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美育始于家
策划执行/王晓艳 吕铁力 苏容
一个人对世界美的洞察,对生活美的体验,对艺术美的品位,对人生美的追求,都起源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家。
家庭美育,家长“美”于先。崇美向善的情怀,美好家庭氛围的营造,品味生活的审美趣味,在美术、诗歌、音乐、生活艺术方面的修养,都是家庭美育的原动力。这样,才能给孩子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种欣赏美的姿态,一个接纳美的心灵。
陈旧刻板庸俗的家,怎能让孩子灵光四射、驰骋美的想象;慵懒无趣低俗的家长,怎能引领孩子进入艺术殿堂,享受美好的陶养。孩子丰富的想象与创造,爱好与性情,都是在家庭耳濡目染下浸入心底的美学基础。
美育,是一个人教养和修为的内力;家庭美育,是不可或缺的家教,是美好家风的源头和底蕴。
家是美育私塾
文/水静尘
我觉得家庭美育就是审美、美感的综合教育,不是孩子熟练哪一门艺术形式,而是以一颗开放的心感受世界之美的能力。我在自己的微信开设了一个 “蒙眼启蒙”的栏目,记录陪儿子涂涂画画、变废为宝的家庭活动,这是一个母子共同发现美,创造美的小天地。
没有闯祸,只有创活
看到一些家庭,装修精致,一尘不染。小孩子如果抓了一把外面玩的沙子回了家,或者在地板踩上泥脚印,父母都会大呼小叫。如果孩子拿画笔墙上涂鸦,更是会被怒斥,这些行为都算是孩子闯祸了。我想这些家长一定是要培养一个严谨的孩子,不在意孩子在艺术方面的启蒙吧,但他们又高价送孩子去上美术班,这我就完全看不懂了。
闲暇时,我会在灯下铺就宣纸笔墨,临摹个山水写意朵小花什么的。儿子便也想挥毫,好家伙,一巴掌下去,我快要完工的画上就有了黑爪印。但我不气不恼,反而希望他如此玩,引导他用手指尽情地点啊、戳啊,一通玩闹后,重点来了,带他仔细找自己点点戳戳间的无意创作。
我首先用夸张的表情发现一只小狗,他便来劲了,居然发现一只放屁的兔子!老妈我怎敢示弱,发现一只晒太阳的猴子,他又找到一只可爱的小鹿。这是瞎闹吗?非也,写意画的精髓本就是笔墨神韵,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一次儿子把无意甩到纸上的墨彩,添加了小鸡的腿脚、翅膀之类的细节,蓦然变成了一幅作品《好多小鸡崽》。
后来儿子学中国画,入门非常快。因为他从小是带着愉快的心情用笔墨玩,潜移默化地爱上了美术。
艺术启蒙,从博物馆到大自然
我们家的周末,常是在博物馆、美术馆的溜达,公园、郊外的写生中度过的。
小时候推着童车带他去博物馆,别人说他能看懂什么呢?但其实我们又能看懂什么呢,不就是养眼吗?那些美好的、璀璨的艺术品,装进他的眼睛里自然会变成独特的体验。
逛博物馆、美术馆,孩子经常有意无意地在一处停留很久,这考验我们的耐心。我们觉得这幅画看完了、看够了,推着他们走,然后把一切都变成走马观花了。我们总是带着看完的任务去的,而孩子是带着直观感受去的。
看梵高的画展,我不去给他讲梵高的画风,就是让他自己去琢磨,向日葵怎么画的,和别人画的有什么不同,如果你画会像他这样画吗?
