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忘初心 —— 长征起点上的新征程

要闻 2016-10-26 17:01:00

 

80年前,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从这里起程。80年后,当年英雄们出征的红色热土上,流传着哪些长征精神代代相传的故事?一脉承袭红色基因的人们创造着怎样的今日辉煌?本刊记者走访长征出发地江西省赣州市,点滴记录不忘初心,从心出发的红军后代的真实人生和巾帼奋斗的风采。

策划/本刊编辑部     采写/本刊记者 柳亚敏    

QQ图片20161026164428

高耸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壮观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美丽贡江上的“于都红军大桥”及庄严肃穆的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群、沙洲坝红井……无不昭示着长征出发地于都和红色故都瑞金的红色历史。走访赣南大地,处处能感受到这里人们珍视红色传统、传承长征精神的热情和行动。

QQ图片20161026164520

红娃们耳濡目染长征精神

一个伟大的民族是珍爱历史的民族。在于都和瑞金,我们看到80年前发生的一切,并没有湮灭在岁月的云烟中,而是一代代传承,成为这里人们的共同记忆和精神基因。

毗邻“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的于都县长征源小学,教学楼上的红色条幅“扬长征精神,育祖国花朵”十分醒目。“红娃唢呐艺术团”的孩子们穿着红军军装在烈日下排练,汗水顺着脸颊流淌下来,打湿了衣领,演练起来却一丝不苟。趁着孩子们休息时提问,谁是红军后代啊?立马齐刷刷地举起来很多双手。又问什么是长征精神?一个小姑娘抢答:“是团结,是坚持到底。”

这所学校的张小花老师说,学校位于“长江第一渡”,1934年8.6万红军主力正是从这里渡过于都河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所以,长征源小学把传播红色文化,弘扬长征精神作为思想品格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学楼走廊里挂着于都10位红军元帅的照片和介绍,学校里有“红娃唢呐艺术团”、 “红娃百人合唱团”、“红娃宣讲团”等社团,同学们纷纷以争当“红娃”为傲。

而瑞金的孩子们以红都人自居且自豪。瑞金市金穗学校有一条红色走廊,陈列着孩子们写的红色梦想,记者随手拿起一个,上面写道:“有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我的故乡,虽然没有漓江那样如画的山水,却享有‘红色故都’‘魅力瑞金’ 的美称,让我倍感自豪!” 赣州市妇联宣传部廖思冉副部长说,这里的孩子们走出去,总会自豪地自我介绍:“我是来自红色故都瑞金的,《吃水不忘挖井人》写的就是我们那里!”

九月的金穗校园,三角梅、红叶李绚丽多姿,桂花飘香。校门口挂着校训“亲轻勤,文明行。严实活,师求博。秩执智,生有志。”大队辅导员刘小琴老师特别解释了“秩执智”三个字:“秩是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行为文明有条理;执是执着,面对困难有坚持的勇气,追寻目标有坚定的信念;智是做智慧的少年。我们的校训承袭了红军的长征精神。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生长在这片红色热土,我们有责任让红军精神代代相传。”教学楼走廊上悬挂了二十多块图版,画的是“毛主席在瑞金”、“红井的故事”、“邓小平分田”、“伙夫就是朱德”等革命领袖在苏区的小故事。让孩子们每周讲一个“红色故事”、学唱一首“红歌歌谣”,还培养了一批红色讲解员,利用节假日,由老师带领到革命旧址群,做红色小导游。让孩子们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更真实地感受到历史,体验到当年的长征精神。

QQ图片20161026164635

肖婷婷(前排右一)和她的长征源合唱团团友们

红军后代续写凡人传奇

80年前,这里上演着一个个娘送儿、妻送郎参军的感人故事,然而很多人走后再也没有回来。据统计,赣南牺牲的有名有姓烈士就有10.8万人。“红军家属优待证”、“北上无音讯”的通知单和“光荣烈属”荣誉牌是他们留给后人的纪念。而这些红军后代们听着长辈讲述的故事成长,红色精神照耀着他们的人生。

红色歌曲成为最好胎教

肖婷婷是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她的太外公温煌均是于都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外公的两位叔叔和伯伯也是红军,参军后就都再也没有回来。当她17岁成为“长征源纪念馆”的讲解员时,觉得特别神圣:“当我把亲人们的故事讲给观众们听时,仿佛用这样的方式实现了与亲人们的‘重逢’,也让世人记住他们的贡献。”她希望成为专家型的“红色”讲解员,为此,在业余时间,她帮助学校培训小讲解员、自己编写讲解词、教唱红色歌曲。她笑说自己的生活节奏太快,快到只剩下一片红色,但她以此为荣也以此为乐。

