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你我行 | “闽北讲习班·姐妹好声音”声声入耳
日前,省妇联“闽姐姐”报道“闽北讲习班·姐妹好声音”声声入耳。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闽北“她”声音。
壮队伍 构建“多维发声”宣讲矩阵
南平市妇联聚焦“谁来讲”“在哪讲”“讲什么”三个关键,通过实施“三百行动”和“十百千万工程”广泛凝聚巾帼大宣讲合力,实现巾帼宣讲队市县乡村全覆盖,吸纳巾帼宣讲员近3000名。
实施“名师培育工程”,市妇联密切联动武夷学院和市委党校,从院校专家学者和一线宣讲员中聘任10名巾帼宣讲名师,组建1支名师宣讲团,通过“1+1+N”模式构建名师带特色宣讲队、特色宣讲队带宣讲员的“结对帮带”模式,强化宣讲辅导和示范宣讲。
建立“宣讲联盟”交流机制,推动全市各类巾帼宣讲阵地资源共享,鼓励宣讲队、宣讲员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交流互动。
实施“特色孵化行动”,全市各级妇联聚焦重点工作、重点领域、重点群体培育100支特色巾帼宣讲队,综合宣讲成效,选树10支特色巾帼宣讲队示范队。各宣讲队注重从基层一线吸纳培育宣讲力量,同时鼓励各巾帼宣讲队按照就地就近原则,加强宣讲员吸纳和接转管理。如,邵武市“和平宝地巾帼红宣讲队”,紧跟千年古镇文旅发展热潮,从古镇女讲解员、民俗文化女传承人等中吸纳骨干,实现宣讲员数量倍数增长。
拓平台 延伸“双线驱动”宣讲触角
习近平总书记曾18次深入南平调研,留下了丰富的理论“富矿”。市妇联着力深挖闽北红色文化、文旅融合、研学教育三大优势资源,指导各县(市、区)依托有特色、有人气的场馆阵地设立覆盖高校、“三新领域”等群体的13个“新时代巾帼讲习所”,通过培育和发挥巾帼讲习员作用,变场馆特色为宣讲特色,变场馆人气为宣讲热气,有效提高宣讲覆盖面。
市妇联积极回应群众“一键触达”的线上快捷学习需求,积极探索“新媒体+”云上微宣讲新模式,全市已开设“妇”字号新媒体账号14个。依托“南平妇联”微信公众号、百度百家号等开设“巾帼大学习”“巾帼大宣讲”专栏,发布“声动新时代”“家教进万家”“出彩巾帼·她风采”等宣讲系列展播,为群众送上“指尖课堂”;借助抖音平台和微信视频号发布有关妇女儿童和妇联工作的话题和短视频,同时联动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杂志、东南网等主流媒体,加强线上宣传宣讲报道。
强品牌 提升“分众化”宣讲实效
今年以来,市妇联打破条块壁垒,按“地域相邻、业务共通、规模适度”原则,将114家市直单位划分为8大片区,构建“市直机关妇工委+片区妇联组织+单位妇委会”的三级组织体系。通过发布“课程定制”征集令,整合、调度巾帼宣讲员走进机关为女干部职工开设以公务技能、家庭教育、心理疏导、文艺培训等主要内容的“女性益学堂”,帮助大家提升工作技能和生活素养。
城区以广场舞群体为重点,从中优选素质高、口才好,有号召力、热心公益的“领头雁”、骨干,加强宣讲技能培训,通过她们结合宣传热点,利用广场舞操练间隙开展“舞间十分钟”微宣讲,将宣讲融入广场舞日常。同时,鼓励广场舞队伍组建巾帼志愿服务队,发挥文艺特长和队伍规模大等优势,积极开展送演进乡村、困难帮扶等巾帼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宣讲+服务”实效。
南平是全国著名茶区,结合各地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茶习、茶俗,全市设立“吃茶话事”点1200余个。市妇联依托“吃茶话事”点,通过“吃茶”方式,把巾帼宣讲员和群众聚在一起,在促膝拉家常中,精准掌握群众对理论政策的需求,精选群众关注关切的家庭教育、家风传承、实用技能培训、创业就业指导等特色内容,把宣讲送到群众家门口。
紧跟推进“三新”领域妇联组织建设工作步伐,结合“娘家人暖‘新’三年行动”有关要求,市妇联整合资源,全力打造“暖‘新’课堂”,针对三新领域女性权益保障、技能提升、金融支持等突出需求,通过“宣讲+关爱”为三新领域女性成长赋能助力。
巾帼之声,激荡闽北;学习之行,步履不停!下一步,南平市妇联将紧扣“服务大局、服务妇女”双主线,持续深耕做响“闽北讲习班·姐妹好声音”巾帼宣讲品牌,用心用情传递党的好声音、讲好南平故事、讲活闽北巾帼风采,用“她”声音更好地凝聚妇女人心,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平实践贡献巾帼力量!
相关新闻

石榴花开 异地有家 | 宁夏青铜峡市瞿靖镇妇联开展“异地有家·离乡有爱”关爱行动

“巾帼云品”耀申城 沪滇协作谱新篇—— “巾帼云品”入沪推介活动成功举办

甘肃酒泉:一抹巾帼红 绽放“她”力量

儿童友好 和合台州 | 从空心村到研学顶流:临海江南·溪望谷儿童友好共富带

“小庭院”铺设引客路,绘就鹭岛乡村振兴“她”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