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性问鼎科学时代

要闻 2016-08-25 09:40:20

 

QQ图片20160824185859

2016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获得者陈化兰

新旧更迭,厚积薄发。2015年12月7日公布的两院院士新增131人中,12名女性占9.16%,创了女院士数量和比例历史新高。仅仅在2015年继屠呦呦获诺奖后,中国女科学家就捷报频传,大众眼光对中国女科学家群体及取得的成就也更为关注。

清华大学教授颜宁2015年12月15日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接受“2015年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因为她 “对包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在内的关键膜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做出突出贡献”。

QQ图片20160824190051

2015年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获得者颜宁

2015年12月22日,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现场,九位新晋科学女神们分享她们在空间、医学、生物、物理、农业等广博领域探索的斐然成就和奇妙旅程。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教授继2015年度得主谢毅之后,获得“2016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此奖素有女性诺贝尔科学奖之称,以表彰她对抗禽流感病毒所作出的贡献。

QQ图片20160824190022

2015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获得者谢毅

虽然,就如谢毅曾经说的“荣誉和称号只是从事科研过程中所收获的‘副产品’,但中国女科学家不断摘取国际科学奖项的桂冠,让我们看到了科学与女性在今天这个时代的相互辉映。

科学让她们如此痴迷

为什么是此时,为什么是她们?

中国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韩喜球说:“女科学家的崛起和国力的强盛息息相关,日臻成熟完善的科研条件提供了科学界男女平等的可能性。”

QQ图片20160824191513
韩喜球在科学世界之外还享受着优雅从容的生活

1993年韩喜球刚参加工作时,我国在远洋科研方面相比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大多是近海调查,女科学家参加远洋科考的机会较少。2007年,在中国大洋第19航次科考任务中,她成为第三航段首席科学家,不仅是大洋一号首位女首席科学家,更是中国整个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首席。这源自在等待远航的漫长十几年里的充电和备战。她说:“我在各个方面都做好了准备。只要给我机会,我就会牢牢抓住!”这就是女性从事科学的耐心和恒力。

女科学家们往往有着华丽的简历,但她们是天才吗?王红艳,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在美国八年,她研究的是妇女生殖健康,曾经连续三年获得美国妇产科研究学会大会报告“主席奖”。作为杰出人才被复旦大学引进回国后,她参与科技部的重点项目,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专攻出生缺陷。即使取得这样的成果,王红艳还是说自己不是一个天才的科学家,她的心得就两个字:勤奋。“一个对某学科有所了解的人至少需要在该领域花费一万个小时以上。”

当然,除了勤奋,还有热爱。第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张纪岩说:“做科研能够坚持下来,是因为有强烈的好奇心。你一旦开始做,就会发现一些问题,然后就特别强烈地想知道答案,而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又会产生新的问题……中间会经过上百次的失败,但就是因为有好奇心拖着你,不知不觉就进去了,然后真的做出成果来……我觉得科研最原始的动力就来自好奇心。”

用新晋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得主颜宁的话说,就是“好玩”。“我觉得当科学家真是这世界上最好玩的工作,你可以和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交往,提升自己,还有研究经费,有学生,来支持你去‘玩’科学,探索你想知道的问题。”高中时,生物课上对于家族血型的推测以及家族遗传病方面的内容让她“一下子觉得生物很好玩”;在普林斯顿大学读四五十年前的经典论文,看前辈如何用细菌和噬菌体的实验来推测出编码氨基酸的DNA密码,“觉得太酷了”;而进入实验室,做成功的每一个实验都成为最幸福的时刻。从而认定:研究生命科学是一件好玩的事,这种科学探索的乐趣让颜宁在科研中再苦也乐此不疲。

女人让科学也如此浪漫

科学不仅是实验室里一千零一次的实验,看似枯燥的科学背后蕴藏着无比瑰丽的世界,让女科学家们跳脱出平凡的生活,实现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梦想,感受到常人无法企及的心灵震撼。

QQ图片20160824191600

在世界上的各个角落,侯亚梅感受着自然之美

首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侯亚梅说:“我们的工作地点都是遗址,偏远而且分布在世界各地,我有机会去别人不可能去的地方,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让我对世界有更多直接的了解。我在那些偏远地方的感觉非常好,因为大自然太美丽了,我经常感到自己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能触到大地的温度、嗅到小草的呼吸……大自然塑造着人的心灵,让你看开万事万物,有一个稳定的心态。当你的心静下来的时候,你周围的环境才能是安静的。”

浮游生物“像很小粒的暴风雪”,寄居在海葵里的寄居蟹,触手伸出来时,“像披着一件华美的外袍”;“海面像蓝色的丝绢,比西湖还宁静。当飞鱼飞过,小翅膀划过水面沥下一串水滴,划出的涟漪像绢上的褶皱……”

 

QQ图片20160824192228
工作之外,唐立梅是个时尚浪漫的80后女孩

我国第一位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入大洋的女科学家、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博士后唐立梅,对记者说起自己远航和潜海中的所见所闻,少有科学术语,多是文学描述。让人不禁感叹科学家眼中的世界竟是如此浪漫!

