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融和法庭”,多元解纷很暖心

法律帮助 2024-10-23 16:38:43

江苏省海安市法院创新推出“融和法庭”,即打造一个集诉前调解、在线开庭、远程接访等多种功能的“一站式”诉讼服务平台。这一做法入选2024年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法院创新案例。

如何将司法力量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江苏省海安市法院不断探索实践。截至2024年,海安市已建成15家“融和法庭”,服务半径延伸至村居、特色产业区、商会、建筑业服务中心等,实现市域范围内所有区镇100%全覆盖。

image.png

把融和法庭搬到群众家门口

“融和”村社网格,源头解纷零距离

女商人张凤和刘欣是多年合作伙伴。2024年4月,许久未见的两人约好在张凤家中以酒会友。席间两人都喝了白酒,皆有醉酒之态。张凤担心刘欣独自回家不安全,便邀请刘欣留宿,将家中侧卧收拾出来让刘欣休息,并在床头放置了凉开水、脸盆等供刘欣醒酒使用,且叮嘱刘欣若有不适及时呼喊自己。刘欣表示自己酒量不错,稍事休息即能醒酒,让张凤不用担心。

当天夜里,刘欣因酒后呕吐致使气管堵塞,并引起窒息。次日上午,张凤发现刘欣窒息后立即拨打120,医护人员到场后诊断刘欣已去世。刘欣家属得知后,情绪十分激动,在悲痛之余要求张凤赔偿各项损失50万元。因事发突然,双方当事人十分对立,稍有不慎便会导致矛盾激化。村干部立刻联系海安法院驻点“融和法庭”要求提供支持。

“融和法庭”值班法官了解情况后,迅速与村网格员、辖区司法所对接,互通当事人诉求等相关信息。随后,值班法官将双方当事人约至村委会,并邀请网格员、退休干部等作为“融和志愿者”参与。经过值班法官对基本案情、损失总额、责任分担等法律问题的梳理,双方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通过分组分工,多轮分头调解,“融合志愿者”从法理、人情、民俗等方面入手,仅用4个小时,双方当事人即达成一致意见,由张凤赔偿刘欣家属15万元,并现场履行完毕。

法官表示,在涉及人身伤亡类案件中,一方当事人往往因自身或者亲属受伤而情绪悲痛,矛盾通常比较尖锐。“融和法庭”值班法官在得知情况后迅速与村社网格员对接,零距离接触当事人,并邀请村干部等参与调解,通过现场调解达成协议,将矛盾纠纷扼杀于萌芽之中。

“融和”基层治理,府院联动提效能

李芸和陈梅是同村近邻,两家院墙中间有一条3米宽的废弃土地通道。2002年,两家就该土地通道签订协议,约定东边1米归李芸所有用于通行排水,西边2米由两人共同管理使用。

2023年初,李芸为明确通道面积划分,打算在东边1米部分浇筑水泥、修建围墙,遭到陈梅阻挠。两人矛盾激化报了警,民警与村干部多次上门调解仍无果,李芸将陈梅告到法院要求排除妨害,并主张将陈梅在西边2米部分种植的油菜花铲除、恢复原状。

远亲不如近邻,法官认为直接判决不利于修复关系,宜以调解为主。于是,依托“融和法庭”平台,联动村委会、司法所、派出所以及乡镇土地管理部门等基层治理组织,实行府院联动解纷。

各方主体以及双方当事人共同勘察、测量案涉土地通道,并齐聚村委会办公室进行现场调解。经过多轮调解,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即就涉案土地通道的划分签订补充协议,且陈梅承诺在涉案土地上种植的油菜花收割

以后,便让李芸修筑院墙,不再阻拦。

多部门联动是海安市法院“融和法庭”创建的重要一环,“融和法庭”联合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凝聚一体化推进工作合力,定期召开辖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协调会,不断提高多元解纷效能,更好地撬动矛盾纠纷化解杠杆,实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防范、早处置。

“融和”诉前保全,多元解纷加速度

2020年10月,胡笑笑因购买房屋向徐玲借款80万元,约定于2024年1月31日前归还,并以该房屋作为担保,但未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借款到期后,徐玲多次催要,胡笑笑一直未能如约还款。2024年5月12日,徐玲得知胡笑笑将该房屋挂在中介机构处以待出售,因担心其将该房屋出卖后自己的债权无法得到保证,遂于5月13日来到法院要求对胡笑笑的房屋进行诉前财产保全。