肖婷婷还是长征源合唱团的成员,团里很多人都是红军后代。她笑说:“我们合唱团也是够拼的。那年,应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的邀请去北京演出时,一个团友因感冒走台时晕倒了,但晚上还是坚持演出;一次去南昌演出,一个团友在演出路上受伤骨折,但他打着绑带上了台;有次乘坐了二十多个小时的大巴车去贵州演出,到达遵义时已是凌晨……到底是什么在支撑我们?因为我们是红军的后代,一直用红军‘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征服困难’的长征精神来要求自己。”

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2016年要沿着长征路进行80场巡演,没有任何收入,但合唱团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肖婷婷说:“长征组歌第一首是《告别》,尽管唱了无数遍,但每次唱到‘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红军急切上征途……亲人何时返故乡’时,还是会潸然泪下。在不同的城市演出,我们心里会想:我们的亲人会不会就牺牲在这里?所以每一场演出我们都饱含深情。”

在纪念馆的陈列室里,有一张肖婷婷抱着女儿排练的照片。她笑着说,女儿的胎教就是红色歌曲。怀孕的时候,一直坚持排练。现在女儿两岁了,不高兴时,妈妈一唱《红军渡,长征缘》,立马就会咧嘴笑了。

QQ图片20161026165204

林丽萍一家来到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凭吊长征中牺牲的亲人

一路寻亲追寻红色精神

凑巧的是,长征源合唱团有一名团员就是因为参团演出找到了亲人,她叫林丽萍,是于都实验小学的一名音乐教师。讲述这段经历时,林丽萍多次哽咽落泪。

林丽萍的爷爷在去世前叮嘱她的父亲两件事:让他过继给三爷,不要让当了红军的三爷无后;二是叮嘱他一定要找到三爷,把他带回家乡安葬。父亲一直为没有寻找到三爷的遗骨而遗憾。林丽萍参加了长征源合唱团,每到一处演出,看到烈士名录,就一个个寻找三爷“林罗发生”的名字,却一次次的失望。直到2014年,合唱团在广西兴安县演出后,参观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时,竟突然看到了碑上那个熟悉的名字——“林罗发生”。刹那间她就像与亲人久别重逢,喜悦与泪水交织,立马拨电话给父亲,声音激动得颤抖:“爸爸,我找到三爷啦,他牺牲在湘江战役!”今年,林丽萍带着全家人来到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凭吊三爷,离开时,她和父亲捧起湘江边的一把土装入了罐子里,“我们不能把三爷的尸骨带回家乡,就把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带回家乡安葬,为三爷立个坟,跟爷爷团聚……”

她给记者看她的朋友圈,当她那天把找到三爷的消息发布在朋友圈时,一百多人留言,有人祝贺她,而更多的人是请她在今后代为寻找亲人……“他们都是跟我一样的红军后代,尽管亲人早已不在人间,但还是想知道亲人牺牲在哪里,这是一种永远的牵挂。”

林丽萍说,从小听着三爷的故事长大,她把对三爷的牵挂化成了一生一世的红色情怀。当她成为一名音乐老师,就在课堂教唱红色歌曲、组织学生排练舞台剧《十送红军》,组建红星合唱团。11岁的女儿因为经常听她排练看她演出,红军组歌竟也能全部跟唱下来。

QQ图片20161026165401

甘红兰:红色基因,风中玉兰

公益家风一脉相承

甘红兰,南昌市公安局警官,江西省三八红旗手。她的微信签名是“红色基因,风中玉兰”,解释了她名字的由来。她的爷爷是著名的开国将领、“农民将军”甘祖昌,奶奶是“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

从小见惯了爷爷奶奶帮贫扶弱的场景,“帮助有困难的人”成了她天生携带的基因。当年,爷爷身居将军要职,却辞官回乡当了农民,把家里全部收入都用在为老家修路、搞水利上。“爷爷的工资挺高的,但他的钱好像就是公家的。” 奶奶龚全珍随爷爷返乡后,一直从事乡村教师工作。甘红兰记得特别清楚,奶奶的工资都交由爷爷支配,爷爷只给奶奶留下几块钱生活费,奶奶却毫无怨言。

