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家七位“园丁”接力扎根乡校

心理情场 2019-11-27 10:43:15 0

言传身教,撒下教师的种子

徐素兰和丈夫佟贵林都是辽宁省抚顺市哈达镇中的乡村教师。上个世纪50年代,高中学历的夫妻俩就当了民办学校的临时教师,教村里的孩子读书识字。后来学校整改,不再聘用民办教师,无奈之下夫妻二人先后退出了三尺讲台。但他们当老师的梦想并没有因此完结,像血液中的基因一样,传承到了子女身上。在他们的影响下,五个子女先后成为了光荣的人民教师,扎根乡村教学一线。

565256384

生活中是相亲相爱的家人,工作中是互帮互爱的伙伴


      “我们夫妻都看重勤俭持家,崇尚文化,摒弃繁琐虚荣。”因此,佟家五个孩子分别取名为“克勤、克俭、克繁、克荣、克武”。


      父亲虽然已经去世,但大姐克勤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事儿就是每学期开学前的全家总动员——制作本子。父亲把上学期没有用完的本子拆开,把空白的纸张重新装订成一个个新作业本,分别写上每个孩子名字,克勤和弟弟妹妹们也有样学样帮爸爸一起做。1983年,克勤顺利考入当地的中职师范学校,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又考取了正式教师资格,成为哈达镇的初中历史老师,兢兢业业37年,明年退休。


      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子,克俭15岁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虽然考上了大学,克俭却很不高兴,还大哭了一场。他对妈妈说:“同学们都笑话我,家有五斗粮,男丁不当小孩王。”徐素兰劝导儿子:“教师虽说不是金饭碗,也数得上铁饭碗了,不管哪行哪业,都是教育先行,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去念书。”听了母亲的话,克俭才安下心来进师院学习。1985年,成绩优异的克俭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获取了“优分”的机会。“当时在师范学校毕业都是哪儿来回哪儿去,‘优分’就能优先选择留在条件较好的市里当老师,收入也比农村好一些。”克俭兴冲冲地将好消息告诉父亲,父亲却说:“你是农村孩子,要回到农村来,是金子在哪里报效祖国都是一样的。”听了父亲的话,克俭静下心来一头扎进了家乡的学校,一路骨干教师,24岁就当选为年级主任,今年已是他任校长的第12个年头了。35年坚守教学一线,克俭说:“最需要教育的人,往往是乡村中‘被忽视’的孩子们,那我就守在这里。”


      每天早上六点,在哈达镇九年一贯制学校门口,总能看到克俭校长迎接师生井然有序地入校;下午四点,看着师生平安离校。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各项建设稳步提升,获得大家一致好评。

有样学样,兄弟姐妹争做好老师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决定未来。哥哥姐姐开了好头,妹妹们自然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别样的向往。小学期间,小姐妹们一放学就会把邻居家的小孩子“召集”到自家的院墙边上,墙作黑板,砖当粉笔,从“a、o、e”开始,教孩子们拼音识字读诗。久而久之,一到晚饭过后,村里的小孩子们都会搬着小板凳来“小佟”老师家学习,“模拟”授课也让姐妹三人过足了教师瘾。


      三姐克范是一个倔强的人。哥哥姐姐先后成为了老师,她也立志从教,要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克范13岁那年,村里人口普查,她把名字由“克繁”改成了“克范”:“考师范、当模范,为人师表就是我的初心。”那一年的小升初,克范以全乡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哈达镇初中,成了全乡的模范,正如她改的名字一样,“范”就要有个“模范”的样子。


      考虑到家里条件不好,克范没有念高中,初中毕业后报考了中职师范学校。1990年,她回到家乡当了一名全科小学老师。“那个时候在农村教小学生,不分科目,除了英语,语文数学品德样样都教。”不上课的时候,克范就扎进房间备课,一待就是一天。


      辽宁的冬天尤其冷,需要生煤炉子取暖,学校也不例外。如果取暖季煤能按时按质按量送来,师生们就会有个暖和的冬天。2009年冬季,克范和孩子们过的格外艰辛。“第一期送来的煤质量不好,生着炉子教室也不暖和。下雪天,学生们脚下沾的雪常常在地上踩成冰,在室外穿的衣服和室内一样多。”克范向校领导反映后,第二天跟几个老师一合计,带着孩子们上山砍柴取暖,熬过了第一期的取暖季。第二期送来的煤质量好了,克范带着学生们卸煤,“孩子开心着呢,谁都没喊一声累。”


