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起来的家”被大自然养成
五花八门的夏令营轮番袭来,月薪3万元也撑不起一个暑假,如何破?一些家庭选择组团“上山”,适度“撒野”……超越传统育儿,几十个家庭共同搭建一个生态群落,从小家到社群,让家的边界更宽广,爱也更有力量。
一边是因工作压力山大叫苦不迭的父母,一边是小小年纪日程表就被“格式化”的孩子,在塞孩子“上课”和逼孩子“上劲”的抉择中,一些家庭选择组团“上山”,重建人与自然的联结。生活即教育,“自然社群”以成为绿色公民为共同理想,让孩子成“发小”,大人交朋友,彼此陪伴,回归质朴,相互疗愈。
引导员们对彩蝶团的孩子每月的观察记录,凝结成“年鉴”式的《亲子团纪念册》,是最好的年度礼物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
在自然之友·盖娅亲子团总团长红隼心里,永远定格着一幅美好画面:静谧的田野,村庄被群山环抱,小溪雀跃着流向远方。一群孩子奔向河道中的大石头,爬上又蹦下,欢笑声被飞溅的水花抛向山谷。通透的阳光从林间缝隙洒下,为坐在不远处看着孩子嬉闹的大人们打下暖黄色的轮廓光。
红隼对亲子团的画像与非洲谚语“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不谋而合。自然之友成立于1993年,是中国最早的环保社会组织之一,通过环境教育、生态社区、公众参与等方式,推动越来越多绿色公民的出现与成长。
2013年,当自然之友的核心志愿者到中国台湾荒野保护协会学习交流,观摩了当地亲子团一整天的活动后,他们笃定找到了自己心中理想的“村庄”。“自组织,相互服务,一群固定的家庭,定期在大自然中高质量地活动,引导员都是有准备的家长……”
于是,自然之友·盖娅亲子团正式成立。与普通的“妈妈团”不同,亲子团从孕育之初就传承了自然之友的绿色基因。以一年组织10次团集会为目标,紧紧围绕“友善地球、亲子共育、共同成长”开展徒步、露营、观鸟、农耕等活动。“整体有目标,会前有导入,会后有总结,这也是亲子团和其他散玩团的不同之处。”红隼说。
比如春日“清香”活动,大小团员带着垃圾袋登香山,观察沿路新冒头的嫩芽、听清脆的鸟鸣、闻花草的清香,悄然打开五感,享受自然的同时,团员们会有意识地放慢脚步、弯下腰,用行动关照自然,将游人丢弃的垃圾装进垃圾袋带下山。
亲子团把每一次活动当作一次环境教育的机会,垃圾该如何分类?多久能降解?它们的原材料是什么?……由家长担当的引导员会让孩子们在有趣的垃圾分类游戏里探寻答案。
红隼的儿子正上高二,是亲子团资深团员之一,“一次放学接小鱼回家路过一个山坡,他说,咱们停一下吧,那边晚霞挺好看的”。小鱼在爸爸的影响下热衷观鸟、看虫,最近又痴迷上了兰花,他还把这些美好经历写成了《后山》一书。当很多家庭为填报高考志愿不惜重金时,小鱼已经把大学专业明确地锁定在了生态学上。“在自然中养成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比单纯掌握自然知识重要得多。”红隼说。
种下绿色种子,培育二代绿色公民
参加亲子团的人都以自然名相称。比起在辅导班泡大的孩子,亲子团的孩子们体力更充沛、好奇心更足,观察力也更敏锐,他们常能于平凡小事中感受到万物的乐趣与美妙。
“小海豚对自然的关注度特别高,夜晚藏在草丛里的刺猬一动不动,一家四口只有他发现了。”两个男孩的妈妈枝丫说,“夏天大树被风拦腰刮断,他就会去数年轮,捡掉落的核桃掰开观察,是孩子教会了我如何观察自然。”
在亲子团,大家不仅在自然里得到滋养和浸润,更会想尽办法把人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亲子团所有活动都要求自备生机午餐,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当社会上关于“富二代”“创二代”的报道铺天盖地时,亲子团的“绿二代”已经开始为绿色可持续生活代言。
