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巫之莫:一针一线绣出美丽人生
进入三月,有“彝地之首”美誉的甲古甘洛山川泛绿,春潮已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暗暗涌动。
同样是在这个春暖花开的三月,文化和旅游部确定并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942人中,来自四川省凉山州甘洛县的阿西巫之莫作为凉山“彝族刺绣”匠人名列其中。一时间,“阿西巫之莫获得国家级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称号”的消息不胫而走,成为这个凉山北部山水小城街头巷尾人们的谈资。
要说阿西巫之莫“火出圈”,那还得是2023年。她与意大利奢侈品牌FENDI联名合作推出中国首款传统工艺Baguette手袋,精湛的技艺及与彝族歌手吉克隽逸的深情互动让国人为之动容。
“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党的关怀以及妇联等相关部门对我的支持和引导。”2022年,阿西巫之莫被凉山州妇联评为“金针绣娘”,这名纯朴的彝族女性10岁结缘“彝绣”以来,数十年始终秉承善思善学、精业守艺的匠人精神,用柔肩承担起传承技艺、培养人才、推动彝绣产业发展的重任,在一针一线的世界里绣出美丽的人生。
10岁学艺:以天赋“起针”绣开人生
甘洛县海棠古镇因多植海棠花而得名。海棠花不仅是一种美丽的观赏植物,更是一种富有哲理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深刻的情感寓意。
这里,曾经是南方丝绸之路(灵关古道)的重要驿站之一,明清至民国时是较为繁华的商品集散地和屯兵之地,同时这里还建造了诸多庙宇,当时堪称成都出南门至宁远府道上的第一座庙林古城。
阿西巫之莫也出生在这片文化厚重的土地上。她犹如海棠花不择环境顽强生长,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释放出多彩的人生。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保留彝族传统文化最丰富的地区。与中国“四大名绣”苏绣、粤绣、湘绣、蜀绣相比,彝绣以红、黄、黑为三大原色,技法粗犷,色彩浓烈,反映彝族人的图腾崇拜和民俗风情。彝族刺绣据考证可以追溯到三国以前,与原始绘画、记事符号、服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彝绣是很多彝族妇女从小融于血脉中的技艺,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述和载体之一。“从小看大。”在彝绣非遗传承人眼里,能否成为“大师”级别的绣娘,一般在10岁上下就会显出端倪。阿西巫之莫也不例外,从小就显露出在彝绣中的极高天赋——她对色彩的分辨,对天地日月的模仿,对自然万物的感触,都强于同龄人。
于是,在阿西巫之莫10岁时,传承着家族技艺的外婆决定用心栽培她。“其实在那个时候,我都能自己独立完成很多绣品,包括自己身上穿的衣物。”阿西巫之莫回忆道。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刺绣,我一开始免费为熟人的孩子缝制衣服。时间久了,越来越多的人找上门来,请我帮忙缝制。”随着阿西巫之莫技艺日渐娴熟,从小孩子的衣服,到婚嫁的礼服,再到节日的盛装,邻里乡亲都时常登门“求助”。
在日转星移间,阿西巫之莫的名气在海棠地区渐渐响亮,成为远近众多农村妇女“偶像级”的人物。
如何在传承和发展彝绣中,让这门技艺成为更多居家妇女的手艺,实现赋能增收,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那时,虽然思想上不成熟,但是始终将目光放得更长远的阿西巫之莫在懵懵懂懂中“碎片式”思考着这样的问题。
人生的道路有时候有很多看似巧合的命中注定。1992年,“三十而立”之年的阿西巫之莫随着丈夫阿布木基的工作调动,来到了甘洛县城。从“村民”到“居民”的身份转换,改变的生活环境,不变的是她对彝绣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阿布木基和阿西巫之莫育有三个儿子,进城后仅靠阿布木基一个人的工资维持一家人的开支变得更加艰难。于是,她在街边摆起了地摊,卖麻糖、针线、布料等。
这一刻,她犹如海棠花般优雅与从容,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宁静和淡泊。
6000“门徒”:传道授艺中实现个人理想
贾海娜,一名来自黑龙江省待考研的女学生,今年春节过后,不远千里来到甘洛县。她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找到心中的偶像学习彝族刺绣。
“我是通过央视播出的《非遗里的中国》见识到阿西巫之莫老师精湛技艺后,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于是克服困难登门学艺。”贾海娜激动地说。
“阿西老师还是我的干妈。”一位是有着53年功底炉火纯青的“大师”,一个是初出茅庐的学艺青年,一份对彝族刺绣的共同热爱,让二者情投意合,成为“一家人”。
“要在挖掘彝绣经济价值的同时,更要对彝绣的文化做好保护传承与创新性发展。”正是凭借着一份矢志不渝的初心,阿西巫之莫始终秉持匠人匠心,守正创新,一针一线勾勒出属于自己的“锦绣之路”。
35万余针:成就世界级精品
北京,意大利奢侈品牌FENDI,吉克隽逸……当将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不禁让人心潮澎湃。
2023年5月16日,在阿西巫之莫的记忆里,这一天尤为清晰。意大利奢侈品牌FENDI匠心艺术展在北京开幕,邀请她和勒古沙日联手带来特别款 Baguette手袋作品,新作将彝族传统刺绣和银饰技艺融入包袋设计,向世代传承的古老手工艺致敬。其中勒古沙日主要完成银饰部分。
在刺绣中,阿西巫之莫将蓝色、绿色和水绿色的丝线绣在天鹅绒般的黑色面料之上,并选用绿色丝缎作为里衬。包身刺绣从自然中汲取灵感,以象征一切美好事物的索玛花(杜鹃花)为主要刺绣图样,结合多种繁复巧妙的针法,以获得栩栩如生的触觉效果。
“在彝族文化中,黑色象征着大地,绿色代表着生长在山川江河周围的茂盛草木,这些是彝族人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质朴原生的创作灵感。”阿西巫之莫说,之所以选用蓝色、绿色和水绿色的丝线绣在天鹅绒般的黑色面料之上,寓意着美丽、善良和坚韧的索玛花遍布纹样之中,越是细密的花纹,越需要用心意让它开放。
为了完成这一件世界佳作,阿西巫之莫拿出积淀50余年的功底,总耗时400多个小时,共35万余针,将一针一线的深厚文化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
探索中国传统手工艺之美,在这次展出中,还有一位关键人物——彝族策展人吉克隽逸。“她也很辛苦,付出了很多心血。”阿西巫之莫由衷说道。
一项古朴的刺绣手艺正在“一针一线”走向世界的广阔舞台。
然而,一次绚丽的绽放背后,更是一针一线世界里的千锤百炼。近年来,随着阿西巫之莫声名鹊起,属于她的“高光时刻”不断闪现。
相关新闻

三八特辑 | 跟党奋进新征程巾帼建功新时代——山东省济宁市第115个“三八”国际妇女节主题活动侧记

儿童友好 | 追光少年陆岛联动,实地体悟垦荒精神

福建省南平市:聚焦“一米视角” 共“育”友好未来

儿童友好 | 世界儿童日系列趣味活动回顾

向快乐出发!福建省南平市“秋日拾趣 漫步童行”亲子健步走活动圆满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