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榜样家力量 文明家风尚

作者:策划执行/邵玮 杨华
要闻 2021-05-19 13:49:52

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近期出版的《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家庭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指导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根本遵循。 妇女是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主体力量,新时代女性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她们是“最美家庭”“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的创建者,

以行动示范好家庭,以爱心传承好家教,以情怀涵养好家风,润物无声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以每个小家庭的和谐共建大社会的和谐。国际家庭日到来之际,分享她们的故事,让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成为社会文明风尚。 


image.png


三代“小巷总理”,小家贡献社区大家 

文/杨华


“爱心、细心、包容”是李华一家总结的社区工作“六字经”。母亲谢学珠1995年被民政部评为“全国优秀居民委员会主任”;李华创下扬州十多项社区建设“第一”纪录;如今,儿媳王静也成功接过社区主任的担子。这个家庭三代都是社区工作者,谱写了不同年代“小巷总理”的传奇。


image.png

李华(左二)家庭:矢志传承无私奉献的好家风。2019年获评全国最美家庭


“奉献”是家风,也是职责


早在1952年,江苏省扬州市组建第一个居委会——广陵区东关街道琼花观居委会,热心的谢学珠被居民推选为居委会主任。当时,居委会没有专用办公室,家不仅是母亲的办公室,还是社区的养老济困中心,经常有生活困难的人到家里吃住。家人为此向母亲表达不满,可母亲说:“给别人帮助,说明你有能力、有价值,一个人如果连力所能及的帮助都不能给别人提供,那就属于无用的人,毫无价值。” 这句话让李华铭记一生。


受母亲影响,李华也成为了一名社区工作者。“母亲不仅是我事业的领路人,还营造了善良、无私的好家风,虽然她去世了,但她的一言一行至今依然影响着我。” 


1999年,李华担任琼花观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她连续创下扬州十多项社区建设“第一”的纪录:第一个办起了“阳光学堂”,让孩子们放学以后有个好的去处;第一个创办了“居家养老专业服务中心”一有时间她就在辖区里转转,帮助居民解决各种问题。


年过八旬的王酉尧老人无儿无女,经常生病了外人都不知道。李华了解情况后,在老人的床下装了红外感应器,社区人员可以在监控终端随时掌握他的起居情况。一次,李华从监控中看到老人起床很迟,立刻登门探望,果然发现老人肾病发作,随即将老人送去医院,经过治疗老人转危为安。


2014年,李华也到了退休的年纪,她成功动员27岁的儿媳王静投身社区工作。“婆婆平时工作中全身心投入的责任心感染着我,让我看到社区工作的重要性。”王静说,她印象最深的是婆婆每天给社区的一位独自生活的精神病患者上门送药、喂药,坚持了十年,十年如一日需要怎样的耐心和毅力?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成就了楷模婆婆,也凝结着家风。王静说自己也要像婆婆一样,做一个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因为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好家风温润好民风


王静一家人吃饭时的话题,总不知不觉围绕着社区工作,小的为老的出谋划策,老的为小的指点迷津,全家都已然把小家庭融入了社区大家庭。


“社区工作虽然面面俱到,但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老、小、困’上只要真诚待人,只要富有爱心,什么挑战都不可怕。”这是谢学珠传给李华的工作法宝,李华又传给了王静。


为提高社区基层治理能力,李华和王静一起在琼花观社区创办了“居民法治苑”,由法治灯谜、法治文化艺术长廊、扬州法治名人生平展、法治书场等组成。从高度说教转变为寓教于乐;从解读理论转变为形象思维;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通,普法教育的“三个转变”被司法部充分肯定。她们还牵头组建法治艺术宣传队,先后创作排练了10多个法治题材文艺节目,引来了大批居民报名参演。 


退休后的李华还和王静一起在社区成立了“古城宣传志愿者队”和“老妈妈双拥志愿者服务队”等30支志愿服务队。琼花观社区的工作一直走在前列,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等荣誉。


一家三代传承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情怀和无私奉献的家风,为社区大家庭的和谐作出了贡献。王静说,社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她要接续奋斗, 建设好家风、带动好民风。


把小家融入社区大家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亦成就一方水土。不少女性社区工作者,不仅带头营造和谐家庭,还以好家风带动、培植、涵养好民风好社风,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


富口袋更富脑袋,文明家庭带动文明乡风

文/邵玮


image.png

陈梅珍(左二)家庭:带领乡亲增收致富,培植文明乡风。2020年获评全国文明家庭


多年来,甘肃华丰庄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梅珍和丈夫马华互敬互爱、相互扶持,通过勤劳实现致富。但他们不满足于“小家小康”,而是把“带农致富,让乡风更文明”当成一份承诺和责任。 