孩子们按年龄分为甲虫(5~7岁)、彩蝶(8~10岁)、羚羊(11~13岁)、鸿雁(14~16岁)四个团,每个团有各自明确的目标。小甲虫们首先要照顾好自己,无论走多远都要自己背背包,渴了主动喝水,冷热随时增减衣服,随身携带的物品不丢不落,这是最基本的能力。年龄稍大,他们就要在混龄的团队中与同伴协作,相互尊重和包容,甚至设计带领活动、为他人服务。
“虎猫5岁多还不能跟我分开活动,引导员就用各种招数,带他看看这、找找那,把他吸引回去,慢慢地他就不再需要我了。”虎猫的妈妈说。
虎猫的哥哥豆苗已经有7年团龄,虽然正值叛逆的青春期有些令人头疼,但是他在羚羊团担任总召时却有模有样。“轮到他设计活动时,哪里需要讲解、哪里适合休息,他考虑得非常周到。”在妈妈泥巴心中,亲子团是个包容有爱的集体。孩子游离、紧张等状态都会被看见和接纳,而非简单地用规则来约束。孩子们的成长再次证明,最好的教育来自家庭及生活。
因为学业压力,很多伙伴到初中就退团了。当别人为了分数拼命刷题时,水蜜桃却将每月四个周日全部预留给了亲子团。水蜜桃小学时就曾在学校发起“拜拜,吸管行动”,倡导同学们加餐喝酸奶不用吸管,将各班未用的塑料吸管集中回收。
“从甲虫团的融入观察,到彩蝶团的思考和反馈,再到羚羊团独自担当带领人,每个阶段水蜜桃的变化都很大。在羚羊团的3年,她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都有明显提升,因此得到了小伙伴们的认可,被孩子们称为‘桃队’。”妈妈三宝王白菜对水蜜桃充满信心。
也正因孩子肉眼可见的变化,水蜜桃一家笃定选择“看淡名利”,终止了钢琴考级、放弃了在海淀区上学的机会,选择留在学业相对轻松的石景山区。但水蜜桃的学业不仅没有受到影响,成绩一直在年级保持优秀,而且组织能力大大超过同龄人。这是水蜜桃一家思考之后选择的一种“最冒险方式”,因为这条路上没有证书和成绩单,有的是绿色公民的真心实意和身体力行。
要想孩子进步,家长要先一步成长
夏日戏水、冬日走冰,公园郊野、山川河流……每次活动背后,都是来自各行各业家长们全身心的付出。把孩子送进兴趣班是花钱买服务、被动消费,但亲子团自组织、自循环、相互服务的社群,需要家长主动付出。
亲子团虽然是公益组织,所有开销都AA,但累计运行10年来,其组织架构的完备程度不输中等规模的公司。新加入的父母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特长入手,选择摄影官、安全官、财务官等简单易上手的岗位,或者从带领整场活动的某个环节开始,后期就要阶梯式成长为引导员、小队队长、轮值总召、团长,最终成为育成会会长(负责组织父母们的活动)。用亲子团总会长泥巴的话说就是,“在亲子团把各个岗位历练一遍,都可以出去开项目管理课了。”
如同“大厂”招聘,亲子团每年招新家庭入团都是团里的“大项目”,还有“群面”等重要环节的严格筛选——挑的不是孩子,而是有热情、有学习力、能身体力行的父母。
创团初期,家长们经验不足,经常找不到北。“想组织爬山,但去百望山踩点,走了一天也没找到感觉,大家就散了。我自己又单独去了两次,感觉跟这座山有了很深的联结,但设计出来的活动还是很拼凑。”这是考拉对2015年亲子二团刚刚组建时的感受。“还有一次在圆明园,活动一开始,小朋友们撒开了到处跑,根本搂不住。当时强撑着把活动做完,感觉一败涂地。”
就是这些踩过的“坑”,让亲子团的家长们下定决心集体“自鸡”,舍弃周末陪伴家人的时间,参加自然体验师培训、引导员培训、无痕山林培训、零废弃培训……一批强劲的妈妈们,逢培训必抱团参加。最极致的要数三宝王白菜,“我每年参加十几种培训,学完全部应用到亲子团的活动设计中,是现场版的学以致用。”在她看来,“培训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引发大家对自然教育、教育回归家庭的思考。”
