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锦绣贵州行
十多年前就想去贵州,十多年前就有两条贵州的蜡染长裙和几片手工苗绣。
十多年后才第一次踏上贵州的土地。
降落贵阳,到处可见山头,灰灰地立着,与高楼并立。住在市中心的酒店里,夜半,竟然被鸡叫声吵醒,早起向窗外察看,楼下只见一片工地,贵阳市正在修地铁。
一个依然接着地气的省份,正在与外面那个在速度中奔驰的世界对接。曲折陡峭的山路已被高速公路取代,开车一两个小时就能到达黔东南的凯里,丹寨。
苗人高调,琳琅满目披挂全身在我看来全是信息。那上面,既有从前苗族大迁徙时代的结绳记事,沿途的山水鸟兽,皆被绣花做上记号;又有后来的赛事pk,赛富,赛美,赛本事,从头到脚,从前到后,每一寸布都被喷涌的灵感占据;到了今天,绣也是一门挣钱的手艺,为惊叹的旅行者,为一家家拿到订单的公司,绣出山里风情,赚回山外的钞票;绣还是一腔悠古的情怀,花针飞落处,鸢飞兽走,山绿水青……
无论为了什么,总有人一直在绣,就好比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流行歌曲,从远古到今天,声声入耳,从未停止。
此行是为采访贵州省妇联的“一号工程”——锦绣计划,当地政府扶持企业,培训绣娘,希望苗绣走出贵州,成为重要产业,带动山寨里的妇女居家就业,脱贫致富。
有趣的是,见到的刺绣公司的老板,都是女人。有的土生土长于蜡染世家,有的因为当年闯荡北京的潘家园认出了苗绣的价值,有的是误入大山,被这独特民族的独特手艺倾倒……她们创立企业,从各村各寨召集绣娘,提供材料,回收产品。于是,在苗寨女人的家里,在县城共租的绣坊里,在企业成立的刺绣基地里……成为企业生产者的绣娘们,埋头刺绣,挣她们每月的工资。
市场是企业的指挥棒,企业家们回身面对绣娘,希望能指挥出一场市场最爱的合唱。规定内容,或者规定花样,甚至规定色彩,绣娘们在规定里描画,却一不小心就会旁逸斜出。这个绣娘喜欢大眼睛的鸟,鸟眼就被绣得狼大,呆萌无敌;那个绣娘喜欢小眼睛的鸟,鸟眼就惺忪眯缝,莫测高深。这就是手工的魅力,永远带着手工者的印记。
一位安徽女老板最聪明,她让她的“员工”自由创意,女人们的手下立刻通神,久远的图腾,怪头怪脑的人形和鸟兽,在布面上歌兮唱兮舞之蹈之,活泼泼地还魂显形。
一位在荷兰生活了十年后又回国工作的朋友曾对我说,根永远比茎暖和,因为根在土里。手工苗绣的“暖和”,就因为它们是长在贵州土地里的根。而锦绣计划,是从土里长出来的计划。期待着,在这片营养丰厚的土地上,苗绣茁壮伸展,枝长叶远。
相关新闻

黄晓薇:营造欢乐祥和平安过大年的浓厚氛围

黄晓薇以视频方式出席香港妇女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

全国妇联为外国驻华女外交官和港澳台妇女举办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专题宣介会 黄晓薇作宣讲

沈跃跃出席“保障儿童享有健康环境的权利”国际论坛并发言

黄晓薇: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