饮水思源,致富不忘乡亲


那些年,在临夏州和政县的田间地头,人们经常看见陈梅珍风风火火地开着农用车,四处给顾客上门送货。经过多年的发展,陈梅珍的农资小门市变成了全临夏州最大的农资企业,为无数农民提供了优质、平价、环保的新型农资产品。


为进一步拓展创业领域,陈梅珍和丈夫向县农牧、林业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请教,“循环经济”“立体农业”“生态观光”等想法让他们耳目一新,陈梅珍说:“听到这些新词时,我特别兴奋,这一定能给农村带来新变化,让乡村变得像城市一样美。”


于是,陈梅珍和丈夫注册了和政县华丰庄园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在陈家集镇上王家村流转土地1360亩,发展立体农业循环经济,开办生态观光项目,彻底颠覆了上王家村传统的生产劳作习惯。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乡亲们都富裕起来,企业的发展才有意义。”陈梅珍和丈夫马华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带农致富”。他们说永远忘不了,在生意陷入困境的时候,是乡亲们伸出援助的手。他们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给困难群众免费发放鸡苗,再对鸡蛋和达到出栏标准的鸡进行回购。一开始乡亲们怀疑,“哪有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呀?”马华便一连三个月,天天来到村里,不厌其烦地向乡亲们介绍这种帮扶模式。几个月过去了,马华黑了也瘦了,但是越来越多的乡亲们报名参加庄园的养殖技能培训班,从庄园领走了免费鸡苗。如今,和政县1300户困难群众通过这种帮扶,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如今的华丰庄园是占地1360亩的一个绿色天然大农场,风景如画,梨花汇成雪白花海,珍珠鸡、乌鸡在田野间自由漫步。公司完成了旅游厕所、观光专道、水上乐园、花海景观带、星空驿站、鸡博园等项目的建设,上王家村被列为全国10000个乡村旅游项目试点村,让乡村变得像城市一样美的愿望正在变成现实。


移风易俗,让乡风更文明


在父母的引领下,陈梅珍的两个孩子大学毕业后,也都投身农业领域,大儿子马俊贤在州里的农业局工作,小儿子马俊辉接过了父母的班。有一年春节,孩子们在拜访亲戚的时候,发现走到哪家,看到的都是打牌、喝酒的场景。他们不禁感叹,虽然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大多数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很匮乏。让乡亲们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成了一家人共同的心愿。大儿子说:“爸爸妈妈,我们也办一场春晚吧!”


陈梅珍和丈夫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2018年春节,经过精心筹备,他们一家操办了第一届华丰庄园迎新春文艺汇演。虽然演员不多,大多数是庄园的员工,可大家精心准备的河州贤孝、咪咪演奏、花儿等节目一次又一次地得到观众们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后,陈梅珍听到很多村民说:“看演出可比在家里打麻将有意思多了!”


以前每年春节,村里的李大爷都一连好几天和“酒友”不醉不归,醉醺醺的他回家后总和老伴吵架,家庭氛围一度冰点。那一次,李大爷被孩子硬拉着一起来看演出,被台上的一个个节目逗得合不拢嘴。2020年春节,李大爷一改往年喝酒打牌的习惯,早早地到华丰庄园报了名,经过排练,登台唱了一首铿锵有力的《精忠报国》,赢得一片喝彩。


渐渐地,村里聚众打牌的人少了,聚在一起排练节目的群众多了。演出的节目也更加丰富,歌舞、相声、舞狮、扶贫小品等精彩节目纷至沓来,每次都能吸引上千名村民围观。看到村里乡亲们的精神面貌越来越振奋,陈梅珍一家人无比欣慰。


陈梅珍也很重视村里下一代的教育。今年读书日,陈梅珍一家就承办了县里的读书节活动。在华丰庄园,四百名小学生齐声朗诵了红色诗歌,并开展了好书分享、读书心得交流、亲子阅读等活动,孩子们郎朗的读书声,伴随着浓浓的书香,更多文化的种子撒在了乡村孩子的心间。


乡风淳,乡村兴。陈梅珍一家踏实肯干,带领农民富“脑袋”也富“口袋”,在他们的努力和倡导下,如今的上王家村逐渐成为一个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村庄,乡亲们在共享共乐中实现美好生活。


文明家庭的带动力

越来越多先富起来的“女乡贤”在产业示范带动和乡村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她们自家勤劳致富还带领村民致富,不仅富口袋还带领大家富脑袋,培植文明乡风,在乡村振兴中贡献巾帼力量。