而颜宁研究的复杂艰深的结构生物学也被她解释得充满吸引力:“我的工作,就是去看见构成我们的那些生物大分子长什么样,怎么工作,比如蛋白质、DNA。但是这些号称‘大’分子的东西还是太小了,直径只有几纳米,肉眼、显微镜都不能直接观察。我用的方法叫做X-射线晶体衍射,分辨率可以高达0.1纳米,能看清楚蛋白质中的每个原子。看到它们有什么意义呢?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啊。你是否想知道月球表面或者海底是什么样?同样的,我就是想知道支撑我一切生命活动的这些生物分子长什么样,它们是如何组装在一起来完成包括呼吸、心跳、思维、做梦、生老病死等等各种生命功能的。”

女科学家们让“一本正经”的科学,少了冰冷、枯燥,多了温度和浪漫。

2015年10月10日,国家海洋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开了我国勘测命名的124个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名称。这里面有16个都是韩喜球的团队发现并命名的。对新发现的海底地理实体命名,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对国际海洋事务的贡献,同时也可以提高在该领域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韩喜球接受本刊采访时说,为发现的地理实体赋予一个规范、贴切又有意义的名字,既重要也非常有趣,就像给自家孩子起名字一样。2010年,她率科考队在西南印度洋脊上,发现一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作为首席科学家,她可以为这个区域命名。这个区域是一座海底山脉,韩喜球就用她生活的城市杭州的玉皇山命名。还有一处海底热液活动区被她取名“卧蚕”,一方面杭州出丝绸,另一层心思是“卧蚕”在古时曾指代美女。

2015年春节期间,她在印度洋发现一个海底黑烟囱,喷口的地形是个山丘。密密麻麻的鱼虾蟹仿佛到了海底龙宫,龙王端出一桌珍馐待客;而热源喷口像是源源不断涌出的美酒,她从《诗经》里选取“大禧”命名,既好听又蕴意了中国文化。

像爱科学一样爱家、爱生活

“有一种调侃,本科生是小龙女、硕士生是黄蓉、博士生是李莫愁、硕博连读是东方不败、女科学家是灭绝师太。”这位幽默自嘲的女科学家是获得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陈春英。其实,在我们的采访中,发现她们机敏风趣、充满智慧,大多数女科学家不仅事业卓著, 家庭也因为她们的大智慧而风调雨顺,生活因为她们的小情趣而生机盎然。

QQ图片20160824191113
生活中,美丽风趣的陈春英让人如沐春风

首位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方华,在被记者问及“作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每天不可能只工作八小时,但同时作为女性又不可能不操心家务,这种矛盾需要用什么样的智慧解决?”时说:“女性要享受很多东西,比如化妆,我不反对,但我觉得可以找一个简便点的方法,少抹几下总可以吧?关键是把零碎的时间用起来,我很少用一大段时间坐在那里想问题,走路的时候,做饭的时候,脑子总是在转,你就能高效。如果你愿意投身科学,就得这样。有人问我累不累,我说乐在其中。”

家庭与事业的平衡对于普通女性尚且是难题,对于需要全身心投入的科学家更是如此。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陈薇少将说:“任何时候家庭都是第一位的,女人要做事业,但首先要把家庭搞好。” 因为她对家庭无上的重视,也得到了家庭无私的支持。丈夫麻一铭不肯让她做家务,唯恐她浪费才能,因为她做别的事情更有价值。他说:“她从事的是微生物流行病学的研究,在生物安全、生物防御、生物反恐方面很有建树。事关国家利益,即使作为普通公民对这份事业也是崇敬的。”

在我们专题采访的这十几位女科学家中,大多堪称“生活家”,业余时间抚琴、射击、跑步、打羽毛球……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于科学家生活状态的传统认知。

