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开拓精神之“界”,生命随之舒展
很多年前的一个春夜,外面下着雨,独自在家的我忽然觉得有些孤单,于是坐在桌前,提笔在纸上随意地涂画着,画完就睡着了。
第二天,整理房间的时候,无意中看到自己的涂鸦,有点吃惊,画里很多啼哭的婴儿,被关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而且相互隔离,没法联系,哭声也不为外界所知。作为一名心理动力学研究的咨询师,我忽然意识到,这张涂鸦是自己无意识的内心表达。
当我充满了同情地去倾听这些婴儿撕心裂肺的啼哭时,我仿佛懂了自己,似乎感觉到自己也像婴儿一样,被一位温柔的妈妈听到了,看到了,内心慢慢松软起来。这是一次特别的自我对话,我似乎找到了一种可以一个人玩的游戏,用涂鸦表达自己当时的状态,不拘泥于外形,不拘泥于时空,你可以是婴儿、孩子,也可以是动物、精灵,然后,用探索的目光与这些往昔对话,这个过程中,我更贴近自己的内心。
从此,我开始沉迷于涂鸦。从铅笔到钢笔,从单色到彩色,用水彩、丙烯,在练习本上、在宣纸上涂鸦,我画得越来越复杂,表达的情绪也越来越深刻。我画温暖厚实的大手掌,上面开满了鲜花,一位小姑娘穿着长长的裙子在其中唱歌,温暖是她,活泼可爱亦是她。我画鱼儿,将鱼嘴画在肚子里,我们常有满腹心事,却困在肚子里,怎么也说不出。我画坠落的飞机,一只小鸟尽力往上顶,力量是微弱的,但是精神是可贵的……
我妹妹从外地回家探亲,看到我的涂鸦大为震惊。她是高校美术教师,对我说:“你的作品深深打动了我,你已经领悟艺术的精髓了。”在妹妹的鼓励下,我开始了更高难度的美术创作。
2017年,我们姐妹收到一位在意大利从事艺术治疗的画家朋友的邀请,去意大利举办姐妹个展“蝴蝶的寂静”。这次意大利之行,如同火种点燃了我的创作热情,也是我第一次以绘画的语言,和世界对话。我因此更读懂了自己,也理解了更广阔的人性。
更多的认可,让我内心对画笔有了更笃定的亲近。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中国界外艺术展”的开幕式上,我从心理学的角度谈了自己对“界外艺术”的理解:“‘界’是规则,是边界,是约束,也是保护。就好像西游记中孙悟空给唐僧画的圈子,在圈子里,唐僧是安全的,跳出圈子,就可能被妖精吃掉。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安全的,所以‘界’很重要。但是,如果圈子太小,尤其是如果我们的精神疆土太狭窄,生命就无法展开,就会感觉沉闷、僵硬、捆绑、甚至是窒息,我们需要逐步扩大精神的‘界’”。
那么如何扩大“界”呢?首先要明白自己当前的“界”在哪里。而艺术就是我们用来探索内心边界的很好媒介。表达情绪,或喜悦、或恐惧、或慌张、或绝望,各种情绪在我的作品中呈现,不断触碰我心中的“界”。沿着这些情绪的入口,就可探索到自己某些内心边界,突破它们,精神的“界”就不断扩大。
一个人打开了内在的世界,就能发挥潜在的能量,学任何的艺术,都会更有灵性。随着绘画将内在世界的打开,我的心理咨询工作也借助到其中的力量。比如,我引导来访者通过绘画,表达内心的自我。这个过程中,我还发现了绘画的另一种功能:当我们内心的意识具象化,我们就能更勇敢。因为无论多么可怕的想象,当画出来后,因为你知道它大不了就是这个样子,恐惧就会大大减弱。由此,我们体会到真正能勇敢面对内心的时候,很多情况就发生改变了。
画画让我自由,在画里可以表达很多难以启齿的秘密:如胶似漆的依恋,痛彻心扉的哀伤,肆意妄为的欢乐,可以躁狂抑郁尽情发作……而我的画静静地倾听这一切,不指责,不评判,让我所有的情绪都有尊严地表达。我的生命随之舒展,内心随之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