亲子团前一团甲虫团团长花椒坦承,“我能当上团长,主要靠我儿子‘望母成龙’,他一入团就和苹果树玩得特别好,而苹果树的爸爸当时是团长,我儿子就一个劲儿问我:妈妈,你什么时候能当团长啊?”被儿子激励,花椒只好“舍命陪君子”,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不少心思,多维耕耘,入团第二年就“破格”当上了团长。
“当团长的工作量,不亚于无偿打了第二份工。本来我只是给一个孩子当妈妈,现在变成了给几十个家庭当村长。”不过,在她看来,“多付出,也多收获。起码,我儿子在亲子团就会有更强的主人翁意识、主场感、参与度,他会喜欢‘八卦’我在亲子团都做了什么,如何实现横向领导……这些生动的现场,是孩子在书本上、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
“易子而教”是亲子团的特色魅力所在。泥巴说,“虽然做引导员的家长暂时牺牲了陪伴自己孩子的时间,但他们也在对别人家孩子的观察中学会了理解,懂得了要尊重每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亲子关系反而得到了大幅改善。”
“要想孩子进步,家长要先一步成长,真正的教育在家庭里生发,花大价钱请名师也换不来。”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校长蚊滋滋亲历了亲子团10年发展,对此感慨颇深。
团友变亲人,开启小型公民社会实验
进入亲子团,大家就放下了社会身份,可以相互支持、相互慰藉,非常真诚地心贴心交流。10年,先后有两百余家庭“流经”亲子团,重拾人与自然的深度链接,也重建了人与人的亲密联结。
人潮汹涌的北京,“北漂”家庭来去匆匆,考拉也曾是其中的过客,是亲子团给了他家一样的温暖与慰藉。“以前每天两点一线,好像跟北京没什么联系。直到为了孩子加入亲子团,结交了不同行业、不同性格的家长,我才发现原来生活还可以很丰富。我没想到,亲子团竟然是我融入北京的新起点。”
“在北京,你有哪个亲戚、朋友是一个月必须见上两次面的?”三宝王白菜的提问让人一时语塞。而亲子团的妈妈们隔三岔五就要见几回,因为亲子团已经成为她们心灵的“充电站”。甚至有人发起了“会外会”,每周末大家都相约遛公园、打羽毛球、办读书会,甚至爸爸们单独约饭,喝喝小酒、吐吐槽。用三宝王白菜的话说,“大家从伙伴关系发展成了家人关系”。
谁家临时有事,就很自然地把娃“丢”到团友家。暑假长线旅行,会放心大胆地让孩子独自跟着团友家走。甚至家里的备用钥匙也会安心地放在团友家。2020年元旦,泥巴和三宝王白菜去怀柔踩点时发生车祸,由于距离太远,家人无法及时赶到,而第一个到达现场的就是亲子团的伙伴。
泥巴还记得荒野亲子团的鲸鱼老师说过,“如果要写遗书,会把孩子托付给亲子团”。现在,泥巴已经深刻理解这份浓厚的情感,“这是值得托付终身的情谊”。
也正因有了亲子团伙伴的悉心关照,蜘蛛在面临工作调动时,能淡定地“一拖二”带上老大玉米和老二小恐龙前往新加坡上任,而把妻子见手青一个人留在北京待产“三孩”。
“在新加坡仅工作了一年,在亲子团‘野惯了’的我们很快重返北京,回归亲子团的怀抱。”蜘蛛说,这些年从被妻子“带进坑”,到当上“圈粉无数”的摄影官,又从团长到会长,他自己在爸爸的世界里也获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成长。“这是一个很有魔力的大家族”。
亲子团就像一场小型公民社会实验。抱着积极尝试的心态,每个人在其中都收获了真实的自然体验、生活体验和社会体验。与此同时,这个社群还在不断壮大。2019年,成都亲子三团成立。近两年,北京亲子四团、天津亲子五团相继成立……
今天,亲子团的伙伴们正在思考如何把现有的经验和成果宣传给大众,让更多人以更低门槛、更轻松地加入绿色公民队伍,从自己做起,从全家做起,共同推进友善地球的绿色生活方式。
其实,最好的教育就在生活中,它在山川湖海之中,也在一粥一饭之间。它就发生在父母说的每一句话里,一个小伙伴和另一个小伙伴的互动里,一个家庭和更多家庭的行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