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杂志社、湖南知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起“中国儿童健康家庭行动”
编者按:
据2014年4月发布的由原卫生部药政司委托北京儿童医院承担的“儿童用药现状调查分析”显示,我国在儿童用药方面存在缺种类、缺剂型、难控剂量等问题,导致很多孩子生病时只能减量服用成人药品,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2.9%, 影响儿童的健康生长和发育。
另据全国妇联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于2013年发布的“母婴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者中高达86.9%焦虑“食品安全”,55.0%焦虑“药品安全”,期待能够得到健康育儿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为此,中国妇女杂志社联合湖南知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推出“中国儿童健康家庭行动”,通过开辟线上线下“儿童健康家庭课堂”专栏,走进社区、走进家庭举办儿童健康公益讲座,编制发放“儿童健康家庭知识手册”,举办“儿童健康家庭知识竞赛”等活动,广泛传播和普及儿童疾病预防知识,提升家庭成员儿童养护技能,从而降低儿童日常疾病发生率,减少儿童就医和用药率,让祖国的未来健康快乐地成长。
儿童健康需要全社会关注
——访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儿童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发展,对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我国现有14岁以下儿童2.6亿。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儿童的发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儿童优先的原则,颁布实施了多项保障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在儿童健康事业发展方面不断加大投入,我国儿童的健康水平在主要指标上均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已位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
但是,我国儿童事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最近我就看到一些有关儿童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资料,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中国妇女杂志社、湖南知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能够积极承担媒体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推出“中国儿童健康家庭行动”, 通过开办儿童用药安全家庭课堂、举办儿童用药安全家庭知识竞赛等活动,在全社会大力普及传播儿童保健及食品药品安全使用知识,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希望你们能够将这项关乎儿童生存安全和健康成长的事业持之以恒地办下去,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媒体和企业加入进来,为实现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中国梦”做出积极的贡献。
儿童健康关乎家庭幸福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全国妇联原副主席洪天慧
我国现有4亿多个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基础单位。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父母和爷爷奶奶等家庭成员的育儿主张、育儿知识和管理孩子的行为是否科学,决定着孩子能否健康成长。据有关资料显示,现在儿童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因此,面向家庭传播和普及正确使用食品药品的知识和技能,大力提高家长的安全意识,提升家庭成员的科学素养,这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与社会的和谐进步至关重要。
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始终致力于家庭的文化建设,大力推动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普及工作。我认为“中国儿童健康家庭行动”很有必要。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作为这一家庭行动的支持单位,将全力给予配合和帮助,为提高儿童福祉、家庭幸福和社会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传播儿童健康知识是媒体责任
——访中国妇女杂志社社长韩湘景
《中国妇女》杂志绝大多数的读者都是孩子的妈妈,且她们的孩子大多是14岁以下的儿童,她们在子女教育和儿童健康管理方面有很多的困惑和问题,迫切希望通过我们杂志获得全面的育儿知识和实用技能培训。
为此,《中国妇女》杂志通过开办“亲子面对面”“健康说法”等专栏,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型公益活动,不断向广大读者倡导健康生活理念,传播健康科学知识。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能够与湖南知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携手推出“中国儿童健康家庭行动”,借助知达医药在儿童药品食品研发方面的专家优势和专业资源,通过我们杂志在家庭中的广泛覆盖和巨大传播力,共同为提高家长在儿童食品药品安全使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推动我国儿童健康事业发展,承担社会责任,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普及儿童健康知识,提高家长科学素养
