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巧仙:结缘铁皮枫斗的创业传奇
有这样一株仙草,它生长在悬崖峭壁的岩石缝隙中,在极为特殊的生长环境里艰难成材,它能为生命垂危的患者带去生的希望——这就是被李时珍、朱丹溪等历代名医推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的铁皮石斛(晒干卷成后又称铁皮枫斗)。
有这样一位女性,她出生贫寒,曾经卖过皮蛋,很早便体会到生活的艰难,也很早就显示出过人的经营天赋,被人称为“皮蛋仙子”。事业小有成就后,她却毅然选择了一项耗资巨大、过程漫长而艰难、回报难以预期的事业,向“铁皮石斛人工栽培”这一世界级难题进攻,逐步成长为中药界新兴行业的领军人物——她就是浙江森宇集团董事长俞巧仙。
“皮蛋仙子”打造“植物黄金”
铁皮石斛是一种珍贵的中草药,野外产量极为稀少,而且经过长年采挖,资源已经濒临枯竭,早在1987年就被国务院列为重点保护药材。由于生长条件极为特殊,铁皮石斛的人工栽培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有“药学歌德巴赫猜想”之称,日本、欧洲的专家穷尽20多年心血,也没有驯化栽培成功。
铁皮石斛在保健品市场的巨大潜力深深吸引了俞巧仙,她冥冥之中感觉,这就是自己能投入毕生心血去做的事业。然而要破解“药学歌德巴赫猜想”谈何容易,铁皮石斛的培植不但投入巨大,生长周期漫长,成活率更是低得惊人,投进去三五百万元,三五年也很可能还是一场空。但俞巧仙有股看准了就不回头的倔脾气,“其实我当时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一旦搞砸了,我就重新骑着自行车卖皮蛋去,大不了从头再来。”1997年9月,她聘请了几位长年研究铁皮石斛的专家进行专项研究,后来又请了有“中华铁皮石斛研究之父”美誉的浙江医学科学院张治国研究员为技术总监,组织起自己的研发团队,建立了“森山铁皮枫斗基地”,开始向攻破“药学歌德巴赫猜想”的目标进军。
一年多下来,俞巧仙累计投入近500万元,而种下的铁皮石斛只长了几厘米。这样能成功吗?俞巧仙心里没底,她带着疑问来到了上海中药研究所。听说俞巧仙是种铁皮石斛的,研究所的一位专家随便问了一句:“成活率是多少?”“98%!”俞巧仙的话让几位专家大为震惊,随即拿着笔记本围着俞巧仙问这问那,问得俞巧仙一头雾水。一个月后,这帮专家又来到俞巧仙建立的铁皮石斛研究所,当看到这一棵棵不起眼的“小草”时,有位老专家把自己所里的一位高工叫到一边责问道:“你们搞了6年的铁皮石斛仿原生态栽培都没搞成功,而一个民营企业用了一年多就搞成了,你们不觉得惭愧吗?”事后俞巧仙才知道,原来上海中药研究所早就建了个人工栽培铁皮石斛的基地,但花了五六年时间,前后投入了三四百万元,成活率却只有15%左右。俞巧仙说:“听到这句话时,我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那时我别提有多激动了,40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第一次听到有人说我们成功了。”
2006年4月19日,经沈允纲院士、陈子元院士等十名权威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现场考察、集中评议,“森山铁皮枫斗仿生态栽培项目”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和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项目在技术上的多项创新是铁皮石斛产业化的重大突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的成功实施,为生物技术在拯救珍稀濒危中药的应用上提供了宝贵经验,是珍稀濒危中药保护与发展的创新性成果。
力挽狂澜拯救产业危机
据不完全统计,短短数年间,仅仅浙江市场,铁皮枫斗产品就在高端保健品领域异军突起,整个产业规模达30亿元之巨。然而,就在以“森山铁皮枫斗”为代表的铁皮石斛产业蒸蒸日上之际,一场声势浩大的产业危机突然降临。
铁皮石斛产业巨大的利益诱惑让很多人心动。但由于技术难度极高,投资巨大,生长周期漫长,所以真正形成一定规模,成活率、品质达到一定要求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在全国都屈指可数。一些急功近利的投机者打起了以假乱真的主意,以药用价值不高、成本极其低廉的其他各类石斛加工的枫斗冒充铁皮枫斗。两三年间,仅浙江省就一下子冒出了近20家铁皮枫斗生产企业和让人眼花缭乱的一大堆所谓的铁皮枫斗产品。
2005年9月,杭州媒体披露了铁皮枫斗产业混乱内幕;2006年2月26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道栏目对浙江铁皮枫斗行业进行了专题披露。这些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个新兴产业陷入了它诞生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信任危机,整个铁皮石斛产业陷入风雨飘摇、举步维艰的境地。