QQ图片20160824185950
谢欣擅长用镜头记录身边的细微点滴

在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谢欣的办公室,她让记者看电脑里存储的她的摄影作品:停在植物梢头的蝴蝶、正落入深潭的水滴、在电脑前与鼠标较劲儿的猫咪……这些生动平凡的摄影题材,经谢欣特别的构图与用光之后,被赋予了一种别样的力道,原来这是科学家眼中世界的秩序,充满对立与制衡之美。她还曾给朋友们送上自制的贺卡,贺卡上是一枚巨大的能看清凹凸的圆月,是她用五百毫米的镜头加上2倍增距镜拍的,几乎是天文望远镜观月的效果。

对谢欣来说,摄影不过是一个业余爱好。自称“视觉动物”的她从小喜欢画画,上美术课她“最轻松”,但她却从没有想过将视觉艺术作为自己的专业,因为她认为,艺术更多倚仗的是天分,“不像做科学那样依靠逻辑。”现在摄影专长只是她科研工作的一个附属工具,让研究成果得到更好的呈现。她论文中那些漂亮而清晰的显微照片都出自她之手。

女科学家们不仅在科学领域引领风向标,在生活中也是风采卓然的时代女性。我们惊喜地发现,女科学家们不仅成就卓著,而且知性、优雅、时尚。采访颜宁时,这位年轻美丽的女科学家身着橘黑两色连衣裙,因为橘色和黑色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代表颜色,这所常春藤名校正是颜宁完成博士和博士后研究的地方。

在广州采访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廖红,这位研究植物营养学的科学家穿着时装设计师朋友为她量身定制的衣服,一件面料上喷印着荧光的显微镜下的植物照片,另一件面料上印的是根系的图案,一团团帮助吸收养分的微生物,合跳一支生命的舞蹈。她说:“发达健康的根系,是植物茁壮成长的重要因素。”对于研究植物营养学的科学家廖红来说,人生成长又何尝不是靠着培养健康发达的根系,让自己不断获得滋养。

科学家妈妈们的教子经

黄薇,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大家都说她女儿是在实验室长大的孩子,但黄薇从不跟女儿讲妈妈有多辛苦,没有带她出去玩是多么内疚,而跟她说的是,实验室很好玩啊。看妈妈在实验台边忙碌,摆弄着各种仪器设备,眉飞色舞地跟学生们开课题讨论会,拿到实验结果后是多么兴高采烈……

QQ图片20160824191206
已是少将的陈薇常常感恩多年来家人给予的支持和关爱

黄薇希望女儿看到一个爱学习、有理想、有追求的妈妈。她进行博士论文的最紧张阶段也带着女儿。当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手捧论文煞有其事欣赏时,黄薇欣喜地看到孩子也收获了科学的乐趣,分享了妈妈工作的快乐。“我想这应该是一位母亲给女儿最好的礼物了。”

上中学后,女儿在生物学课本上读到有关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内容——2000年6月2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与英国首相布莱尔共同宣布由六国科学家共同合作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的工作草图胜利完成。中国是这一研究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中国完成了人类全部基因组序列的1%任务。她知道这是妈妈参与的工作。她告诉妈妈:“将来我要超越你!”

每天工作时间在12个小时以上的王红艳一点都没耽误做个好妈妈。她说: “所有光环的获得不能以牺牲女性的角色为代价。”她既不赞同女人为孩子辞职回家,也不赞成全情投入事业顾不上管孩子。女儿从小就是个小美女,一出门就被人夸“漂亮”。王红艳告诉女儿,长得漂亮是好事情,但如果光漂亮啥都不懂,也是傻瓜一个,没什么用。有一次,王红艳的一位同事又夸小姑娘漂亮,两三岁的孩子淡定地回答:“光有漂亮是没用的!”听者大吃一惊,这么小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觉悟啊!

QQ图片20160824191301
王红艳生活中是幸福妻子、智慧妈妈

王红艳自己做事效率高、动作快,也要求孩子“做事不可以磨磨蹭蹭”,如果孩子能在一个半小时内完成作业,她就奖励买书的钱。孩子每天的作业都是她检查,实在忙不过来,就干脆把孩子带到实验室,在小桌子上做功课,王红艳的弟弟揶揄姐姐,请家教那点钱都不舍得出。王红艳一笑,母亲辅导和家教辅导可不一样,我一边教她,一边也在和她沟通。

科学家的孩子未必也要成为科学家,但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训练不能少。内心强大、自身优秀的妈妈的言传身教,千金难买。

中国女科学家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