奶奶离休后扶贫助学,开办了“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群众。甘红兰也不甘示弱,2009年,组织发起了由南昌市公安局女警组成的“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帮扶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2008年,我去某社区走访,看到有一户人家,父母智障,却生了三个孩子,家境十分困难。他们住在一间昏暗的窄屋里,除了床和一张饭桌什么都没有。我就把我的嫁妆一台洗衣机送去了,同时还送去一套棉军被和高压锅、盆。他们很激动,看着他们的笑脸,我心很痛,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很普通,但对他们却像是奢侈品。于是我开始着手成立‘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把帮扶点选在了这个社区。”

“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长期帮扶社区里的一对龙凤胎。这家人重男轻女,好东西只给儿子不给女儿,上学也只让儿子去。甘红兰知道后对双胞胎的妈妈说:“女儿长大了要当母亲,读书明理才能管好一个家、教育好孩子、孝顺好老人,将来说不定你也要她来养,她的素质会影响到一个家庭!”妈妈这才同意女儿也去上学。甘红兰又对女儿说:“你好好学,学出个样子来让你妈妈看!”甘妈妈的爱成为这个女孩子成长的动力,她学习成绩优秀,还特别懂得照顾家人。这个社区这样被帮扶的还有七八个孩子,甘红兰认为慈善不是对弱者施以同情,而是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她带这些孩子们游玩、吃美食,让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然后告诉他们:美好生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

当年,爷爷帮扶一个叫刘海清的残疾青年的故事广为流传。这样的故事今天也演绎在了甘红兰身上,有个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因为煤气中毒双亡,跟着六十多岁的外婆一起生活。甘红兰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胆怯、自卑、不说话,对别人怀有深深的敌意,帮扶两年后,效果甚微。后来甘红兰就仔细观察,发现这孩子原来患有严重的脊柱弯曲,身体的残疾与物质的贫乏加剧了他的自卑。于是甘红兰就想方设法教他通过锻炼矫正身形,鼓励他学习打篮球,还委托当地派出所安排新入职的大学生警察帮他补习功课……后来,这个孩子变得 “阳光、开朗、自信”,还有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像甘妈妈一样当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

甘红兰说爷爷奶奶把爱和善良根植于家族中。“做公益不仅成为我的习惯,也是我们家族的习惯,我女儿读大学时选择‘人类与社会服务’专业,有人不解,问她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冷门的专业,她说是为了将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甘红兰还记得21岁那年,奶奶送给她一个粉红色的日记本,扉页上写着:“人世间只有时光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人创造出辉煌的业绩,有人却在懒散中消失,希望你牢牢地抓住它,每天有个新的开始,每天打一个漂亮的胜仗。”时隔多年,这些文字依然给甘红兰莫大的力量,“向奶奶看齐,保持与人为善的本性,做一个有信仰有追求的人。”她庆幸她自豪,红色精神是她家代代相传的纽带:“这是骨子里有的,永不会失传。”

 

新长征路上创造美好生活

走进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群的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旧址,仿佛看到当年的妇女干部们热火朝天开展工作的场景。在这里,写下了中国妇运史上诸多第一,第一次实行了男女同工同酬,颁布了第一部婚姻法……在解放妇女、培养妇女、团结妇女,组织和发动妇女等方面都有开创性的建树。今天,这里的妇联干部也不忘历史,在新时代新长征的路上创新不辍,为建设富饶家乡,带领姐妹们昂扬奋斗。

妇儿之家传承红色精神

赣州市妇联副主席罗云介绍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赣州市妇联组织各县(市、区)开展网上主题教育、巡回宣讲、瞻仰革命先烈纪念场馆,以“弘扬井冈山和苏区精神·传承良好家风”为主题,推展2016年寻找“最美家庭”活动。

以妇女儿童之家作为基地,教育广大妇女注重家庭、家风、家教,在家庭建设中传承红色精神,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目前全市七百多个村落社区建起了巾帼宣传队,带动妇女开展广场文艺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颂家庭美德,丰富了妇女精神文化生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生力军。