——访湖南知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南湘雅医药有限公司孩儿乐事业部总经理李君佩
湖南知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长期专注于健康产品的研发与销售,特别是在涉及儿童和妇女使用的药品、保健品以及食品研发方面做了大量投入,产品包括颗粒剂、口服液、乳膏剂、喷雾剂、洗液、药妆等三十余产品,形成了孩儿乐等知名品牌,如宝奶伴侣(鸡内金山楂颗粒)能解决儿童喝牛奶带来的消化不良问题。
我在儿童健康产业已深耕二十余年,看到太多孩子因药物使用不当、因食品安全质量问题给孩子健康带来的伤害,也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和无尽的伤痛。作为一个母亲,我深知儿童食品和药品安全的重要性,这不仅关乎儿童的健康成长甚至生命,更关乎着家庭的幸福与社会的和谐。
因此,我们一直希望能够在有关儿童药品、食品安全使用知识和技能的家庭教育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承担起企业社会公民的责任。非常高兴我们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在广大妇女和家庭中深具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杂志的认同和回应,我们将通过传播和普及正确使用食品药品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家长的安全意识及科学素养,让天下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儿童用药5大问题带来安全隐患
采写/田华
戴耀华 中国儿童卫生保健疾病防治指导中心主任、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卫生合作中心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儿童卫生保健疾病防治指导中心主任、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卫生合作中心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主任委员戴耀华研究员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目前,我国在儿童安全用药方面5大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儿童药品少。根据最新调查显示,在我国现有药品中,适用于儿童的药物不足5%。很多儿童疾病,只能是成人药品减量服用。
二是儿童药难吃。常常是吃了吐,吐了家长再喂,很难把握精准的剂量。
三是儿童适用剂型少。服用一些药物时只能是手工掰,做不到严谨科学的剂量标准,造成用药不精准。儿童药物,应尽可能选用滴剂、吸入剂、雾化剂、溶液剂等。
四是服药时间问题。由于一些药品使用说明中只简单地标注“一天三次”,但没有明确说明是24小时三次,还是12小时三次。很多家长习惯用“三顿饭”的时间计算,造成服药间隙过小,有些药物还没有代谢完就再次服用,有可能造成药物中毒等不良反应。
五是家长认知问题。药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尽快好起来,擅自加量或加快服药频率等,都有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
以上问题的存在,给儿童安全用药带来隐患。比如2005年春晚表演《千手观音》的21名残疾人艺术家中,有18名是因为在2岁前使用抗生素发生过敏,导致药物中毒性耳聋。这就是安全用药误区导致的一个典型案例。
戴主任说,儿童安全用药越来越被政府和社会关注。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要“量身定制儿童药物”。 2014年5月21日,国家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保证儿童用药的若干意见》,从药物研发、试验、生产、使用等环节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意见,确保做好儿童安全用药工作。儿童安全用药,是全社会的事情,需要制药企业、儿童医疗机构、家长等共同参与,齐心协力。
儿童用药安全法规重在落实
采写/阿敏
朱宗涵 中国儿科协会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主任委员
本刊记者采访中国儿科协会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主任委员朱宗涵时,他说,儿童药品安全问题,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通过立法逐步推进儿童用药安全进程已经实施。既然药监局批准企业制药,这个药就是合法的,可以使用的。
众所周知,儿童药品品种少,特别是适合儿童的剂量、剂型的药少,明显缺乏,而且有些药物说明书中只是写了“遵照医嘱”“酌量减少”“慎用”的字样。这给临床用药带来很大的困扰。还有很多人习惯输液,其实提前使用抗菌素并不能起到预防作用。
解决类似儿童用药问题,首要就是立法。2014年5月21日颁发了《关于保证儿童用药的若干意见》,对推动儿童药品保障儿童用药做了很好的建议,关键是怎么落实。
第二,需要政策支持和推动,对儿童药品减化审批程序,建立儿童用药快速审批通道。
第三,现在一些学术团体集中专家意见,编辑了用药指南、处方集等,给临床医生更好的用药指导,从而达成行业共识。国家对药品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大,药品的安全基本上是有保障的。
孩子科学养育,来自家长的困惑与纠结
采写/阿敏
家庭角色:妈妈
我要把抵制输液和少吃药进行到底
从孩子一生下来,我就一直坚持尽可能少的给她吃药。可是,这我以为天经地义的道理在我们家居然得不到认同。孩子一生病,老公总是第一时间就要上医院。综合医院的儿童门诊,儿童专用药很少,开来开去就那么几种,去几次,我都会开药了。那些儿童专科医院,药的种类丰富些,但普通门诊都永远排大队,更别提专家号了。
在孩子用药方面我有几个坚持。一是发烧38.5度以下绝对不吃退烧药,都是物理降温加补充水分。二是普通感冒不吃药,打喷嚏流鼻涕什么的,只要保持空气流通,补充维C就可以。可姥姥只要一见孩子发烧就急了,必须要上退烧药和抗生素,总怕烧坏脑子。而我认为一生病就吃药,一吃药就上猛药,那孩子自己还能有抵抗力吗?
