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田野里书写青春,女子考古队队长的“发现”之旅

巾帼风采 2022-03-23 10:27:53

2021年9月24日,中宣部组织“扎根文博一线 传承文明薪火”中外记者见面会,燕妮作为文物博物馆领域党员代表之一在会上发言,她用两句话形容自己钟爱的考古事业:“故纸堆里寻感动,田野里写青春。”


燕妮和她的女子考古队战绩连连,参与重庆多项重大遗址考古工作,高质量完成了30余项考古调查发掘任务,其中2017年负责的忠县坪上遗址项目还获评“重庆市六大考古发现”。


燕妮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女子考古队队长,十大感动重庆人物之一,女子考古队获评全国三八红旗集体


像猜盲盒,考古有种探险的刺激


燕妮是地道的重庆妹子,言语爽快,行事麻利。中学时燕妮喜欢历史,但又觉得纯粹研究历史要与文献做伴,未免枯燥乏味。后来她读到了考古学者、科幻作家童恩正先生的小说《古峡迷雾》,考古于她突然就成了一件非常向往的事。“当时并不理解考古的意义,就觉得考古像探险一样,刺激、浪漫,还能到处跑,见识不同的地域。”


高考时她选择了考古专业,入学后才发现这是“冷门中的冷门”:全班只有17名学生,且大多是外专业的调配生,而她主动报考考古专业令大家觉得不可思议。大三时,她在重庆奉节一处山区考古工地实习,住在当地农民家里。当时山里不通车,每次进山要先坐船、再徒步爬山。山里缺水,不能痛快地洗澡,每天只能到山下拎桶水,简单擦洗一下。山里农房简陋,有时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燕妮知道了:原来考古不但不浪漫,而且很辛苦。


考古是理论的学科,也是实践的学科,“你必须到田野中去,见的东西越多,理论越完善,越能准确解读遗址的内涵,从而完成与古人的对话。”考古是一项需要静下来、坐得住的工作,与燕妮的性格“并不搭”,但她仍然很喜欢,“因为考古像猜盲盒,有一种发现的期待。”为此她变了,变得由外放而内收了。她至今记得老师当年说过的一句话:宁坐十年冷板凳,不作文章半句空。“你要想做学问,必须先沉下来。”


2006年,硕士毕业的燕妮入职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当时重庆两江新区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的前期准备工作,其中一处发掘点是两年前的冬天确定的。冬天草木稀疏,但来年春夏植被茂盛,再加上城市规划建设,地形、地貌不断变化,发掘点已无从寻觅,只能依据当时的GPS定位数据寻找。而重庆是山城,因为气压原因,GPS时常发生误差,倘若按着GPS走,根本找不到可走的路。明明感觉要找的点就在附近,却一直在周围兜圈子,最后终于确认那个点就在一处斜坡的下面。但坡势陡峭,杂草丛生,“没办法,只好一边揪着草,一边蹲着、蹭着往下滑。”一天下来,衣服脏了,头发乱了,手上也扎了刺。燕妮再次体验了考古的不易。


栉风沐雨,打硬仗的娘子军


燕妮(左一)率女子考古队高质量完成考古发掘任务


重庆地处巴蜀之地,天府之国,从古至今一向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旧石器、新石器、商周、两汉、唐宋等各个时期在此都有文化遗存。重庆多为山地,地形复杂,考古发掘难度相对较大,“比如在平原用探铲就能清晰地探测到地下墓葬遗址,但在重庆山区却不能。”


凭着对考古的热爱,燕妮坚持下来,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先后承担了多个项目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考古专业领队资质认证。2012年,重庆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了一支“女子考古队”,燕妮任队长。之后她率女子考古队转战于涪陵渠溪口遗址、万州万顺墓群、溪口墓群等一个又一个考古现场,摔打成一支“能打硬仗”的“娘子军”。


2017年,燕妮率女子考古队负责忠县坪上遗址消落带的发掘工作。消落带位于三峡库区,每年9月至次年5月是库区蓄水期,水位最高可达1.75米以上,而只有水位低于1.5米以下时方可进行发掘工作。那年因为下雨,原定于5月开始的发掘工作一直拖到6月底才正式铺开。


