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文:孩子是妈妈弓上的箭

名人明星 2012-01-17 14:37:00 717

    27年前的那个早晨,丈夫用一辆借来的地排车把杨文和刚出生的儿子拉回家时,不曾想到,车上坐着的母子俩,一个是中国十大杰出母亲,一个是剑桥大学生物学的博士。
    若干年后,当出版社找到他们希望出一本“剑桥男孩”的书时,母子俩一同婉拒了,杨文说,“教育的目的并非只有通往剑桥,而是培养一个身心健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
    直至今天,杨文的母爱,不是化作春泥,是与儿子一同成长;不是剑拔弩张,是深深拉弓、早日放箭;不是蜡炬成灰,而是在照亮儿子前程的同时,也让自己的生命绚丽多彩。

 

不仅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一个观念改变命运的时代。——杨文,关于个人与时代

 

前方的风景,总更吸引我
    “小杨好好干,将来当裁缝!”1977年,高中毕业的杨文被分配在一家只有几十台缝纫机的被服厂,师傅特别器重她,希望能提拔她做当时最好的工种,还请杨文和自己的独生子一起去看戏。
    “可是,我一辈子就裁几件衣服吗?”杨文感激师傅,但更崇拜知识。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她把别人纳鞋底的工夫都用在听英语广播上,把自己在校队练体操时的毅力全投入到学习中,连走夜路时会经过一片坟地都不害怕……终于,杨文考上了理想大学,又当上了大学老师。
    1984年,儿子的出生改写了杨文的人生。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获得启发,她试图把自己的英语专业和幼儿教育联系起来。
    “那会儿中国还不那么流行儿童英语,市面上能收集到的教材都非常枯燥。我专门自学了儿童心理学,用火柴盒做小汽车给儿子当教具,油印了自己的原创教材,把邻居家的小孩教得也不错,就在少年宫贴出了第一张幼儿英语培训的小广告。”
    每次讲课只有两元钱的收入,每个单程要骑40分钟的自行车,然而,杨文却迈出了探索幼儿英语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探索人生新可能的新一步。
渐渐地,她感觉:“只是在德州大学教一两个班,虽然很安逸,但似乎离自我实现还差一步。”

 

我可以选择定居国外,在那里,人没有太大压力。但我走之前就想着回来办学,梦想让人足下生风。——杨文,关于出国留学

 

出国的意义,在于真经历
     正巧赶上学校有出国留学的机会,31岁的杨文来到了英国诺丁汉大学。“我很明确地选择了幼儿英语教学法作为专攻方向,这是当时同行的三四十位外语老师中唯一的一个。”
    有趣的是,中国留学生们为了省钱,不仅不太出门,还会斤斤计较:你用了我多少煤气,她的酱油怎么忽然少了……“可我希望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学习,就主动搬出了群租房,独自住到了一位英国单亲母亲的家中,不用交房租,但要帮她接送一对双胞胎。也正好,我与她们一家的生活就是我全面体验英语文化的机会,与幼儿交流,与母亲聊天,我都要零距离地经历。”
    一有时间,杨文便跑去考察儿童英语市场,到旧书店里用一英镑买一大箱子书,而新书一本28英镑。“我简直如饥似渴,根本顾不上一本本地看,只想全带回中国再仔细研究。我现在都忘记了自己当年是从哪里找到了那么多盛茶叶的大木箱,又是怎样把整整八大箱子的书托运回来。”
    与此同时,杨文还为团队争取到了一个参加国际外语教学学会的机会,并进一步联系上了儿童英语教师分会。“我给英国驻中国大使写信,希望他们同意我代表中国出席那个分会。其中反反复复多次,最终我不仅成为了会上唯一的中国代表,还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国际儿童英语教师学会会员。”
    当然,为了确保参会,杨文也放弃了和同学们一起去法国旅游的机会。“呵呵,我至今都没去过法国,不过我并不后悔,我已经为自己创造了丰富的阅历。所谓留学经历,不是宅在外国的某间房子混个文凭,也或许不仅在于读了多少书,还在于你经历了多少事,结识了什么人。”

 

