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市合川区二郎镇女子高跷队:步步“踩”出传奇 技艺点亮舞台

来源:重庆市合川区妇联
妇联直播间 2025-03-13 13:58:49

image.png

二郎镇高跷历史久远,从明清开始传承至今,现有上百位踩高跷能手,其中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仅12岁。2007年,镇上成立了民俗高跷舞狮秧歌队,又称“二郎高跷队”。自此,二郎高跷开启了崭新镌刻史,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2010年,二郎高跷被合川区政府批准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二郎镇被评为“高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3年,“高跷上的糍粑”节目入选“欢乐中国行——魅力合川”栏目,登上央视一套;2018年,二郎高跷参加《美丽中国乡村行·乡村振兴看中国——水润合川古韵长》节目录制,登上央视七套;2021年,二郎高跷登上全国村晚示范点——河马村晚舞台;2024年,二郎高跷作为暖场节目登上重庆市第七届运动会开幕式舞台。

image.png

作为弘场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二郎高跷多次代表合川区到全市各区县表演,多次被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华龙网及合川本地媒体宣传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传承人悉心教导技艺

为进一步促进二郎高跷这一传统技艺的保护、发展与繁荣,2007年,二郎高跷队刚成立不久,二郎镇政府就决定在二郎中学成立一支女子高跷队,为这一艺术在女性群体中的传承打基础。作为当时学校里的年轻音乐老师,石红均接下了这个培训新人的任务。她拜二郎镇7岁开始学艺、时年80多岁的高跷传承人苟祖扬为师,虚心跟随他学习。“苟老师讲授的时候,我就在旁边听,将主要内容整理记录下来,再回去教给学生。”石红均说,因为每年都有新学生进来,也有毕业生离开,因此,十几年来,她一直在迎新送往中教导这支队伍。尽管队伍结构很不稳定,但她仍秉持传承初心,孜孜不倦地教授学生。

“目前我们使用的高跷在60公分左右,安全起见,在踩高跷之前首先要让学生绑好上下两条带子,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然后从原地站立开始训练,只有站稳了才能找到重心并抬脚迈出第一步。随后再逐渐训练走步速度,走步过程中一定要抬头挺胸,双眼平视前方,而且两只手要甩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平衡......”谈到踩高跷的要领,石红均口若悬河。

image.png

为了培养学生的展演能力,石红均与其他几名老师共同创作编写了《领略非遗文化——二郎高跷》校本课程,为高跷传统技艺的传承提供了理论支撑。她表示,高跷是一门表演艺术,其魅力来源于手脚并用的协调美。脚上功夫“稳”是基础项,手上功夫“俏”则是加分项。展示时,手上使用的道具有长扇、花朵、手帕等,配音则多选用欢快的旋律,以《欢聚一堂》《龙腾虎跃》这样民歌或民乐为主。她会根据背景音乐的节奏、时长等进行动作设计、队形编排,然后带领队员们反复排练,根据实际完成情况进行适当修改,最终形成一个完整节目。

“让我十分欣慰的是,学生们学习高跷非常积极。小小年纪的他们,上学期间每周都要训练,经常有人摔倒、受伤,但没有谁叫苦叫累,也没有谁半途而废。他们的热情和坚持,是对我最大的激励和鞭策。”石红均感慨地说。

image.png

上百场表演获得成功

现任高跷队队长莫靖琪是二郎中学八年级一班班长,此前她毫无高跷基础,因对高跷这一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而加入社团。训练初期,她频繁摔倒,身体多处淤青。为跟上全队进度,莫靖琪每天放学后都独自留在操场加练平衡技巧,从最基础的站立到复杂的步伐,一步步攻克难题。经过数月努力,她终于娴熟掌握了多项技巧,并在表演中脱颖而出,成为了队伍里的核心成员。

队员邓依婷性格内向,初次接触踩高跷时很恐惧,始终不敢迈出第一步。在队友的鼓励和老师的指导下,她逐渐克服心理障碍,从低高度练习到熟练掌握60公分以上踩高技巧,直至最终站上舞台,不仅实现了自我突破,更在蜕变过程中深切感悟到坚持的意义,展示出了最美的青春风采。

从2007年女子高跷队成立起,石红均多次带领学生代表合川区到忠县、江津白沙镇等地登台表演,并参与了重庆第三军医大主题活动开幕式、合川区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合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重要活动现场表演。石红均说,“这种以演促练的方式很好,队员们平时训练的成果能及时通过表演向观众输出,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就是对她们刻苦训练的最好回馈。在舞台上,孩子们全身都在发光,那种油然而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是她们成长道路上弥足珍贵的‘营养剂’。”据了解,石红均已带领学生参加市内外各种表演上百场,用汗水辛勤浇灌二郎高跷这朵非遗文化之花绽放光彩,吐露芬芳。

 “我们女子高跷队发展到今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节目形式单一、内容亟需创新等问题。期待以后有更多年轻女性加入,带来更新的理念和更强的活力,帮助我们突破瓶颈,实现更好的发展。”谈到未来,石红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