培养孩子有一颗善心,一份发自内在的敬人惜物之心,是美育的根本。春天某日接小儿回来,遇小区园丁给含苞的海棠修枝。我们便驻足观看,了解了为什么要剪枝啊。喔,原来新种的树根系不深,如此枝繁叶茂便容易供给不足整枝夭亡。带着几分惋惜,我们拣了一大把小枝回家,剪叶留苞,插瓶摆放,便得两束极好的插花。
我们又一起研究插花的画面构图要做减法,简单的最美。什么是构图,什么是形式美,这些抽象的美学原理就在家庭游戏中渗透。他最初或许不知所云,慢慢自然悟到几分。
美和美育一样无处不在,重要的是,我们父母要抛弃急于求成的心,和孩子一起慢慢感受,慢慢体悟。
在希望孩子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的时候,我们自己首先要有感知美的敏感和创造美的能力,才能够对孩子有引导、有共情;在给孩子播种善心时,我们一定是善意、美好地对待身边的一切。因为家就是每个孩子的美育私塾。
家庭美育经
1. 把去博物馆、美术馆作为家庭活动的常选,借助艺术大师的熏陶。
2. 带孩子常去自然中细微观察和宁静倾听,打开他丰富的感官触角。
3. 家居用品能DIY的,就和孩子一起设计制作,让孩子体验生活情趣。
和孩子一起创意美趣生活
口述/石鑫雨 采访/美丽
我身兼画家、画家的老婆、创意市集召集人等众多与艺术相关的角色,应该算是圈里人了。但在家庭美育中,我一直觉得不是我“美育”了孩子,而是我们一起创建美趣生活。
养成体察美的习惯
如今的孩子在电子产品的包围下长大,即使去了所谓“名胜景点”旅游,也是目无风景穷极无聊。我觉得这是因为孩子的感官没有被调动的缘故。
在土豆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会让孩子用自己的身体感受阳光、感受季节的变化。下雪了,让他用手去抓雪,感觉雪的清凉和松软;风吹过来,让他用幼嫩的皮肤感受风的方向。在土豆还不会走路的时候,我们就常带他去野餐,在早晨的清风露水间,在落日的霞光里,把看到的东西都指给他,蝴蝶、小草、花朵、小鸟、颜色、星星、月亮、日出、日落……虽然他还不会说话,但他会随着妈妈的指引去观察去体验。略微长大一点儿的时候,他喜欢各种工程车、火车,出门时只要碰到,我总会停下来陪他看一会儿,回家就鼓励他画出来。他太小了,手不好使,画不成形,我也使劲鼓励他。有时他把手高高举起来,学起重机的样子,我就跟他一起学,这些都会让孩子受到鼓舞,养成观察和体验的习惯。
有时候我在厨房做饭,也会带着他一起参与,做馒头、包包子、包饺子、做花卷、做蛋糕、做饼干、包粽子。三岁的时候他做花卷,揉面、擀成饼、放油盐、卷、切、拧全部自己完成,还发挥创意撒了一些玉米粉,自己摆到屉上,蒸出来金灿灿的有模有样。一家人兴奋地把一大盘全吃掉。玩泥巴也是他常玩的游戏,捏的小人、小动物特别生动,他看《极速蜗牛》就做各种各样的赛车蜗牛,还教我做。
敢于表达精神世界
职业缘故,我们更注重孩子的独立见解和个性开发。有一次早晨,土豆非要把一双新买的鞋子穿在手上,说自己是一只小猫,有四只脚。呵呵,于是就那样手上穿着鞋上幼儿园了。还有一次非要穿两只不一样的袜子上学,我也没有纠正,现在也不强调袜子要穿一样的,经常给他穿不同的袜子出门。
有一次,我们的朋友瑞典艺术家汉森来家里吃饭,邀请土豆一起互动创作参加一个展览。土豆那时不满三周岁呢,还属于“儿童涂鸦期”,什么都画不成形。汉森准备了一堆旧木材碎片,由土豆 “指挥”,汉森操作。他们一起创作了长颈鹿、大象、兔子等七八件雕塑作品,还一起涂上了颜色,每一件都生动完美,非我们成年人所能为。汉森也一再表示向土豆学习了很多东西,这让土豆信心大增。土豆在我们充满欣赏的目光里,对美的感受独特而准确,而且敢于表达。小小年纪,他已经有了一个属于自己自由驰骋的精神世界。
孩子一天天长大,我知道,他未来的世界观一定会受到我们很多的影响,因为我们是他最信任、最深爱、最让他有安全感的人,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深深地影响他。我们也会在他身上看到我们的影子从而修正自己。
