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居能“思考”,房子有“智慧”,数字正在重新定义“家”

健康生活 2025-05-15 12:13:14

从智能家居的无缝连接,到家庭生活的个性化定制,再到家庭成员温馨互动升级,“数字”正以其无所不在的力量重新定义“家”……

2025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数字中国”建设10周年。伴随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正在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数字家庭”为新时代家庭建设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图片

智能家居释放情绪价值

会做咖啡、插花,会陪你下棋,和你唱歌……日前,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举行,一批身怀绝技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引人关注,AI眼镜、AI鼠标等新产品也轮番亮相,为家庭的未来模样带来更多新期待。

以住宅为空间载体,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等,通过数字化控制与人机交互提供更加便利的家庭生活体验的产品体系,可称为“数字家庭”,亦称智能家居。近年来,智能家居的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695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300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3.35%。

上海市民李娜下班回到家门口,不用再像以前一样在包里翻找钥匙,只需将手指放在智能门锁上,指纹识别成功即可一触开门。紧接着,“回家模式”自动启动:窗帘自动合拢,客厅灯光调整为柔和的暖黄色,音响里流淌出她最喜欢的轻音乐,热水器和空调也自动调节到最舒适的温度。

晚饭时间,李娜用语音控制打开电视,儿子吃饭的画面便出现了,“儿子在外地上学,通过智能设备,我们一家人就能重温从前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起吃饭聊天的温馨时刻了。”

据相关数据统计,由于智能家居“介入”,2024年居民家务劳动日均时间较2018年减少28分钟。智能扫地机器人和洗碗机等设备已能替代完成80%的家务劳动,传统的“可以动手解决就不要花钱”的理念逐渐被“用科技来完成无意义劳动”所取代。

家电智能化,当“铲屎官”出差在外,依然能够按时投喂“毛孩子”;“高科技电视”也不止用来追剧、看综艺,息屏时画面可设定成自己喜欢的艺术画,家里的艺术氛围提高了;不少智能家居发烧友还设置了各种“私人订制模式”,有的女孩把扫地机器人“开发”成查岗工具,智能家电甚至成为年轻人的“赛博宠物”……

不久前,B站发布的《2025年轻人智能生活家趋势白皮书》显示,过去消费者更注重家电的实用性和性价比,以满足生活刚需;如今,消费者的重心逐渐转向家电的科技含量和情绪价值,实现个性化体验升级。

数字编织情感新网络

技术突破不仅改变了中国家庭的物质生活,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如传统家庭关系维系常常高度依赖物理空间的“在场”,而数字技术则通过重构时间与空间的叙事规则,让“缺席的在场”成为可能。

福建福州的林氏家族每年清明都会进行一场特殊的“云祭祖”。借助“元境”平台的3D建模技术,他们为祖先建立了数字纪念馆,远在海外的族人可以通过VR设备“走进”虚拟祠堂,完成献花、上香、留言等传统仪式。

视频连线中,82岁的族长对着镜头叮嘱孙辈:“屏幕里的祠堂和老家的一样,香火断不了,根就扎得牢。”这种将传统文化基因植入数字载体的方式,不仅打破了地理距离对家族仪式的限制,更让年轻一代在技术赋能中重新理解“慎终追远”的文化内涵。

据民政部数据,2024年清明节全国线上祭扫人次突破3.2亿,其中超60%的用户通过VR或AR技术实现沉浸式祭拜。

除了“云祭祖”,还有“云团圆”“云婚礼”等新形态,正在重构家庭仪式的时空规则。2023年春节,1.2亿人通过视频会议“云年夜饭”,美团“远程共餐”订单量同比增长210%;2024年全国妇联主办的万人集体婚礼直播吸引500万人次“云端证婚”,弹幕祝福超10万条。数字技术消弭了物理距离,让“缺席”的家人以数据形式“在场”,使节日、婚丧等仪式突破地域限制。这时,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情感联结的增强剂。

在“鸡娃”与“佛系”并存的教育焦虑中,数字技术也为亲子关系开辟新路径。北京的张女士曾为辅导四年级儿子的作业心力交瘁,而如今,孩子的儿童手表成为她的“救星”。

“遇到问题他会先问‘手表’,搞不懂再找我讨论,这反而培养了他独立思考的习惯。”张女士发现,智能设备的介入让亲子辅导从“对抗战场”变成了“协作实验室”,家长的角色从“标准答案提供者”转变为“学习伙伴”。

数据显示,2024年儿童智能手表市场中,具备AI教育功能的产品占比超过65%,一些品牌推出的“家长端APP”更能实时追踪孩子的学习轨迹,实现“远程陪伴不缺位”。

孩子通过AI获得即时反馈,父母通过数据掌握成长动态,让亲子关系在技术赋能中实现“代际共融”。

杭州的陈先生一家每月都会在Notion上共同编辑“家庭出行计划”:夫妻俩负责筛选目的地、预订酒店,10岁的女儿负责收集当地的网红打卡点,7岁的儿子则用语音输入“最想玩的项目”。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成为计划的“共创者”,而非被动的“参与者”。

“有次孩子坚持要去博物馆,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他对恐龙化石的兴趣,现在我们全家都是‘博物馆迷’。”陈先生认为,类似的“家庭空间”“共享备忘录”等功能,正在让家庭协作从“口头约定”升级为“数字契约”,增强了成员间的参与感与归属感。

当共同编辑的文档、共享的相册、互动的视频成为家庭生活标配,数字技术让家庭关系在互动中更温馨。

数字浪潮中守住家温度

不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历来是把双刃剑,在享受它们带来的便捷、高效的同时,也需警惕科技对家庭关系的侵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家庭场景下的手机日均使用时长已达5.2小时,其中63%的用户在亲子互动时保持手机高频使用。这种“技术粘连”催生了大量“表面陪伴”。

父母坐在孩子身边却低头刷短视频,子女陪老人用餐时不断查看工作消息。孩子试图分享校园趣事时,62%的父母需要3次以上提醒才会放下手机。

浙江大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持续的多任务处理会使亲子对话中的有效信息接收率下降47%,肢体语言互动频率减少65%。这种“在场的缺席”让家庭共聚沦为“数字同框”,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表面化。

针对“表面陪伴”难题,可设立家庭专属“数字结界”。比如,晚餐前30分钟关闭手机,采用“餐桌对话盒”抽取话题卡,分享一件今天发生的趣事;为儿童设定辅教工具单日使用不超过1.5小时,家长同步遵守“工作消息不入卧室”约定;保留传统沟通载体,每周手写家书、设置家庭手工日……让电子设备成为按需取用的工具,而非侵占注意力的“黑洞”。

用AI辅导孩子学习时,一定要坚守“教育情感本质”。如家长在孩子使用教育APP后,可增加5分钟“情感复盘”,问问孩子“刚才做题时遇到了困难,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数字家庭的终极目标,不是用代码编织无缝连接的网络,而是在技术浪潮中守住“家”的温度。最好的家庭连接,永远发生在目光交汇的瞬间、掌心相握的温度、无需滤镜的真实对话里,这些,才是数字时代最该“置顶”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