     十年班主任,七年年级主任,四年小学校长,到2011年全镇的17所中小学合并成哈达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克范转岗幼教,担任幼儿园园长至今,获得过抚顺市师德先进个人、优秀园长等称号。四妹克荣和小妹克武也当上了老师,在学校里经常搭班,一个教数学一个教语文。克荣初中毕业那年考中职师范没能考上,她在家里闷头想了一整天,晚饭后跟母亲讲:“哥哥姐姐都是老师,我必须考上。今年我复课一年,来年再战。”第二年,克荣如愿考上了师范学校,成为她梦寐以求的教师。课堂上,克荣创新运用“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索引思考、以启迪促理解、以互教强巩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知识。她的课多次在教学评价中荣获优秀课等荣誉称号,带的班多次获评“三好班级”。正如她所言,授课唯有“新新”,学生才能“向荣”。


     老幺克武的名字由于太男性化,上学时经常遭到顽皮孩子的调侃,她还找母亲要求改名,如今她却说:“教书育人如同苦练武功,偷不得一丝的懒,现在成为好教师可不就是我的一身武艺,跟我名字‘绝配’。”

513130113

老幺佟克武正在给孩子们指导习题

家庭会议,有困难坐下谈谈


      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徐素兰和丈夫就经常在家里开“家庭会议”,孩子们一人一个小马扎围坐在一起。五个孩子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家庭会议”上公布“储蓄排行榜”。“让孩子们有计划和规划,从小就得培养。”徐素兰说。


      夫妻俩每年给每个孩子30元零用钱,自由支配,不允许超过,全部存在丈夫那里。丈夫则在本子上给孩子们一人预留一页账单,一角钱的冰棍、两角钱的铅笔、三角钱的瓜子……买了什么都记在自己那页的账单上,三个月左右开家庭会议时公布一次。如果是不合理的支出,徐素兰和丈夫就会给出提示和建议,到了开家庭会议时,也会让孩子们一起讨论支出的必要性。“最害怕自己的储蓄是‘0’,因为如果遇到必要的支出是不能赊账和透支的。父亲用这件小事告诉我们,从小要有计划地行事,更要为自己做的事负责。”克范回忆说。


      当年,成为城里人几乎是每个农村人的梦想,但克范却说:“留在农村、留在教书一线的选择,对我们兄弟姐妹来说全是好处。”因为住的不远,五个人常常能聚在一起,像儿时开家庭会议一样,讨论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有一次,克范接到校领导下达的任务,要她去省里讲品德与社会的公开课。只有一周的准备时间,那时农村网络还不发达,所有的备课和课件都要自己准备。时间紧任务重,她深感一个人的力量微薄,便把这件事告诉了哥哥克俭。克俭一句“好办!”兄弟姐妹们就一起利用一个周末的时间张罗了起来。大姐教初中历史,擅长收集材料;哥哥擅长总结,负责统筹规划,查漏补缺;四妹和小五则绘制幻灯片。五个人集思广益一起备课,设计什么问题,如何引导孩子……一步一步将公开课完善。正式开讲时,充分的准备加上出色的临场表现,克范的公开课大获成功,被评为“省优秀课教师”。


      以后,再上公开课、评优课、模范师范课时,五人都会在自己备课的基础上,找兄弟姐妹们集体备课一回。彼此充当老师、评委、学生,把每堂课都以最佳状态展现。


      进行一次高质量的备课,准备一堂精品式的授课,耐心辅导一次落后的学生,如果只是一次,固然不难,难在数十年如一日的高质量教学。如今这个教师之家不仅是镇里县里的模范,更是全国模范。

人称“叶坚强”!嘴上佛系内心热血的90后女孩叶黎文:青春在最需要的地方闪耀

【决战脱贫前线】大凉山上的驻村第一书记:带着乡亲们“漂漂亮亮”脱贫

一袭白衣,两代传承!援汉北京医疗队年龄最小的她,令人刮目!

【决战脱贫前线】返乡创业新农人!一个高光白领的蜕变……

绽放在炉台边的玫瑰:辽宁鞍钢股份炼铁总厂二高炉作业区茵芭操作工李珊

热门专题

更多

中国妇女

全国妇联机关刊

中国妇女_法律帮助

全国妇联机关刊

《中国妇女》微信号

zgfn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