庆幸我和土豆爸爸都不是太物质的人,我们生活得很平淡,每天还能兴致勃勃地聊绘画、文学、电影、哲学;还能细心地聆听自然,去感受自然每时每刻带给我们的一点点的惊喜。
我们感恩自然,感恩周围真诚、善良的亲人和朋友,拥有这些是我和土豆爸爸的荣幸,我们也要把这份丰厚的礼物送给我们的宝贝。
家庭美育经
1.经常在家里放一些唱片当“背景音乐”,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2.定期带孩子去音乐厅感受,接受熏陶。
3.至少学一门乐器,不为成名成家,只为提高审美品位和培养自信。
音乐之家的阳光少年
口述/沈苏音 文/胡玮斐
“这名歌手表现能力强,对歌曲的理解也很到位。”“他的声音我喜欢,独特有磁性。”……每周最快乐的时刻,就是和上初中的儿子张苏骋一道看《中国好声音》,听他像专家似的点评,真让人高兴。
在音乐中感受美
我们家是一个音乐世家。我爷爷拉二胡在江南丝竹班坐头把交椅,我父亲继承了爷爷的二胡绝活,我妈妈喜欢唱歌,姑妈中有专业沪剧演员,还有多才多艺的幼儿教师。我自己最快乐的记忆就是全家人聚在一起吹拉弹唱。我爷爷说:“音乐是快乐的源泉,你们都要懂点音乐,让身边的人一起愉悦。”爷爷的话成为我家的家训。
所以,当知道自己怀孕以后,我就想让孩子也享受到这种美妙的幸福。当时,我正在上海师范大学音乐系学习,选修了中国音乐欣赏课程。肚子里的宝宝每天与我一起聆听大量的音乐作品,音乐舒缓时,宝宝悄无声息;听到激情乐章,他的小腿会随着音乐节奏不停地蹬……
我是音乐老师,脑子里有成千上万的歌曲与乐曲。我抱着儿子,唱儿歌、哼乐曲,时常去爷爷、爸爸、姑妈家串门,让他陶醉在二胡、琵琶、扬琴等丝竹管弦的美妙声音中。
儿子两岁的一天,我带他去奶奶家吃饭。路上,街边小店在播放歌曲《小毛驴》。回到家,他忽然问:“妈妈,心血来潮是什么意思?”“你从哪里知道的这个词?”“回家路上,听到有首歌在唱‘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去赶集……’”
他有这么好的听力让我很开心,我在家放更多的音乐作品让他听,也定期带他去听音乐会。第一次走进上海音乐厅时,他才5岁。我很忐忑,那是一场琵琶、扬琴、笛子、二胡四种乐器演奏的四首协奏曲,时长一个半小时。真担心儿子坐不住,我都做好了听一半就回家的打算。结果却是,全场年龄最小的观众张苏骋,一直认真聆听到结束。
去音乐会现场与在家听CD,有着截然不同的气氛与感觉,唯有亲临现场才能意会与体味。每次音乐会后,儿子都要大发感慨,谈自己对乐曲旋律的理解,对演奏者表演的评价,对观众行为的看法。我也就顺势引导他如何正确欣赏乐曲,教他在音乐会上应该遵守的各种礼节。
音乐带来自信
我从小学习扬琴,得过上海市中小学音乐教师五项全能大赛一等奖。虽然由衷地喜欢中国民乐,也希望儿子有所传承,但我知道学习乐器的痛苦与艰辛。
直到儿子7岁,我才让他师从上海民族乐团的琵琶演奏家学习琵琶。我找名师不是为了让他成名成家,而是希望他从高起点体会学习的艰辛与成功的快乐。
刚学琵琶没几天,他双手长皮炎,不停地蜕皮。每节课下来,按弦的左手指现出斑斑瘀血。儿子委屈地红了眼圈,我也直想掉泪,但也只能硬起心肠:“你遇到困难就退缩,今后就不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音乐是美妙的天地,你只有走进去,才能发现其中的神奇。”
一路磕磕绊绊,一路风雨兼程,儿子渐入佳境。上初中预备班前,他获得了上海市6级金琵琶金奖和8级金琵琶银奖。
音乐不仅能给人带来快乐,更带来自信。儿子小时候性格内向,但后来经常演出,他开朗起来。小学时,他是班级文艺委员,学校民族打击乐队的领鼓手。升入中学后,他加入学校民乐队,担任首席琵琶手。
从2012年开始,他连续三个暑假,跟随我和外公、姑妈进行文艺演出,频频获奖。我们的家庭还因此获得了上海“海上最美家庭”称号,一家人在颁奖仪式上的演奏赢得满堂彩。