廉洁齐家, 筑牢家庭“防线”

文/邵玮


image.png

张桂云(中)家庭:检察官、律师之家,以德治家、以廉保家。2020年获评全国文明家庭


国以家为基,家以廉为贵。对于天津市宝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张桂云来说,家庭是幸福生活的来源,也是反腐倡廉的重要防线。


清正廉洁,从自家做起 


直到几年前张桂云的母亲去世,单位送来花圈,村里人才知道张家的大闺女是检察官。


1989年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张桂云来到宝坻区检察院成为了一名检察官。工作之初,张桂云和父母形成了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约定,不向任何人透露她的工作。二老是地道的农民,老实本分,他们藏起心底的骄傲,从不向街坊四邻炫耀自己女儿是检察官,而这一藏,就是整整27年。


几年前,张桂云的亲戚因琐事纠纷将人打伤,他连夜找到张桂云,请求她上下疏通,并说花多少钱都没关系。尽管张桂云苦口婆心地向他释法说理,但他依然拍在桌上一沓钱。张桂云沉下脸,将钱塞给他,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最后,这个亲戚被判刑入狱,他们一家人专门跑到张桂云家兴师问罪,气得与张家断绝了来往。家人没有责怪过张桂云一句,反而安慰道:“刚正不阿难免得罪人,但绝不能干违背良心甚至违法的事,那才给家里人抹黑!”多年来,张桂云在工作中一直铁面无私,依法、规范、廉洁地行使检察职权。也不断提示家人、亲属,筑牢家庭反腐“防线”。


琴瑟和鸣,共守家风


2004年末张永春转业,张桂云与爱人度过了15年的两地生活。在张桂云的全力支持下,张永春无论带部队训练,还是被公派出国深造,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并多次立功受奖。转业时,张永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主择业,凭自学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成为一名执业律师。


原以为两地分居的生活就此结束,但考虑到双方职业的特殊性,在张永春从业之初,张桂云就和丈夫达成了不在宝坻执业和接受当事人委托的共识。就这样,张永春选择了在北京工作,二人又开始了两地生活。从事律师工作以来,为避免出现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张永春不仅与妻子相互勉励、相互提醒,还多次婉拒来自双方亲属、朋友、同学、战友等希望由他代理宝坻案件的诉讼委托,承受了诸多误解。


三年前,张永春的一位至亲在宝坻涉案,深夜提着重金上门,再三恳求他来做辩护律师。当亲戚黑着脸拂袖而去,张桂云和丈夫虽有歉意却很坚定,“他要收买的是咱们的底线,而这恰恰是咱们说什么都不能出卖的。”一直与张桂云相互理解和支持的丈夫,用拥抱代替了回答。


贪廉一念间,荣辱两世界。多年来,清正廉洁已经成为张桂云家庭家风建设最重要的内核,有了防腐拒变的“牢固防线”,一家人的幸福才能实现。


小家大家共筑防线

家风正则党风清,党风正则民风淳。重家教、立家规、正家风,筑起拒腐防变的家庭防线,守好齐家修身的家门,才能助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传扬“蜘蛛精神”,为山村孩子筑梦

文/杨华


image.png

陈可英(右)家庭:教师之家,将立德树人的理念传播给更多山村家庭。2018年获评全国五好家庭,2020年获评全国文明家庭


陈可英和丈夫陈明焱共同执教三十余年,他们日常的生活被教学、做公益充满,他们共同的理念是帮助更多家庭,做好父母、树好家风,为孩子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做人要有“蜘蛛精神”


蜘蛛为何让陈可英家着迷?陈可英所带的班级被她叫作“开心蛛蛛班”,班里的墙报被她称作“蛛蛛家园”,班级空间又名“蛛蛛村落”“开心蛛蛛是我的一个教学意象,寄予着我对孩子们的期望。”陈可英解释,她和丈夫曾一起读过《将军与蜘蛛》的故事很受益。一名将军在一次战役中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他躺在草地上想,再努力也不可能成功了。这时,他发现草丛里的一只蜘蛛正在织网,努力了六次都失败了。但蜘蛛并没有灰心,反而更加谨慎地进行第七次尝试,没想到一阵风吹过来,快织好的网又被毁掉了。就在将军以为蜘蛛要放弃时,蜘蛛又重整旗鼓更加认真织网,最终织出了一张结结实实的网。将军被眼前的情景感动,当即决定带领部队继续战斗,终于夺取了胜利。


在陈可英和丈夫看来,一个人的学习、成长与蜘蛛颇多相似之处。“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踏实和奋进,日积月累,终见水到渠成的美好。言必行,行必果,做人一定要有‘蜘蛛精神’。”他们一直是这样教育儿子陈钧远的。