在黄沙村的妇女儿童之家,瑞金市妇联主席钟瑜介绍说,这个由妇联出资5万元建立的妇儿之家配置了图书、玩具,孩子们在周末或假期可到这里阅读、下棋,还设立了亲情视频聊天室,方便孩子们与外地打工的父母进行视频聊天。而这里的一大特色,就是定期由大学生志愿者前来对孩子们进行红色教育。黄沙村为此还深入挖掘和丰富红色文化资源,修建了一座革命烈士纪念亭,开设了《信念的力量》现场教学课程。这里的华屋村曾有17位华氏兄弟参军,参军前夕,为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每人在后山上栽下了一棵松树。后来这17位栽松的华屋籍红军战士全部壮烈牺牲,但17棵青松却已长成参天大树,黄沙村的妇女儿童之家经常组织孩子们来到17棵青松前祭奠英烈,传承红色精神。

巾帼创业实现理想

当地的妇联组织为了帮助妇女就业、创业费尽了心思,不仅帮助解决创业资金的燃眉之急,还对姐妹们进行各种技能的免费培训。

于都县电商孵化基地2015年至今共组织了52期电商培训,培训了5160名学员,女学员1806名。

在孵化基地,年仅28岁的曾小燕凭着祖传的手艺,做起了江西特产雪片糕的生意。从2010年开始至今6年,合作的商超实体店已经超过两百家,妇联还把她的雪片糕推荐选入 “特色中国于都馆”陈列。而通过妇联的免费电商培训,她的创业更上一层楼。

曾小燕说:“我的爷爷是红军,是我的榜样。‘不畏艰苦,女子当自强’是我的座右铭。” 她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的产业做大做强,带领更多的姐妹们创业就业。爱出者爱返,得到了来自妇联的帮助,她也想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孵化基地的另一位妇女创业者何芳,曾在北京工作,认识了当时是国旗护卫队员的男友,婚后随丈夫回到了他的家乡。她说当年爱上男友,就是爱他身上正直的红色气质。通过妇联组织的培训,她业绩斐然,从微商小白到月入过万,实现了自我价值,也更爱上了这片红色土地。

勤奋脱贫,创造美好生活

赣州市妇联宣传部段思冉副部长一直陪同记者采访,路过家门而不入,她说这对她来说是常事。精准扶贫要求每个干部联系一个村,长期驻扎在村里,一个月回不了几次家。罗云副主席说,赣州市妇联的干部始终带着感情,进村入户,从群众最急需解决的困难入手,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近几年来,先后争取和协调资金710余万元,解决了群众行路难、喝水难、灌溉难等老大难问题,帮助越来越多的妇女群众摆脱贫困。

在黄沙村,记者走访了脱贫的刘道秀一家。

墙上挂着全家福和2016年1月20日颁发的“脱贫光荣证书”。说起生活的改变,女主人刘道秀和丈夫华丛祁连连说:“没有党的扶贫政策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在住进小洋楼之前,刘道秀家只有三间半小土坯房,刮风起土,下雨漏水。夫妻俩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多年来,因为住房的原因,全家人想过个团圆年都成了奢望,孩子们只能每年一人轮流回家陪父母过年。直到2014年住进了两百多平方米宽敞的房子,他们全家才过上了第一个团圆年。房屋改造中村民们享受到了多项好政策,刘道秀一家住进小洋楼,前后只花了不到十二万元。

刘道秀指着墙上的“脱贫光荣证书”,连连说是党的政策好,二儿子华水林承包了8亩大棚,一年下来收入颇丰,蔬菜瓜果都自给自足。又因为村里开通了邮政E流,他种的菜不用出村就可以销往外地。刘道秀说:“勤奋、发狠!”这是他们家传承的红色家风,丈夫华丛祁的三位长辈都是红军,也都是“十七棵松”的栽种者,红色精神也是镌刻在这个家族人生命中的记忆。

在黄沙村村史展览馆里,记者看到了一张产业扶贫规划图,标注着油茶种植区域、养蜂基地、蔬菜种植区域等,每个区域标注带动了多少农户。村支书黄日生的“宏伟蓝图”是“山上种油茶、毛竹,缓坡地养蜜蜂,田间种瓜果蔬菜,整片搞红色旅游”。而在这些工作中,一直活跃着妇联的身影,定期组织“最美家庭”、“五好新女人”等系列竞评活动,引导姐妹们争树社会新风尚,用行动传承红色精神。

不忘初心,从心出发。新时代的妇联干部们像前辈一样,带领妇女奋发图强,以长征精神为内生动力,生动演绎着干群鱼水情、邻里一家亲、和谐家庭乐的画面,不愧于这片红色热土的馈赠。 (部分文字整理/田华)

长征 长征精神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