在这场风波中受到伤害的,除了许多购买了假冒铁皮枫斗的消费者,就要数那些真正投入心血到这个产业中的规范企业。刚刚经历近10年的艰难创业,刚刚开始收获成功的喜悦,突如其来的“横祸”,是消极观望、随波逐流?还是勇敢正视、积极应对?俞巧仙毅然决然选择了后者。她应对危机的诸多举措,核心都指向一点:挽回市场信心。
由于技术保密等多种原因,“森山”以往从未向公众开放过他们的组培工厂和栽培基地。2005年9月,“森山”通过媒体发布公告,公开邀请上万名杭州消费者实地考察“森山”基地,亲眼见证真正铁皮枫斗的生长全过程。公告一出,应者如云。9月26日,第一个“杭城消费者铁皮枫斗鉴真团”正式成行。这次消费者与铁皮枫斗核心基地的零距离接触,很快在全省掀起了波澜,各地群众要求“亲眼看看铁皮枫斗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于是,从2006年5月开始,“森山”开始系统组织跨越全年的“感恩·鉴真”大型社会公益活动。从开始的每周一团,到后来的每周两团、三团,已有数万多名群众亲眼鉴证了“仙草”培育的真实过程。
危机中总是孕育着生机,俞巧仙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这次危机的爆发,也许正是铁皮石斛行业重新“洗牌”,由“乱”而“治”的一个契机。于是,她多方奔走呼吁,努力向同行、向政府部门建言献策,配合主管部门开展铁皮枫斗行业整顿,积极参与行业标准产品标准的制定以及行业协会的筹建等。2006年9月25日,“森山”联合“香梅中药文化研究会”、浙江省药学会发起组织的“全国首届铁皮枫斗研究与开发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会上,俞巧仙宣读了“铁皮石斛产业从业者规范自律倡议书”,倡导所有铁皮石斛产业从业者决不使用假冒伪劣原材料坑害消费者,严格规范栽培、生产、经营行为,从自身做起对消费者负责,凭良心做产品。
随即,铁皮石斛产业的规范健康发展问题,引起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2007年4月4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委召开专题会议,着力推进全省铁皮枫斗产业的综合整治工作,控制行业准入“门槛”、制订省级地方标准等一系列整治措施相继展开……
凭借着在这场危机中的出色表现,俞巧仙入选当年的“风云浙商”。
永不止步,续写“森山传奇”
时间飞速跨越到2008年,随着“森山”成功获取中国驰名商标,“森山铁皮枫斗”系列产品被列入中国保健品50强公信力产品,俞巧仙的森宇集团被指定为铁皮石斛产业国家标准的起草制订单位,成为2008中国武术队指定赞助商,中国国家武术队指定专用产品,站在新的制高点上品味成功和喜悦的俞巧仙,也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自己身上越来越重的责任。在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森宇集团入选为浙江省30位常青树企业,她对自己、对森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俞巧仙并不满足于当前铁皮石斛研发的初级阶段,她正率领着她的研发团队,大步推进新产品的研发计划,并着手建立药业生产基地,开发生产颗粒剂、片剂、胶囊剂等铁皮石斛第二代深度开发产品。
到目前,森宇控股集团已经成为一家集科技、工业、农业、贸易、投资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集团,集团被国务院民委列入民族医药首批推扶企业,成为全国43家培育对象之一;2006年被美中经济合作组织列入中国指定重点合作企业;集团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工商联上规模千强民营企业排序第579位,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同行业前茅;集团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等4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专利3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目前,集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保健品十多个,先后获得了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名牌产品及中国驰名商标等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