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种”爱民勤 “林”绣山河——从暖心“娘家人”到治沙“娘子军”的生态突围

来源: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妇联
妇联直播间 2025-04-11 15:10:55

在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交汇处,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正上演着一场生态保卫战。随着"请到民勤种棵树"志愿服务项目成为网络热点,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怀着对美丽中国建设的使命担当、对生态文明守护的青年责任、对绿色发展战略的时代自觉接踵而至,以灼灼初心共筑绿色长城。民勤县妇联在这场绿色接力中,不仅以"娘家人"的温情构建起女性特殊关爱体系,更以建设"巾帼林"的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女性生态文明建设的动人篇章。

爱心小屋——沙漠里的"粉色港湾"
当第一批女性志愿者在沙海弯腰种下梭梭苗时,民勤县妇联干部敏锐捕捉到她们的特殊需求——经期女性腰酸腹痛、更衣窘迫、休息无地。通过在仲麟生态公益林基地现场调研,72小时内,一座沙漠爱心小屋拔地而起。这座张贴绿树星辰的粉红小屋,形成"脚踏实地种树和仰望星空逐梦"的双重意境,既是生理期女性贴心的休憩驿站,也是传递“娘家人”温暖的情感纽带,更是妇联用枝叶编织绿洲、以星光淬炼巾帼梦的生态熔炉。

图片

走进18平方米的温馨空间,沙发、桌椅、穿衣镜、挂衣架、洗脸盆、折叠屏风一应俱全,置物架上红糖、枸杞、红枣与女性卫生用品陈列有序,桌上"心理咨询台"桌签醒目,专设心理疏导服务,呵护种树女性特殊需求。特别配置的隐私门锁让使用者安全感倍增,女性生理期用品实现全天候供应。来自澳门的志愿者感慨:"在漫天黄沙中看到这抹粉色,就像看见沙漠里开出的花,妇联的贴心让我们感受到被尊重的温暖。"

图片

精准服务——构建全周期关爱链条
民勤县妇联的创新服务并未止步于硬件设施。通过建立"1+N"志愿服务体系,组建由妇科医生、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组成的专业团队,打造"巾帼护绿"服务品牌,为全国女性志愿者构筑戈壁绿洲里的特殊关怀网。特别设计的"种树经期攻略",将劳动强度与生理周期科学匹配,让近5万名女性志愿者实现生态服务与健康管理的双赢。

图片

"我们采集了不同年龄段志愿者的需求数据,发现85%的女性关注户外劳动中的健康防护。"县妇联工作人员介绍,为此特别购置了护手霜、防晒霜、可降解卫生用品等"护绿套装",将关爱延伸至每个细节。这种精准化服务模式,使女性志愿者满意率提升40%,形成"服务—参与—再服务"的良性循环。
巾帼林——从服务保障到生态攻坚
"瞧这梭梭根须,要像梳姑娘辫子般捋顺!"全国三八红旗手、民勤县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姜莉玲单膝跪在沙窝里,攥住梭梭苗如托婴儿,左手刨坑右手示范,巾帼红马甲下摆猎猎作响,沙粒在她皲裂的指尖簌簌滑落。“栽树时注意‘三埋两踩一提苗’,让根系与沙土紧密贴合。”她站在沙丘间向志愿者示范治沙植树要领,二十七年的治沙经验化作泥土味的方言倾注在幼苗根部。一棵棵梭梭迎风挺立,奋战在治沙一线的巾帼志愿者发现,她们的掌纹已与梭梭根系同样深邃。

图片

昌宁镇四方墩的沙丘上,"巾帼林"标识牌如一枚绿色勋章镌刻在沙海,民勤县妇联悄然完成了从"后勤管家"到"治沙主力"的转型。"我们要让种树变得像读书一样充满诗意。"在治沙现场,裴爱民独创的"艺术动员法"正焕发奇效。这位以《田鼠大婶的日记》温暖无数读者的女性乡村文学创作者,将蘸着颜料的画笔插入黄沙,在种诗原野开辟出文化与生态交融的新舞台。她发起"种一棵自己的树"认养计划。如今,书页间"沙沙"作响的不再只是纸张,更有428棵带着读者姓名的梭梭在风中吟唱,2189名巾帼志愿者组成20支突击队,在昌宁镇四方墩打造出千亩巾帼林生态示范区。
"清晨6点出发,背着树苗走8公里沙路,脚底磨了泡、手上起了茧,但我们胸前的妇联徽章始终闪亮。"昌宁镇妇联主席张亚岚手机相册自动生成的'治沙记忆影集”,记录着新时代"花木兰"的担当。通过"巾帼林"建设,不仅培育出23个女性治沙合作社,更带动周边580户家庭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绿色传承——培育新时代生态女性
在"妈妈带我来种树"亲子活动中,孩子们将心愿卡系在新栽的梭梭枝头;女大学生治沙实践营里,00后姑娘们用短视频记录治沙故事。民勤县妇联构建的"家庭+学校+社会"三维培育体系,让生态文明理念代际传递。截至目前,已有78对亲子志愿者、29个家庭在"巾帼林"立下认养牌。

图片

摄影:温启辉 
"我们种的不仅是树,更是生态文明的火种。"看着沙丘上连绵的绿色,昌宁镇妇联干部李婧满眼欣慰。随着"巾帼林"面积突破1000亩,这片由女性守护的绿洲,正成为民勤生态屏障中最坚韧的部分。
从爱心小屋的温馨粉到梭梭林的生机绿,民勤县妇联用"她力量"改写着沙漠的颜色。当女性特殊关爱体系与生态建设深度融合,展现的不仅是民勤县妇联组织的创新智慧,更是新时代女性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担当。在这片曾经被风沙侵蚀的土地上,"巾帼红"正孕育着永不褪色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