怕的是没有纠错的能力和勇气。”事实证明,这一步,她走对了!张爽
2017年,清园斥资2000万元打造了《大宋·汴河灯影》水上灯光秀。夜幕降临,光影起舞,倒映水中,摇曳生姿,夜游经济大获成功。夜间大型娱乐演出吸引了大批游客,摆脱了单一门票经济模式,夜晚的园区也熙熙攘攘,人气爆棚。
传承文化,创意时空游
还原《清明上河图》,再现大宋汴京的市井繁华,每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背后都有精心的付出。“像图中画的油纸伞,我们都是拿着放大镜一遍遍察看,为的是数清伞上究竟有多少根骨架,然后再精准复原,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开封是八朝古都,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民间也不乏手艺高超的老艺人。但老人们年事已高,古老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如果传统文化仅仅停留在博物馆或记忆中,传承就是一句空话。”接手清园后,通过街道或朋友介绍,王爽开始走访民间艺人。2018年,清园与东坡书院合作,开设了“大师工作坊”,成为河南省首批传统文化研学基地。她把老艺人请进园区,为研学班的孩子们上课,传授古老手工技艺。那些古朴的油纸伞、精巧的风筝、可爱的糖人、漂亮的泥咕咕……每一样都让孩子们大开眼界,并在亲手制作中爱上了传统文化。
今年4月,来自安徽的近千名身着宋装的研学班学生齐聚清园,高声诵读岳飞的《满江红》,声势浩大,场面壮观,令人热血沸腾,引来无数游客驻足……那一刻,王爽激动又感动,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意义!“去年我们接待研学团队12万人次,今年不到半年就超过了10万人次,以后还会更多。”
对于清园的成功,王爽很低调,她说是自己运气好,赶上了消费升级期,“放在10年前要想实现景区多元化就不现实,因为消费者还没达到那样的水准。”但她也说成功是坚持的结果,“当你努力想做成一件事时,坚持是最好的选择。”
她也没有忘记身为一个企业家的责任,去年清园捐出200万元作为专项扶贫基金。但输血不如造血,她认为没有人只想靠救济过日子,清园在园区专门辟出场地,设立“旅游爱心扶贫专柜”,让贫困农户免费入园,销售蔬菜、瓜果等农村特色产品。提到清园的未来,王爽眼睛发亮,将来公司会在其他合适的地方继续开设文化主题公园,“不一定是宋文化,也可能是明文化、唐文化、三国文化等。我们的梦想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诠释,打造中国文化的时空旅游,吸引更多中外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