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疏浚,护一片海晏河清
田会静:中交(天津)生态环保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疏浚BIM中心主任,全国三八红旗手
用虚拟三维立体模型对应现实水下挖掘工程,实现施工的可视化操作——田会静用数字技术为江河湖海疏浚清淤装上了一副“内窥镜”。
采访田会静,一开口她就提到了雄安,对于雄安,田会静似有一种“故土”情怀。她告诉记者,她刚出差回来,出差路上,车沿高速公路行驶,路过雄安,凭窗远望,高楼林立,错落有致。两年前她去雄安,去看白洋淀,乘船在水上转了一圈,碧波荡漾,芦苇倒映,鱼在水中游,鸟在空中飞……而7年前,雄安还是一个巨大的工地,挖掘机、起重机作业繁忙,施工人员往来穿梭……在当年浩浩荡荡挺进雄安的建设大军中,也有她的身影。
为白洋淀未来画张蓝图
田会静清楚地记得雄安新区成立的日子:2017年4月1日。“好像从那天起,工作节奏一下就变快了。”犹如一场“大战”拉开序幕,许多“中”字企业迅速进入“阵地”,作为中国交通集团专家团成员之一,田会静也在那年5月进驻雄安,负责编制《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
编制需要测量、勘察以及白洋淀水质监测等数据,尽管前期中国科学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提供了许多基础数据,但还需现场调研,对数据进一步核实、匹配、归纳、整理。“每天都很忙,常常一大早就出发,下午四五点才回来。”一直在外面跑,田会静不敢喝水,因为现场经常找不到厕所。沿途多是乡间小路,颠簸不说,还尘土飞扬,“特别原生态”。有一次到一处池塘勘察,四周水草茂盛,随手一扒,飞蛾满天。蛾多虫多,人在岸边走一趟,衣服上就爬满了虫子。“野外考察就这样,这也是我们的工作特点。”说起这些,田会静语气“轻飘飘”的。
尽管田会静“见多不怪”,但随着对白洋淀的考察渐渐深入,她不再轻松:芦苇荡里漂浮着垃圾,水面上覆盖着油污,墨绿色湖水散发着一股怪味,曾经的“华北明珠”正在失去光华……从事环保疏浚的田会静感到了压力,她和团队加快工作进度,短短一个月就拿到了白洋淀362平方公里水域的生态环境数据。
此后田会静一头扎进办公室。办公室租的是当地一座在建楼房,正在装修,每天叮叮当当,但“那是当时的大环境,大家都在快马加鞭,也没觉得吵,反而干劲十足”。施工师傅每天干到半夜,团队也工作到半夜,然后趁短暂的安静时间赶紧睡一会儿,第二天早上四五点装修开始,大家也重新投入战斗。
那段时间,田会静每天面对的就是各种污泥,取样、分析、解释……一层层剥去“盲盒”包装,最后露出白洋淀污泥污染的真相。以此为基础,田会静提出了白洋淀底泥污染分析、清淤空间尺度、疏挖工艺选择、脱水工艺选取、底泥资源化利用等一系列技术方案,为白洋淀污染治理及未来画出了一张清晰蓝图。
从“杂家”到“专家”
图画好了,如何把蓝图变成现实呢?田会静想到了时下前沿的BIM技术。BIM也称“建筑信息模型”,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田会静向记者解释:“比如建房子要有图纸,图纸是二维的,如果在电脑中把二维图纸变成三维立体模型,相当于在虚拟空间建了一座虚拟房子,这个虚拟房子与真实房子一模一样,可作为真实建房的‘模拟演练’,提前预测风险,施工时就能有效规避这些风险。BIM技术同样也可用于河道清淤,人们无法看到水下情况,但通过钻孔数据资料,搭建一个三维立体模型,实时展示正在进行的挖掘作业,为施工提供‘可视化’参考,可有效提高施工效率。”
2018年,田会静组建了一支BIM技术研发应用团队,在此之前她并没接触过BIM技术,但她做过各种业务:疏浚设计、环保设计、工程设计、船舶工艺、软件编程……总之是个“杂家”,而优秀的BIM人员恰恰需要是“杂家”:“你必须懂设计、懂计算机、懂施工……因为所有设计都要在电脑里先过一遍,确认无误后才能施工,如果不懂施工,纸上谈兵,容易与现场脱节,加大返工风险。”