“你儿子有礼貌,像个小绅士,是个阳光少年。”听到同事朋友的夸赞,我心里甜滋滋的,是音乐让儿子健康成长,快乐而自信。
家庭美育经
1.经常在家里放一些唱片当“背景音乐”,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2.定期带孩子去音乐厅感受,接受熏陶。
3.至少学一门乐器,不为成名成家,只为提高审美品位和培养自信。
给成长添一份诗意
女儿乐意花一个下午的时间,让思绪随着诗歌驰骋神往。假以时日,她会更加懂得诗意中的美好,不慌不忙地感受着世间万物细微之美,拥有自己的“秘密花园”。
诗歌是我家的生活方式
我和老公都是爱诗之人,当年他用漂亮的小楷写下《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诗句送我,得以求婚成功。感受在平淡的生活之外,有一个“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世界,我们庆幸人生的选择。北岛也曾说过:“人生路上,你们正值青春年少,诗歌相当于路标,辨认方向,感悟人生,命名万物,这就是命运中的幸运。”这种幸运,我希望女儿也能遇到。
北岛说“让孩子天生的直觉和悟性,开启诗歌之门,越年轻越好”,正应了孔夫子的话:“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北岛认为,孩子的天空是最澄净而美好的,如若不读诗,不体味诗歌里的花朵离枝,笋尖破土的“风花雪月”,不感知诗歌里的悲悯尘世,人生诘问的“百态炎凉”,多半会心灵浑浊,生趣贫乏。
在女儿呀呀学语时我就教她唱“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她双手举过头顶快乐地比划着;懵懂少女时我给她读:“挣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女儿纯净的目光一派神往,仿佛那只巨大蝴蝶正在脑海里飞翔。后来她进入叛逆期,心浮气躁,我希望诗歌的意趣能陪伴她的青春时,饱经为人父母的无奈和迷茫,却再也找不到路标一样的诗歌,寻寻觅觅中,我有幸遇到了北岛的那本《给孩子的诗》。
北岛所选的诗歌柔和直白,甘甜且有回味。他是这样诠释诗歌与诗意:“雪花和花瓣,早春和微风,细沙和风暴,每个孩子的感受都独特。就像指纹那样不可重复——这一切都是诗意,但还不是诗歌,换句话说,诗歌是形式,是由文字和音乐性等多种因素构成的。”这或许正是他编辑这本书的初衷。
诗歌滋养女儿成长
我把北岛这本书,作为13岁的生日礼物送给女儿,希望她继续做一个被诗歌滋养的幸运儿。不久后,全家自驾游去云南,出发前我专门向女儿借了过来。说是“给孩子的诗”,那美妙的韵律和意境足以让我这个成年人怦然心动,我经常会在漫长单调的旅途中欣欣然朗读起来。老公时常一边开车,一边微笑点赞。“这首怎么样?”一首读完,我会有意无意地问起后座戴着耳机的女儿,“还好啊!”她很快地点头,一副敷衍的样子。在云南雨崩村,面对此生见过的最绚烂却又最寂静的星空,最初的震撼和激动过去后,每个人的内心充盈起巨大的感动。老公张开双臂搂住我和女儿,柔声诵读起来:星星们高挂空中/千万年一动不动,彼此在遥遥相望/满怀着爱的伤痛……这是我在路上多次读过的海涅的诗《星星高挂空中》,此时回望女儿,她稚嫩的脸上散发出如痴如醉的表情。
时隔多日,我在女儿的书桌上看到一个写满随笔小诗的本子。有生活点滴:“又发了一张语文卷/写到第18题时我流了鼻血/这也算对它一种变态的热爱吧。”也有青春萌动:“少年的眼中有一片海/就是不肯蓝/好像一片没有浪花的水面/你低调得高调……”她有这样的感觉,我真的很欣慰——被诗歌滋养,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采,生活里多些美丽的爱好,那是怎样的一种滋润。
家庭美育经
1. 全家不定期地开读诗会,朗读自己喜欢的作品。
2. 鼓励孩子用诗句传情达意。
3. 下载读诗软件,作为孩子每晚的催眠诗。