陈钧远小学三年级时曾跟陈明焱吹牛:“老爸,生命在于运动,咱们做仰卧起坐吧,我先来100个。”陈爸当即答:“好,我数着。”钧远硬着头皮做了起来,做到40个时累坏了,说“算了,明天再做。”“男子汉要说话算话!”爸爸顿时严肃起来。做到80个时,他喘着粗气求饶:“不做了不做了”“坚持就是胜利。”在爸爸的鼓励下他咬牙坚持,“98、99、100!”钧远至今记忆犹新。“是老爸让我懂得说到就要做到,只要去做就能做好。”这也为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业设计师奠定了好品行根基。


以爱育人,点亮山村家庭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学堂。在家校结合的教育理念下,家长越来越深地参与到孩子教育各方面,陈可英夫妇有了越来越迫切的责任感,就是想帮助更多的家长做好父母,树好家风。在诸暨,有一支叫“越民生”的义工团队,以推广阅读为己任,把分享书香分享爱作为主旨,传播文明,种下希望。这支团队的“掌门人”就是陈可英。


2017年初,义工走进上和村送关爱,孩子们在大道上就地围成圈听故事,让陈可英和陈明焱感触颇多。后来,他们有了更大的目标,将家庭教育的理念普及到更多山村家庭,让山村娃娃不要放任成长,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精神归属。


在陈可英一家的发动下,30多位上和学子、10多位诸暨作家捐款捐物,一座以爱为名、以书香凝聚的侯门山山村图书馆焕然新生。


“越民生推广阅读的这几年,一直都是以流动的形式传播公益,现在有了乡村图书馆,我们终于有‘家’了。”陈可英激动地说。5年来,侯门山上已开展了70多场主题活动,包括作家名师讲座、走读乡村以及各类陪读活动,参加活动的有孩子也有家长,他们在这里尽情阅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家长们越来越意识到要想孩子好,自己先要成长进步。


如今的侯门山山村图书馆已是诸暨大侣小学、杭州胜蓝实验小学等学校的校外德育实践基地,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陪伴成长营实践基地,也是绍兴市首批爱心驿站之一。 


陈可英夫妇以“教育+公益”的思路,将老师和公益人这两个身份灵活切换,相辅相成。在致力于“推进阅读、传播文明”的路上,帮助山村家庭树立良好家风,为山村孩子点亮了梦想之光。


帮山村家庭提高家教质量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这个教师家庭不仅率先垂范,还帮助山村家庭的家长,学做好父母、学树好家风,为山村文明点亮未来希望。


一把“镢头”传家,三代传唱南泥湾精神

文/杨华


image.png

侯秀珍(中)家庭:侯秀珍一家在黑龙江电视台《青春之歌》栏目中,讲述南泥湾的故事。2020年获评全国文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


接通侯秀珍老人的电话时,已是晚上9点半。“今天周日,来的人太多了,水都喝掉了好几壶。”侯秀珍笑呵呵地说,来的人越多她越高兴。这个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南泥湾村民,自建了南泥湾精神家风馆,她每天在这里讲南泥湾的故事,在一代代年轻人心中播下“红色”的种子。


一把“镢头”留下好家风


侯秀珍的家里有一把珍藏的“老镢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当年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时,侯秀珍的公公刘宝斋就用它开垦荒山。


刘宝斋16岁就参加了革命,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编入三五九旅九团九连担任副连长,赴南泥湾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听公公说,初到南泥湾时,他们在梢林搭草棚安家,砍梢林开荒种地,饿了就用野菜野果代粮充饥,闲暇之余还编织草鞋、炼铁自制生产工具。”战士们硬是靠一把把镢头开垦山地种黄豆,开垦旱地种玉米,开垦水田种水稻短短3年“烂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听着公公讲述南泥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故事,红军战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侯秀珍的心里慢慢扎下了根。


公公留下的老镢头是珍贵的传家宝,侯秀珍觉得,老镢头刨出的不仅是粮食,更是精神食粮。侯秀珍感慨地说,我们要多给下一代人讲讲过去,好日子是干出来的,绝不能等着天上掉馅饼,日子再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也不能丢。