有了“杂家”的功底,田会静顺利开启了自己的职业新赛道。2019年,田会静团队首次创建了生态清淤工程手机端、电脑端、客户端及云端“三端一云”智慧管理平台。“智慧管理平台”充分体现“智慧”功能,将现场安全、质量、环保等管理由线下搬到线上,相关管理流程、项目资料及BIM模型等也都集中在智慧平台上,有权限的人可直接在云端访问或管理,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这是白洋淀生态清淤第一次应用BIM技术。以前施工凭经验、拍脑袋,运用BIM技术,预知淤泥分布状况,施工作业更精准。田会静比喻:“就像医生的‘内窥镜’,不用开刀,也能找到病灶。”“三端一云”智慧管理平台成了雄安新区生态清淤工程BIM应用样板。
对田会静来说,首战即是硬仗,但她打赢了,她也从“杂家”变成了“专家”。之后她继续深耕,率团队“南征北战”,先后在京杭运河项目、连云港污水厂、成都污水厂等清淤工程成功运用BIM技术,包括近年团队参与的“平陆运河”项目效果也不错。“如果说白洋淀清淤是BIM应用的1.0,那么平陆运河清淤则上升为2.0,不仅挖掘作业‘可视化’,还能计算疏浚量。”
没有一种工作是白干的
田会静本科、硕士研究生都在天津大学就读,2007年毕业后入职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设计院,职业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当然也有小磕绊。野外奔波的辛苦自不必说,第一次上船就遭遇了尴尬——船上都是男的,看她的眼神“怪怪”的。事后她才知道,人家对她的突然闯入并不欢迎。这让她暗下决心,一定要用行动来证明自己。
田会静在各个岗位上“跳”,却又像一枚“钉子”,在哪儿都能“扎”下去,这些经历成了她日后“破茧成蝶”的积累,如今再看,“没有一种工作是白干的”。近年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中交集团成立了BIM中心,2022年,集团决定下设BIM分中心,25家团队参与选拔,田会静团队脱颖而出,拥有了更多挑战机会。
BIM虽是虚拟化数字技术,所需资料却是真实的,需现场挖掘采集,也是必须与施工方共同完成的一件事。“说到底BIM是为施工服务的,模型做出来不可能在办公室坐等反馈,要到现场发现问题,一点点对模型进行修正,直至正确无误,因此‘跑现场’是基本功。”工作最繁忙时,田会静一年200多天都盯在现场。
“现场最能锻炼人”!别看田会静平时说话轻声细语,管理团队却毫不含糊,她要求技术人员“必须驻场、随时保持现场沟通”。她说:“施工阶段模型对应的点非常多,点位合适,工程速度就能加快,否则来回修改,双方都很累,效果还不好。”由于注重实战,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BIM团队成长迅速。
今年三八节期间发生了两件和田会静有关的大事,一件是她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另一件就是新一轮太湖生态清淤工程于3月启动,首次投用的大型清淤设备“太湖之星”备受关注,还登上了央视新闻。“太湖之星”是世界首创,也是目前世界上环保疏浚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工程船舶,作为太湖生态清淤的参与方,田会静团队负责为“太湖之星”提供BIM技术服务。为此田会静与施工方做了大量的前期沟通,包括数据贯通、可视化效果等,最大限度地满足“太湖之星”的“智慧”需求。
谈到这些成绩,田会静温和谦逊,她说:“是企业提供的平台好,我才有了锻炼机会。我身边有很多女同事,她们一样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