从十足的优越感到完全没安全感,再到逐步建立安全感,产生新的优越感,创业是我的一场心理重建。——杨文,关于辞职创业

 

创业是一种心灵的解放
  通过在国际儿童英语教育研讨会上结识的各国专家,杨文学到了成功的教学模式,但当她回国后发现,国内的幼儿园都没开英语课,听说特区在搞改革,她马上到了珠海,第一个电话就打给了珠海市机关幼儿园。由于教学方法新颖独到,杨文红极一时,被评为“特区最佳儿童英语教师”,孩子们一见到她就边跳边喊着“Miss Yang,Miss Yang!”连幼儿园里的鹦鹉看到她都会喊“Miss Yang”。
    尽管这里条件优越、待遇优厚,可只是一片小小的试验田,不能阻挡杨文回山东创办一所儿童英语业余学校的心。1995年,杨文辞去了大学里的公职,遭遇了她人生中的最大挑战。“我拿着新印的名片去幼儿园拜访园长,但他们看我的眼神充满了怀疑,打量了我半天,说:‘你是不是骗子啊?’”
    “我心想,我从公办高校出来,从英国留学回来,从珠海特区赶来,我捧着一颗火热的心,我办的学校也是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你凭什么这样刺伤我呢?我从原来的优越感一下子滑落到连安全感都丧失了。但我还是笑着说,‘没关系,我们可以先免费给你派老师上公开课,如果家长满意,再开办这个班。’”杨文最终用教学质量找回了自己的尊严。
    1998年,她又联合了一批公办高校的著名教育家创办了山东英才专修学院(山东英才学院前身),将“落地的麦穗”重新拾起来。“我发现需要英语的不仅是孩子,市场需要的也不仅是英语,而是大批应用型技术人才。”那段时间,到处都是民办学校卷款而逃的新闻,而英才却是山东省第一家得到银行贷款的民办学校。
    杨文说,“在初创时期,民办高校难免‘鱼龙混杂’,今年的竞争对手也许明年就消失了,但是,诚心办学的人会笑到最后。我最高兴的是,看到那么多学生拿着我们颁发的本科毕业证、大专毕业证找到了好工作,我又重新建立了另一种优越感。他们发给我的短信有些我都舍不得删。”
    杨文的手机号也早成了院长热线,24小时开机,有问必答。“我回短信练得很快。因为无论事大事小,只要是孩子们的事,就是最重要的事。”杨文一直喜欢把“学生”叫作“孩子”。有一次,一位贫困女生的家长千里迢迢来到英才,只因凑不齐学费而老泪纵横,杨文见状,当场决定为该生免除所有学费,她在心底流了泪。
    2003年,杨文又提供一次性资助50万元,在全国首次使“春蕾计划”惠及到女大学生。多年来,她设立了各式各样的奖学金和助学金鼓励学生。其中,“中国十大杰出母亲杨文奖助学金”,每年拨付300万元左右奖励学生。杨文说,“这不算什么慈善,只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因为我也是母亲。”

 

我被评为国家教学名师时,发现这个奖杯设计得非常有创意:底座是一本书,上面拉弓的人是教师;正在射的箭寓意为学生。学生未来能飞出多远,与教师的功力深浅有关。——杨文,关于师德母爱

 

杨文和丈夫夏季亭在欧洲考察多所大学,顺便来参加儿子夏杨在剑桥的毕业典礼

 