坪上遗址是一片大约1000平方米的墓葬群。6月底到9月初,要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墓葬群的发掘工作必须争分夺秒。偏偏那年上游雨水较多,库区要提前蓄水,工期又被压缩了10天。眼看着库区水位渐渐上涨,墓葬面却还没有清理完成,而墓内器物已经露头,如果不赶在水位上升之前完成清理,整个墓群就会沉入水底。燕妮带着大家没日没夜地干,将挖掘出的泥土装入麻袋,再将麻袋一层层高高垒起,“就像抗洪一样,垒成一道‘堤坝’。”大家和时间赛跑,“最后收工那天是打着电筒干完的。”


整个发掘过程充满了艰辛。重庆号称“火炉”,七、八月份正是酷暑时节。燕妮记得,那年8月只下了4天雨,其余都是阳光赤热的大晴天,每天气温都高达39℃以上。“当时心里又盼下雨,又怕下雨。”下雨凉快,还能休息,因为野外作业没有星期天,雨天就是休息日。但如果真的下雨,工期又要收紧,而墓葬清理工作同样刻不容缓。


库区湿度大,高温加潮湿,山里就像一个大蒸笼。重庆的太阳毒,早七点就火辣辣的,直到晚七点才落山。女生们长衣长裤全副武装,每天蹲在地上清理墓葬,不一会儿身上就湿透了,然后站起来,歇会儿,再继续。一天下来,衣服湿了干、干了湿。燕妮是敏感性皮肤,一晒就红一块、白一块,起初她以为自己患了白癫风,赶紧请了一天假去医院看病,结果医生说是晒的。“后来我就使劲涂防晒霜,人家是怕晒黑,我是怕晒伤。”但无论怎样防晒,手却没办法藏的,“因为手要干活,所以我们的手比一般人都黑。”


令人欣慰的是,坪上遗址发掘收获颇丰,不仅发现了商周、汉代、唐宋等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还完整出土了240件陪葬品,成为2017年度“重庆市六大考古发现”。


知史明志,寻古探秘中薪火相传


2021年3月,燕妮率女子考古队转战至涪陵小田溪墓葬群。之前这个墓葬群已经进行过多次发掘,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墓葬破坏严重,很多残存的墓葬只有30~40厘米,勘探难度极大,“一个探铲下去不小心就可能打穿,这个墓葬也就废了。”小田溪墓葬群是战国时期的墓葬,埋藏时间久远,墓葬内外土质几乎没有差别,只靠肉眼无法分辨,只能一点一点地刮,凭经验寻找“蛛丝马迹”。


墓葬群位于乌江边上,当地人打趣地告诉燕妮:我们这有两大特产,一种是风,另一种还是风。果然,工地天天大风不断,一刮就是一天,风烈时工地的遮阳棚完全撑不住,直接卷到天上,随狂风在空中打着旋儿,人也刮得东倒西歪。


猎猎大风中,燕妮和女子考古队如愿完成了小田溪墓葬群的发掘工作,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在三间墓室里出土了人骨,且从人骨中采集到了古人类DNA样本。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古人类DNA样本的成功提取有助于研究人类的演化及迁徙过程,是现代考古学的重要一环。“一般古DNA样本很难在人骨中保存下来,我们采到了,很幸运。”


对燕妮来说,考古有苦更有乐,“考古区域大都在偏远的山区,山里风景真的美,空气真的鲜。”考古队每到一处,都能见识不同的文化、人群、地形地貌等,“那些都是重要的经验积累。”考古是随机的,墓室未揭秘之前,不知道地下埋藏着何种秘密,而墓室一旦打开,一个谜底揭开,又会产生更多的谜题:墓主人是谁?为什么埋在这里?为什么会有这些陪葬品?“总之脑补的过程特别有意思。”


身为女子考古队队长,燕妮说,考古女性不但不逊于男性,还有女性特有的细致与敏感。传统印象中,考古是高冷的,晦涩的,“实际上考古并不高大上,它是落地的,像‘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就很贴近大众。”在燕妮看来,考古不是探险,不是盗墓笔记,不是鬼吹灯,而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在寻古探秘中完成与古人的对话。“知史而明志,一个民族如果不了解过去,如何走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考古工作,曾强调:“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新的一年,燕妮和女子考古队信心满满。“我们很自豪,我们肩负的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使命,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创造中华文明的璀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