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小二维码,隐患知多少?

来源:中国妇女网作者:王艺潼
健康生活 2013-08-06 13:30:00

王锦雷,二维码工作组副主任
 
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扫描二维码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消费、娱乐方式,如电子门票、下载优惠券、浏览网页、视频,甚至个人名片等。但其本身存在的安全风险却不容小觑。
 
“晒码”损金钱,信息易泄露
江苏省江阴市的女孩刘娜,是“五月天”的歌迷。2013年4月,她通过网络购买了两张“五月天”上海演唱会的门票,当时就收到了二维码形式的电子票,刘娜得意地发布在微博上。谁知,几天后她去兑换正式门票时,工作人员扫了她提供的二维码后说,门票已经被领走了。她报了警,警方推断有人拍摄了她发布在微博上的二维码冒领了门票。刘娜为此很担心,因为二维码上不仅有门票信息,还有她的身份信息,她担心被别人利用。经过分析,票务人员认为是刘娜在网上“晒票”的时候,被不法分子利用了。刘娜回想起自己在领取电子票后,拍下了照片并传到了微博上,二维码、身份代码都被完整地呈现在了网络上。工作人员说,领票的方式主要是扫描已经生成的二维码,匹配正确就能领取,但是二维码很容易被盗用,像刘娜这样把二维码清清楚楚晒在网上,盗用者只需要截图后在电脑上打印出来就可以领票。工作人员还说,最近类似的投诉很多,说明二维码被盗现象比较严重。而且电子票转让过程中也出现了门票被领走的问题。很多人转让了电子票拿到钱后,马上又把票领走,使被转让者花了钱却拿不到票。
那么,二维码究竟是什么?为何可以在小小的几何图形里隐藏这么多的风险?为此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电子商会物联网技术产品应用专业委员会二维码工作组副主任王锦雷。
 
便捷有风险,“扫码”须谨慎
    记者:现在二维码几乎无处不在,人们知道它的快捷和方便,却不了解二维码究竟是什么。二维码和商品的条形码是一样的吗?
王锦雷:二维码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日本和韩国都已经有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它是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的规律在平面上分布来记录数据的信息技术。与一维条形码比较,它包含的信息量更为多元和丰富,纠错能力更强。简单来说,二维码只是互联网的一个快捷入口,使用者可以“即拍即得”,与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相比较,它的指向性更为明确,不需要筛选就可以获得想要知道的信息。
    记者:目前已知的二维码应用范围比较偏重消费层面,它还有其他方面的用途吗? 
王锦雷:二维码在本质上是信息承载的工具,人们通过扫描二维码所获知的商品或活动信息,只是它在消费和娱乐方面的功能。目前,二维码已经示范性地应用在人口信息服务管理、农产品追溯、产品防伪追溯、食品安全监管、公交便民服务等领域,实际上它的功能拓展还在继续。随着二维码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它的应用方向将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记者:近期有消费者反映二维码电子票被盗领, 那么二维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呢?
    王锦雷:人们对二维码的认识还停留在初期阶段,觉得它能带来很多方便和快捷,因此忽略了它存在的安全隐患。实际上,二维码本身并不包含病毒,它只是一个传播媒介。而且编码技术并不复杂,所以很容易植入木马或病毒。将带有病毒或插件的网址制成二维码,以优惠券、软件等形式来诱导消费者进行扫描,就能达到获取推广费、吸取话费或窃取通讯录、银行卡号等信息的目的。
    记者:目前,火车票上的二维码均已加密,是不是意味着不会再泄露个人信息?
    王锦雷:火车票上的二维码虽然已经加密,但依然存在很大的风险。因为加密只是意味着常规软件不能破解个人信息。所以,大家在处理废旧火车票的时候依然要注意,如果在网上晒火车票的照片,一定要遮挡或覆盖。
记者:随着二维码应用的方面越来越广泛,一些支付网站也采取“拍码支付”的方式来方便消费者,这样的消费模式会不会存在风险?
王锦雷:事实上二维码本身并不能支付,但是如果在支付过程中绑定了支付信息,就可以完成支付了。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统一编制二维码的标准,也没有对二维码的内容进行监管,任何企业通过互联网软件或其他途径所生成的二维码,都不能说是安全没有风险的。并且,二维码和移动支付技术的结合还不成熟,一些支付陷阱依然存在,所以消费者应尽量选择手机或电脑的交易平台进行消费。
    记者:现在,智能手机系统里的许多软件都具备扫描二维码的功能,还有一些软件声称可以安全识别二维码,那么是不是意味着用其扫描就不存在安全隐患了呢?
王锦雷:现在应用较为广泛的“360、QQ、微信”等手机客户端,只具备识别或部分识别二维码所包含的信息或内容,并不具有安全维护的功能。消费者在扫描二维码的时候,还是要关注二维码的发布来源和渠道,如果依靠客户端来辨别和检验二维码是否安全,就很危险了。
    记者:为了让消费者在享受二维码带来的便捷服务的同时,尽量避免风险的发生,能给出一些专业意见和建议吗?
王锦雷:像地铁站等公共场所发布的信息资源或查询等方面的二维码,还是比较安全的。但是一些支付类或代金券等形式的二维码,就需要谨慎选择和鉴别了。许多广告宣传的优惠内容十分吸引人,不要因为好奇而“见码就扫”。特别是利用二维码跳转,链接到不明网站的情况。所以要注意手机客户端的跳转提示,尽量避免登陆非常规的网站。现在许多消费者喜欢微博“晒码”,若不是涉及一些个人的身份信息等内容,并不存在什么风险问题。如果是电子门票一类消费形式的二维码,就需要模糊处理或遮挡以后再发布了。

二维码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