我在“孩儿乐”妈妈群里学了一些新概念:食疗法、自然疗法、顺势疗法等,并且海购了一些国外儿童顺势疗法的药物。其实有些都算不上药,都是高度稀释的,虽然没有国内医院开的药见效快,但我觉得更适合低龄孩子。
“孩儿乐”微信妈妈群里有人转发过一个帖子,有个小女孩因为长期服用抑制哮喘的激素类药物引发了性早熟,当妈的痛苦万分。这件事更给我敲响了警钟,我一定要把给孩子不输液、少吃药进行到底。
家庭角色:爸爸
专业的事就该交给专家
孩子一生病,我们家就乱成一团,每个人都坚持己见,不肯退让。老婆宣称自然疗法;我妈着急马上用药;我爸总是凑热闹,又抓中药又按摩。要我说,有病上儿童医院不就行了,但是老婆怕排队,又怕交叉感染。
其实,我也怕,医生一开就一堆药,反复问医生,答复都是各有各用,一个也不能少。一个小孩子,身体里灌进去那么多药,怎么能受得了呢。所以,每次我们自己都会酌情减量。但是不管就医有什么问题,我还是觉得有病一定要看医生。
我爸总说中药安全,我不这么认为,西药的副作用至少有个明明白白的说法,中药汤也没有明确的副作用说明,感觉更没法把握。
老婆从国外买的儿童药物,我总担心适合中国孩子吗?能不能开发一些国产的儿童专用的轻药物呢?
家庭角色:姥姥
我不想让孩子成试验品
几年前,我在儿子家帮着带孩子,就因为普通感冒没有及时看病吃药,孩子拖成了肺炎,住院、输液,太遭罪了。所以,自从我帮小女儿带孩子后,孩子只要一生病,我就早早下手治,盯着吃药,一般感冒,好好吃三天药基本就不会发展了。可女儿总说一生病就吃药不好,要孩子自己扛。
我自认为不是老古董,从不给孩子使用什么土方,那是以前缺医少药,没办法的办法。没想到女儿一个年轻人,倒从网上搜集了一堆,什么煮香菜根的水退烧,蒸盐橙子止咳之类,还美其名曰:自然疗法。
谁也不愿给孩子吃药,但现在就一个孩子,太宝贵了,凡事还是要稳妥,该吃药就吃药,该输液就输液,别拖成大病、慢性病。
家庭角色:爷爷
要把劲儿使在生病前
回想我们自己带孩子那会儿,儿童专用药更少,很多药都是给孩子掰一半服用,儿子的四环素牙就是那时落下的,牙齿一直灰灰的。现在带孙子很小心,绝对不会给孩子吃成人药。
我有一个侄子在美国,他们家孩子从生下来到七八岁,还从来没输过液,没吃过抗生素,这在中国孩子里很是少见。
退休以后,尤其是帮女儿带上孩子,研究中医就是我的一大爱好,越研究越觉得奥妙无穷,更了解了“药食同源”的道理。
中药毕竟取自天然,虽然见效慢一点,但比西药安全。《黄帝内经》说的“治未病”,我觉得对孩子特别适合,平时就要多带孩子见见风雨,让身体壮实一点,别总让孩子一尘不染,体外沾细菌总比体内生病毒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