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馆长带你去看龙,品味博大精深龙文化

聚焦 2024-02-23 13:04:30

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龙代表着祥瑞、智慧和力量。它既能腾飞于天,又能遨游于水,象征着中国人拼搏进取、奋斗圆梦的精神。甲辰龙年到来,让我们走进博物馆,去品味博大精深的中国龙文化吧……

彩绘龙——看见龙的最初模样

推荐人 | 董朝晖(山西临汾博物馆副馆长)

最初的龙长什么样?在山西省临汾博物馆中,你就能找到答案。

坐落于汾河生态长廊景区中的临汾博物馆,收藏了从十万年前丁村旧石器时期到近现代各个阶段的珍贵文物14万件。其中镇馆之宝——彩绘龙盘,绘有中国最早的龙形象。

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盘

彩绘龙盘出土于襄汾县陶寺遗址早期王级大墓,是高规格的祭祀礼器。其质地为灰陶,口径40.9厘米,在龙盘的内部描绘有盘曲的朱红色龙纹,它有着鳄鱼的嘴巴,蛇的身体,虎或者熊的耳朵和鳄鱼的鳞片,将多种动物的形态综合在一起,是早期的图腾崇拜。口中含有疑似禾苗的农作物,是陶寺先进农业文明的体现。

这条龙,躯体饱满而外张,沉稳而强健,威严而神秘,是罕见的艺术珍品,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展厅讲述了以陶寺遗址为尧都平阳“最早中国”的历史事实

一条盘龙,浮现在一个四千年前的彩绘陶盘之中,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华夏文明史上龙文化的艺术魅力。彩绘龙盘的发现,说明陶寺龙山文化时期,在中原地区有一个活跃于“尧都平阳”时期,以龙为族徽、以陶唐为名号“协和万邦”的方国。这一切都表明,位于黄河流域的陶寺遗址已经形成了早期的国家形态,而中华龙文化意识已经在这里形成了。

刻有陶寺出土龙盘图案的“文明之舟”

临汾,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黄河文明的摇篮,国人对于“龙的传人”这一身份的认同,最早就是从黄河流域开始的。龙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却不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生物。有人说它源自鱼,有人说它源自蛇,也有人说它源自雷电,但无论如何,都是人们对威严神秘王权的一种想象。龙的形象,可以说是一个信仰拼图。龙图腾的产生,本身就说明了中原文化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开放包容性。

漫步在博物馆中,穿越“时空隧道”,追溯“最早的中国”,穿越回十万年前的华夏先祖,看遍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馆中悬浮着一艘长约24米、刻有陶寺出土龙盘图案的“文明之舟”,舟上站立着从丁村人一直到现代人的各种雕塑,象征着临汾这块古老热土上生生不息的龙的传人,他们从十万年前走来,正向未来走去。

青铜龙——三星堆中的中国龙脉

推荐人 | 董静(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

目前全国有154座与龙相关的博物馆,以龙命名的文物达65.4万件。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龙造型的器物也特别多,有青铜神树上盘旋的龙,有立于铜底座上的“虎头虎脑”的龙,有爬在青铜柱上的“羊角”龙,还有不知作何用途的“猪鼻”龙……三星堆遗址所代表的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

三星堆遗址8号坑出土“青铜虎头龙身像”

我在三星堆博物馆工作17年,觉得特别幸运,陪伴着文物被一步步发掘面世,见证着三星堆博物馆被越来越多的公众喜爱。众多龙文物”中有一件新出土的“青铜猪鼻龙形器”,我特别喜欢。龙头、猪鼻、方齿,头上有鳞片,体形还特别硕大,各种特点“混搭”起来显得尤为特别。2020年发掘期间,每个周末我都要去祭祀坑观察文物出土情况,看考古人员在8号坑一点一点清理这件器物,让它慢慢露出真容,这种感觉特别神奇,它究竟在古代是用来做什么的,目前还没有定论,大家可以和我一起发挥想象力,大胆推测,小心求证。

商青铜龙柱形器上的“羊角龙”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博物馆是三星堆考古遗址的专题博物馆,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很特别。博物馆里陈列的1500余件(套)珍贵文物,全面、系统展示着三星堆考古发掘及最新研究成果。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龙形器形态各异 , 爬龙器盖便是其中之一

走在文物之间,目光很容易被吸引,开始思考千年前制作这些器物的工匠是谁?他们在哪里开采矿料?又是在哪里铸造了这些器物?被埋进坑里之前,这些器物摆放在哪里?精美绝伦的文物群体,是古蜀先民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礼敬天地的美玉、造型独特的神坛、纵目千里的面具、人鸟合一的神像、振翅翔飞的凤鸟、达地通天的神树,等等,深藏着古蜀先民对天地神祇、自然万物的虔敬信仰,展现着古蜀先民浪漫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值得慢慢观赏,细细品味。

三星堆博物馆上新“青铜猪鼻龙型器”

三星堆文物频繁成为“团宠”,背后是人民群众对三星堆文明的热爱。甲辰龙年,欢迎大家来“堆里”开启“寻龙”之旅。

舞炮龙——独一无二的狂欢节

推荐人 | 陈春燕(广西南宁市群众艺术馆馆长)

正月十一,又是一年宾阳炮龙节。在宾阳人眼中,炮龙节是比春节更为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下午不赏(上)班啦,我地(我们)到宾阳去体(看)舞炮龙”是多数当地人的选择。

舞炮龙开光仪式

炮龙节由“游彩架”“灯会”“舞炮龙”三个节目组成,被外媒称为“东方狂欢节”。

游彩架,即彩架游行,因造型精巧、装饰奇美和技艺惊险而引人注目。白天,长达半里的八台彩架,在民族大道两旁的人山人海中浩荡穿行。看上去,彩架上的人好似“悬浮”于空中,在人群头顶款步飘动,微笑摆手,其实内里深藏乾坤。醒狮开路,旗幡随后,八音作乐,锣鼓喧天,炮龙节欢快的序幕就此拉开。

天色稍暗,盛大的“灯酒会”百家宴开席,家家户户都汇集到所在街区的宴席中,举杯共饮,增进邻里感情。“炮震千山醒,龙腾百业兴。”晚上7时整,整个宾阳县城鞭炮齐鸣,火光冲天,这场盛大的节日迎来了高潮——舞炮龙。

骑高高,看炮龙

“炮龙”比一般人们常见的舞龙用的龙要大许多,短的有7节,长的有11节,竹骨为身,长20米到40米不等,金银彩纸为鳞、龙口含珠,威风凛凛。时辰一到,会首揭开遮住龙眼的红布或白纱纸,以鸡冠之血点亮龙眼。“点睛”后的“炮龙”向天地礼拜,腾跃而起,由龙牌及锣鼓、八音开路,按既定路线狂舞而进。顿时,街市万炮齐鸣,欢声雷动。

以鸡冠之血点亮龙眼的传统“点睛”仪式

炸龙,即燃放“鞭炮”弹烧狂舞之龙。传说炸龙能带来一年的兴旺,特别是龙头能带来头运,因此各家各户都预备足了鞭炮,当“炮龙”经过时,人们点燃鞭炮朝“龙头”“龙身”抛掷。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与龙口冒出的巨大火花呼应,处处龙腾电光,耀眼夺目,让人目不暇接。

龙舞至街尾,炮尽燃,人尽欢,“龙”也被炸得体无完肤,仅剩骨架及手柄。烟气茫茫中,开启“送龙归天”仪式。燃起火堆,奏响八音,将龙骨投进火中烧掉,象征着以往的“晦气”弹烧而尽,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