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揽星九天,攻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作者: 文/本刊记者 张姿
巾帼风采 2022-06-06 14:24:39

范季夏是我国卫星领域领军人物,从事卫星研制三十余年,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她把打造“精品”卫星理念根植于心,她敢于攻关,善于创新,带领团队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带出了一支技术和作风过硬的研制队伍。

范季夏1.jpeg

“我们明天就要出发去酒泉了!”采访范季夏是在2022年4月底,上海采取“全域静态管理”将近一个月。“这一个月,可以称得上是最后的决战期,没想到赶上上海这波超乎预料的疫情。”

在空前严峻的挑战下,在几乎与世隔绝的条件下,在2/3的团队只能居家办公的情况下,范季夏带着1/3的团队,足不出单位,克服困难按时完成了既定任务。“航天是大协作的工程,因疫情外部单位人员等各种支持无法到位,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我们一人多岗,弥补人员的严重不足,挑战了很多不可能!因为,我们没有退路……”

尽管已经十分疲惫,但电话那端的范季夏还是句句铿锵有力、信心满满,这个为中国航天事业奋斗了30年的女科学家,习惯了攻坚克难,她的激情付出从未因困难打折,也不会为疫情而衰减。“今天我们能‘揽星九天’,能用百折不挠的航天精神战胜每一个困难,能争分夺秒迈出的每一小步,我都感到无比自豪!”


“跨界”挑战,誓做卫星精品

范季夏出生在河南平顶山一个教师之家。在那个信息较为闭塞的年代,多数人都不知航天为何物,但学霸范季夏从小性格就“不服输”。记忆中,她经历了几次转学,但每到一个学校,她都能迅速赶超,有时甚至从中下游到第一名,总是令人刮目。“那时河南流行打乒乓球,我每天放学后都打,乒乓球很磨砺人,我从来不是天才型选手,而是勤奋努力型。”

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1989年,范季夏拿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固体力学专业硕士学位后,走进了上海航天局,在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从事运载火箭工作。

她本以为自己会跟火箭干下去,没想到,正逢我国卫星研制刚走上高速发展期,上海航天局承担了遥感卫星一号的新任务,填补我国微波遥感空白,急需科研人员。1994年,范季夏被抽调到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从零开始,踏上了“跨界”研制卫星之路。

有一天,范季夏拿到一份卫星方案的材料,顿时两眼放光,如获至宝。“那份材料长达几十页,复印得模糊不清,我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如饥似渴地反复研学。”那是她与卫星的第一次深刻接触,她恨不得把这只“超级麻雀”全面解剖。

1996年,范季夏和同事们一起出国监造鑫诺一号卫星,她亲眼见识了先进的卫星技术和项目管理。“那一次给我震撼很大,与国外完整的设计规范、研制流程、较为先进的制造与AIT(总装集成测试)配套体系和高质量的产品相比,我们的卫星研制还只是‘小作坊’。”原来卫星还可以这样造!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卫星精品。

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理念,回国后的一天,范季夏在单位第一次见到了大名鼎鼎的卫星专家魏锺铨。魏总当场派给她一个任务,“你分析一下太阳电池阵构型和跟踪速度。”范季夏干活麻利,两天就交了“卷”。“分析又透彻又快,还用了不同的方法”,魏锺铨十分满意,从此范季夏负责遥感卫星一号的总体设计工作。

自主创新,实现零的突破

1999年,遥感卫星一号工程正式立项,范季夏被任命为总体主任设计师。整个项目中主任设计师有10多名,但总体主任设计师排第一。

遥感卫星一号是我国第一颗微波遥感卫星,技术难度大,国外对主要的技术封锁,国内技术基础较差,一切从零开始。在总设计师魏锺铨的领导下,范季夏带领总体团队查阅有限的国外资料,根据国内的技术基础选择可行的技术路线,自主创新,成功解决了卫星机、电、热、磁及空间环境适应性一体化设计等技术难题,提出了我国微波遥感卫星的总体设计方案、地面验证方案、研制技术流程和AIT流程……这些都成为我国微波遥感卫星发展的鼻祖和基础。

范季夏说,“那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难忘和值得怀念的一段,多少个夜晚,我都是在熬夜编写技术报告和试验中度过。”那时,女儿尚小,她也深感分身乏术,但凭借巨大的执着坚韧的毅力,她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地闯过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她执笔的遥感卫星一号总体报告后来成为业内的典范和模板,她也当上了项目副总设计师。范季夏总结说,“我这个人要求完美,因此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希望做到最好,已经成为我工作的座右铭,也是我带队伍的作风。”

2006年,遥感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填补了国内空白,首次在我国实现了卫星全天候、全天时对地成像观测,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实现“零”的突破。


担当“总师”,靠实力赢得

2010年,范季夏担任总设计师。彼时,我国微波遥感卫星正处于关键发展期,如何把图像质量提高、如何把使用方案优化,成为了她和团队的新挑战。

“当卫星各研制单位拿到任务书时,都惊叹于指标要求之高,有的甚至直接撂挑子:这根本实现不了!卫星研制工作,遇到很大阻力!”范季夏说。

由于历史原因,航天总设计师曾经几乎是男性垄断的岗位,而范季夏是上海航天局第一位女总设计师。挑战不仅来源于卫星的技术指标要求高和研制难度大,女性身份和资历较浅,也使范季夏经历了种种困难。

“最难的时候,我在会上讲‘一二三四五’,当场就会有人说,不行。”这让范季夏的工作很难开展,有位老一代总师还跟她说,“小范,不是任命你是‘总师’你就成了真正的总师,而是靠自己赢得的,你要凭自己的实力让大家信服!在‘总师’这个岗位上,‘责任’不会有性别之差,大家也不会因为你是女的,就会对你的要求不一样。”

面对这些困难和质疑,范季夏没有畏惧和退缩,反而更坚定了她成为一个合格的、甚至优秀的总设计师的决心。

“我们把各项指标细化,找出关键指标的影响因素;同时请出已退休的行业专家给我们指导攻关的技术途径。共同攻克瓶颈技术,不断寻求突破口……记得最难的一个设备,某性能就是做不出来,反复尝试过十三轮!”

通过一轮轮攻关、摸索,好消息频出。20项关键技术全部突破,曾经认为不能实现的指标全部超额完成,主要指标甚至优于国外同类卫星。卫星入轨后,获得了高质量图像,初步实现“好用易用”,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激动和喜悦之余,范季夏感慨:其实,每个总设计师的成长,都会经历一场场涅槃。

捕获.PNG

永续奋斗,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14年,范季夏又接受了新的任务和挑战。“一干就是5年。”她带团队用了5年突破难度更大、创新性更强的24项关键技术、完成卫星的研制,将全新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载荷拿出来,把先进的、现有能力最强的低轨平台研制成功。

范季夏说,“卫星总设计师的工作是没有退路的,一旦承担任务,至少四五年是一个周期,你不能半途而废,你的名字就叫,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此,范季夏工作30年来几乎从没休过假,没有一个完整的节假日,一家三口也几乎从未旅游过……但她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从事航天事业三十余载,看着卫星上天,发挥着重要作用,得到用户高度肯定,超越和比肩我们的竞争对手,我真切感受着航天大国跃向航天强国的豪迈,我自豪。未来,我要牢记总书记嘱托,继续奋斗建功新时代,希望带出更多总设计师,帮助更多年轻的卫星人实现梦想,永攀航天科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