家庭美育,不可或缺的家教
尹红婷 博士,美国耶鲁大学格塞尔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儿童成长评价认证评估师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无论学历多高,无论成为何等人物,每个人都会在很多方面越来越像自己曾经朝夕相处的父母或者亲人,这足以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最早提出美育教育的蔡元培先生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
因此,美育是培育丰富的灵魂,陶养美好的性情,而不是灌输技艺。拥有独立的见解和个性,美才能摆脱空洞、概念、浮华、呆板与肤浅,才会绽放出鲜活,才会让人感动,让人感觉到从你内心流淌出的真实。
家庭美育, 是一种不可缺失的家教,最重要的是引领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美,探索和实践生活中的美。美不仅仅是外在的体验,更是内心深处的感受和领悟,以及实践的能力。家庭中幼儿的艺术教育,虽然不是美育的全部,但从此入手可以激发孩子更深刻的审美,并学会用艺术手段来表达自己对美的爱好与追求。
进行艺术教育,应该从兴趣出发,拓展孩子的能力和激发他们的潜力,并在艺术学习中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品质,而不仅仅追求技巧。
比如音乐,一对敏锐的耳朵才能体会音乐的精妙,这种能力需要从小培养。从敲敲打打学节奏开始,到能够唱歌,学些简单的乐理,然后再学习音乐技能和技巧。不管是弹钢琴,拉小提琴或其他某一种乐器,都应是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家长的梦想。很多孩子半途而废,都是因为枯燥学技法,使他们丧失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家庭的小型音乐会就是最直接、最实效的鼓励方式,热爱音乐才是真正的目标。
再如绘画,从刚刚会拿笔画出的圈圈点点,到之后的“花生人”、“土豆人”、“三指人”、“无耳、无鼻人”,涂色和涂鸦是幼儿美术学习最好的方法,将幼儿带入色彩缤纷的美术世界,涂色可以培养幼儿分辨色彩的能力、手眼脑的协调性、专注力等能力的发展,而涂鸦则帮助幼儿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自我的表现力。不要过早去关注和学习绘画技巧,要给他们任性而为的空间。
美就在我们身边,作为家长,能否安静下来,倾听鸟的鸣叫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钟表的滴答声?是否看到窗外的白云、蓝天,还有绿葱葱的树顶……陪伴孩子,让他们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和感悟美的心灵,我们自己有吗?
家庭美育,首先是家长自我修养的提升,你的逐美情怀、审美情趣、赏美品位,都是孩子一生美育的基础和养料。 从自己做起吧,让我们的家风弥漫在美好中……
相关新闻

黄晓薇:营造欢乐祥和平安过大年的浓厚氛围

黄晓薇以视频方式出席香港妇女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

全国妇联为外国驻华女外交官和港澳台妇女举办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专题宣介会 黄晓薇作宣讲

沈跃跃出席“保障儿童享有健康环境的权利”国际论坛并发言

黄晓薇: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