让“传家宝”代代相传


刘宝斋用一把老镢头和一言一行,为这个家庭树立了好家风,侯秀珍则接过老镢头,成为了红色家风的坚守者和弘扬者。


从1977年入党那天起,侯秀珍就发誓“要手干净、心干净,做好事、办实事,这样才能守住父辈们打下的红色江山。” 从担任南泥湾村妇女主任到村委会主任,再到村党支部书记,侯秀珍把村上的每一件事都当成家里的事,时刻践行着自己的初心。退休前,侯秀珍在南泥湾当义务宣讲员;2001年退休后的第二天,她就到镇关工委报到,成为南泥湾精神的传播者。“公公去世前一再叮嘱我,一定要把‘南泥湾精神’发扬下去,传家宝不能丢。”侯秀珍说,自己讲了30多年红色故事,可还是没有讲够。每当女儿女婿劝她到城里养老,她都会说:我离不开这片土地,宣传南泥湾就是我的生活内容。


为了庆祝建党百年,去年年底,侯秀珍和女儿张凤琴在家旁边建了一个南泥湾精神家风馆,在这个面积不大的家风馆里,侯秀珍一家挂了近百幅南泥湾大生产期间珍贵的老照片。“只要我还讲得动,有一分光,我就发一分热。将来我讲不成了,就叫我女儿讲,叫我外孙子讲。”侯秀珍说,如今女儿周末也会来这里讲南泥湾的故事。上大学的外孙每逢假期回家,总会跟在侯秀珍的身后,“外婆讲的故事我都记在心里了,以后我随时接力。”


刘宝斋、侯秀珍、张凤琴……他们是南泥湾精神的创造者、坚守者和弘扬者。在这片热土上,南泥湾精神代代传承。


代代传扬红色家风


红色家风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不仅是家庭的传家宝,也是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弘扬红色家风,不仅是革命后代的个人所为,也是社会的共同责任。


让每个小家成为家庭文明建设的最佳实践场

文/马冬玲


image.png

马冬玲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研究员


近日,《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出版发行,7个专题、107段论述,集中反映了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深邃思考和战略谋划。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三个注重”为思想引领,不断深化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让家庭成为梦想启航的地方。


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所以要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基础,唯有健全的家庭才可以把人格的独特性与社会性的发展统筹起来,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减轻其冲突,增益其协和。重视家庭的位置,重视家教的科学性,重视家庭的风气,在个体层面有助于其得到本体性安全,安所遂生。


重视家庭家教家风,有利于社会和洽协调。“家庭间慈惠之精神而适用之于社会,而同时可以无害于家庭之完整,则去内外分治意义尚不远耳。”家风是可以传递到社会上去的。当下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往往以社区为依托,变成了社会工程,努力将家庭与社区联系起来,这将有利于增加邻里间的相互了解,实现邻里和睦相处、守望相助。


“十四五”规划指出,要“以建设文明家庭、实施科学家教、传承优良家风为重点,深入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形成了以下主要特点和做法:


制度化。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男女平等、家庭家教家风等内容写入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推动家庭教育立法,还将家庭文明建设列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布局。此外,还在妇女发展与男女平等、婚姻家庭矛盾协调、养老托幼政策措施等方面创新,加强家庭建设的制度机制。在家风建设方面,有的地方推广“好家风评价体系”,以家风文化良性运行推动基层治理新路径,培育向上向善好民风。例如,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有的社区在疫情防控期间,将参与防疫知识宣传、主动捐款捐物等列为家风正向指数,将“不戴口罩出门、聚集聊天打牌、传播疫情谣言”等列为家风负向指数,评出的家风指数得分与宅基地审批、先进评比等家庭利益联系在一起,得分低的村民则要被通报曝光。


社会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已变成全社会协同全民参与之事,强调社会各方面的共同支撑。各个部门、各种力量联合起来,相互配合,强化思想引领和品德教育,提供养老育幼、家庭健康、婚姻家庭辅导、困境家庭帮扶等服务。在家庭教育方面,全国妇联提出要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有的地方形成了教育部门、团委、卫健委、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等部门合作的家庭教育联动机制,推动社会各界优化家庭教育和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也在加快建设。而加强家风建设,好家风的传播是一个立体化的社会传导体系,一个社区里的任何资源都可以成为家风传播的载体。 


科学化。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三家建设”有必要推动家庭成员知识化、家庭教育科学化。“老娘舅”等固然有其推进家庭建设方面的经验和价值,但具有科学理论基础的家庭服务社会工作者,能为家庭提供更为精准有效的专业化服务。培养未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应该以具有创造志向、创造意志、创造才能的创造型人才为方向,这同样使得家庭建设不可能再凭经验吃老本,而应以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为基础。今年,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制定了《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学术发展规划(2021-2025年)》,将为中国家庭教育科学化提供助力。有的地方妇联还开展“每天学习一小时”等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教育方法的活动。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应当以家庭家教家风作为重要抓手,让每个小家都成为家庭文明建设的最小试验田和最佳实践场,从而推动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维护社会和谐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