让孩子早参与真实生活
    有没有想过,孩子并不需要一个绝对单纯、过于安静或者屏蔽掉一切障碍的“儿童环境”,那是医院里的重症监护病房,不是一个自然状态下的社会存在。
    如果父母把每天晚上的时间都用在盯着孩子做作业上,不但父母失去了自我调整的时间,孩子也会在监督下烦躁不安。这对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更是一种破坏。其实,孩子的时间和父母的时间同样宝贵。
    父母有责任为孩子提供真实的生活场景,让他自己去面对冲突、遭遇困难。因为自然界不全是柏油马路,试卷上考不到的内容,社会一定会考到。父母越早推出,孩子越早独立;孩子越早独立,越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世界。
    杨文让儿子夏杨从小就独立主动地参与社交活动。哪怕是“大人”间的聚会,也让夏杨加入朋友之间的谈话,负责与服务员沟通、点菜,或者排队买票、结账,策划活动地点、电话联络参加者。“总之,尽早给孩子面对粗糙现实的机会,而不是等他在关键时刻做出一个完美选择。”
    有时候,会输的孩子才会赢。杨文说,“为了有机会考入剑桥或者牛津大学,夏杨高三时便开始去英国读书,但不巧他去的正是当地一所比较‘乱’的中学,周围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学科学的只有他一个外国留学生,没有学生公寓,没有食堂,他要自己租房、买菜、做饭、洗衣服,同时还要准备高考,头一个月他就瘦了20斤,但结果还是考上了剑桥大学。”
    后来,夏杨说,“这段经历给多少钱我都不卖,但给我多少钱,我都不愿再重来一次了。”也正是从十七八岁去英国以后,杨文和丈夫再也没“管过”儿子什么,本来也没怎么管,现在更无须管了。

 

母爱的能力,包括有能力捕捉到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机会,利用转瞬即逝的此情此景,对孩子进行随机教育,为孩子的精神银行零星地存入那些优秀品质和好的习惯,这将会成为他以后应对挫折和危机的“支票”。——杨文,关于家庭教育

 

在杨文的带领下,山东英才学校经过13年的健康科学发展,拥有全国民办高校第一门国家精品课,唯一的国家教学名师和唯一的国家本科教学团队,在校生规模32000人,是山东省在校生规模最大的民办高校,在全国也居于第三位。

为孩子的精神银行储蓄
  很多人问杨文,有没有给孩子制定了什么教育计划。杨文说,家庭教育是有意识、但无计划的教育,不是今天讲语文,明天讲数学,后天讲美术,而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自然过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万人谈,感受一切。
    今天,让杨文自豪的,不是儿子的剑桥学历,不是他能被许以百万年薪的知名投行的录用聘书,而是他正在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能够融入国际社会的文化生活和商务交往,有能力提高个人幸福指数。
    也有很多家长说,工作太忙了,没时间教育孩子。
    “也正因如此,我们才应把与孩子共处的时间变成优质时间。把排队、候诊、送孩子上学、和孩子吃饭的时间都利用起来了吗?只要和孩子共处,我就注意观察这段时空有没有让他获益。”凡是有的,让他经历;凡是经历的,让他思考。儿子小时候,全家到外地旅游时,杨文便会问夏杨,“你现在能不能找出这座城市和我们家乡城市的五点不同之处啊?”
    还有一次,夏杨发现邻居家的小狗一次生了五只狗宝宝,就问杨文:“妈妈为什么不能一次生五个夏杨啊?”杨文笑了,她告诉儿子:“因为一个杨杨所需要的照顾比五只小狗都多啊,好多个杨杨的话,妈妈就管不过来了……”
    杨文还找来一些有关动物生育的有趣画册,把袋鼠、企鹅、青蛙等母子的不同都讲给他听,不久后,她还让儿子自己去图书馆查资料,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家长越是在小事上尊重孩子,遇到大事,孩子才会主动思考,征求父母的建议。杨文说,“我一直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主张,比如关于夏杨要不要继续再读博士,我们一家三口也经常平和地讨论,理性地沟通,这是我们解决分歧的方式,也将成为孩子走向社会后解决问题的习惯。”
    如今,杨文的手机屏保上,还保留着两年多前儿子设置的温馨提示——以早睡早起为荣……一家人相互勉励的气氛也是杨文的精神银行。

人称“叶坚强”!嘴上佛系内心热血的90后女孩叶黎文:青春在最需要的地方闪耀

【决战脱贫前线】大凉山上的驻村第一书记:带着乡亲们“漂漂亮亮”脱贫

一袭白衣,两代传承!援汉北京医疗队年龄最小的她,令人刮目!

【决战脱贫前线】返乡创业新农人!一个高光白领的蜕变……

绽放在炉台边的玫瑰:辽宁鞍钢股份炼铁总厂二高炉作业区茵芭操作工李珊

热门专题

更多

中国妇女

全国妇联机关刊

中国妇女_法律帮助

全国妇联机关刊

《中国妇女》微信号

zgfn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