法院受理此案后,法官指导徐玲通过“融和法庭”平台提交诉前财产保全申请,并于当日对徐玲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第一时间作出准许诉前财产保全裁定,依托“融和法庭”平台,法官将该案移送执行保全实施部门。

5月16日,法院执行局根据徐玲提供的线索,完成了对被申请人胡笑笑银行账户的查询和资产冻结。23日,在承办法官组织下,胡笑笑与徐玲就案涉借款偿还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

诉前财产保全是防止被申请当事人恶意转移财产、实现申请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快速高效的诉前财产保全是保证案件在后续审结后能够得到实质性处理的重要保障。法院以“融和法庭”平台为依托,加强诉讼服务事项集约管理,将诉前调解、网上立案、在线庭审、案件执行等各类诉讼服务事项集约至中心平台,优化诉前保全、登记立案、诉调对接等程序衔接,持续推动多元解纷加速度。

“融和”法律援助,有爱解纷暖人心

小倩因患有先天疾病,被诊断为智力二级残疾,且家庭较为贫困。2016年6月,小倩与小伟经人介绍相识,小伟在知晓小倩智力二级残疾的情况下同意交往,并于同年9月办理了婚姻登记。因小倩不能生育,两人于2018年领养了一个女儿。

2022年初,小伟外出打工,其间很少联系小倩,对小倩以及女儿亦缺乏关心。2024年6月,小倩向法院起诉,要求解除其与小伟的婚姻关系,主张女儿的抚养权。因小倩为智力二级残疾,缺乏诉讼能力,法院通过“融和法庭”平台的司法救助项目,启动涉残案件绿色通道,安排驻庭调解员接待处理。此外,属地司法所在收到“融和法庭”的相关信息后,亦安排了法律援助人员与小倩对接,对其进行法律援助。调解开始前,“融和法庭”调解员多次与当事人及代理人进行沟通,就案件事实、调解方案等予以商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放慢语速,控制节奏。最终,小倩和小伟解开“心结”,小倩向法庭申请撤诉,这起特殊的离婚纠纷落下帷幕。

“融和法庭”坚持能动司法原则,通过集约司法救助、府院对接等平台项目,采取上门诉讼服务+支持起诉+法律援助+诉前调解等相对灵活的方式办理涉残案件,满足残疾人群体的多元司法需求,为残疾人士撑起“保护伞”、打开“方便门”、让司法服务“无障碍”,最大程度减轻残疾当事人的诉累,充分展现法院的司法温度。

“融和”现代科技,智慧解纷不打烊

2024年2月28日下午18时15分,一个年轻人急忙跑到海安市李堡镇综合治理中心“融和法庭”接待窗口,想向值班人员咨询法律问题。看到匆匆跑来的人,驻庭调解员赶忙伸手打招呼:“什么事情这么着急,坐下来慢慢说”。

“我是小张,我家里人得了病在医院治疗,现在急需用钱,我有借款到期还没有收回,但债务人阿强在新疆,我联系不到他没法要钱,你能不能帮帮我?”

听到对方的话,调解员急忙打开“融和法庭”平台记录相关信息,并回复道:“你放心,交给我,虽然他人在新疆,我有办法联系他。”

第二天,调解员就联系了小张:“我们联系到阿强了,他对欠你货款的事情没有抵赖,只是说现在手头不宽裕,能不能协商分期付款。我们约个时间,你们双方协商一下,你看行吗?”“法官,协商我同意,但对方在新疆,怎么才能签协议?”“放心好了,我们有融和法庭服务平台,可以在线调解、签署协议。”

第四天,在调解员组织下,小张来到“融和法庭”在线庭审办公室,与远在千里之外的阿强进行视频连线、在线调解。

最终,双方达成分期付款协议。调解员还指导双方向李堡镇“融和法庭”递交了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的申请材料,李堡镇“融和法庭”于当天确认协议有效并制作、在线送达了司法确认的裁定书。

一件件纠纷高效在线化解正是“融和法庭”常态化运行的缩影。“融和法庭”借助资源和科技的融入,打造全域全时诉服务模式,实现智慧解纷不打烊。此外,“融和法庭”借助网络终端设备拓展覆盖的空间维度,通过设立法院远程审判办公协助点,让当事人“足不出镇”即可参与案件庭审和调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