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社区大文章,传递关爱暖万家

作者:李晶 郭一卓
妇联直播间 2015-01-07 17:06:00

 

记者在内蒙古自治区妇联采访时发现,那里的妇联深入社区,走进千家万户,在为妇女群众排忧解难中,帮助家庭和睦,推动社区和谐。

社区舞蹈班 副本

让每一个故事,都朝着美好的方向

三顺店社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南街,是回民聚居区里的一个老社区。2014年10月27日中午,记者来到社区时,李一之书记刚刚从一个重要的会议现场赶回来。社区里有1497户居民,每家每户的事,李一之和同事们都挂在心上。所以忙碌自然成了每天的主题。

社区居委会和妇女之家在一幢临街的小楼里。沿着窄窄的楼梯走到四层,随着李一之打开一扇防盗门,记者看到了一条长长的彩色走廊。妇女之家、婚姻家庭调解室、多功能活动室……走廊两侧的所有房间都经过精心布置,或温馨,或别致,或宁静,都有独特之处。这里是三顺店社区的“心脏”,每一个跳动起伏的瞬间都有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让李一之记忆犹新。

2013年底的一个下午,居民薛玫走进了妇女之家婚姻家庭咨询室。从神情就可以看出,她已经焦虑不堪了。让薛玫忧心忡忡的,是她的儿子浩宇。当时孩子刚刚上高一,而且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点高中。薛玫万万没想到,几个月前还让她倍感骄傲的儿子,会突然发生180度的大转变。

原来进入高中后,面对身边比自己优秀的同学,从前处处拔尖的浩宇一时间承受了很大压力。加上青春期的敏感和情绪波动,他的性情发生了改变。为了缓解压力,浩宇开始去网吧,后来逐渐沉迷其中,连学都不想上了。

薛玫的好言相劝、勒令制止、打骂哭闹,都起不到任何作用。那段时间,薛玫简直变成了祥林嫂,压在心里的烦恼让她濒临崩溃的边缘,母子关系、夫妻关系都一天比一天紧张。她甚至觉得如果儿子继续这样,她的家就要散了。

李一之参加过妇联的婚姻家庭培训,学过一些心理咨询知识,考取了全国婚姻家庭咨询师证,而且做社区工作多年,自己也是母亲和妻子,有丰富的经验,所以很快就看出了问题的症结。为了不增加薛玫的心理负担,李一之采用疏导的方式,先让她用倾诉释放压力,待她平静下来之后,便开始做仔细的分析。

“你在家里是不是只关心孩子的学习?除了衣食住行和补课考试,你们之间有别的交流吗?”李一之的问题引起了薛玫的反思,她发觉自己对儿子并不了解,根本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不在家里上网,非要跑去网吧。

“他在那里有朋友,有不跟他提学习的伙伴,所以觉得放松。你们已经加重了他的压力,如果不调整,只能把他越推越远。”李一之说到这里时,薛玫才意识到不只是儿子出了问题,她也错了。

“你以为对他进行经济控制,他没钱就不去网吧了?这是治标不治本,他借钱也会去的。现在你要做的是用其他方法转移他的注意力,把他从网吧拉回来。”李一之告诉薛玫,在家里少谈学习,多聊聊孩子感兴趣的事,尝试交流沟通,减少儿子的压力。把他的好朋友叫到家里来,吃饭、玩游戏、聚会都行,总之就是让儿子在家里和学校里能有可以玩耍的朋友,不再依赖网吧里的那些人。空闲时间多带孩子出去走走,游泳、打球、逛图书馆、博物馆,让他把青春期的劲儿使出来。

李一之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她的方法都很实际,薛玫也很快就学会了。后来她还把薛玫介绍到自治区妇联,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跟进。2014年国庆时,薛玫对李一之说,浩宇已经不再去网吧,升入高二后学习也努力了。

讲起薛玫的事,李一之说,对于不少家庭来讲,孩子青春期都是个“坎儿”,亲子关系敏感又紧张。问题发生时,家长们往往像薛玫一样,当局者迷,这就需要有一个理智的旁观者,帮忙调整一下方向。她和同事们正是充当了这个角色。而除了指点迷津,他们还是很多家庭的助力者。

呵护心理健康,期待幸福敲门

2014年10月,“心灵鸡汤送家庭”主题活动在锡林郭勒盟妇联的“心理健康大讲堂”举行。活动邀请了15个家庭,现场设计了心理测试游戏,让参与者在快乐中体验如何与家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游戏结束后,心理专家还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前女性在社会、家庭、事业等方面的压力,讲解了女性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困惑,告诉女性朋友们如何加强自我修养,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享受美好人生。

这场活动是锡盟妇联开展的“心理健康进社区入家户”系列活动的一个缩影。妇联与锡林郭勒盟心理卫生协会合作成立心理健康志愿者服务队,从2013年开始,以社区为依托,设立心理咨询室,帮助居民解决各种心理困惑。

活动开展以来,锡盟心理卫生协会会长张毅一直在巴彦社区担任心理咨询工作。在他的帮助下,有的夫妻破镜重圆,有的亲子关系得到了改善。陈肴林和刘芸就是经他治疗后和好的一对夫妻。

结婚时,刘芸以为婚后的日子会无比甜蜜,可刚度完蜜月,陈肴林的暴躁性格便逐渐显露出来。

刘芸的工作经常会有一些应酬。一天晚上,她接待客户没有按时回家,陈肴林多次打电话催她,刘芸有些不耐烦,干脆把手机关了。当晚刘芸11点回到家,刚一进门,陈肴林就对她大打出手。冷静之后,看到妻子被打得鼻青脸肿,陈肴林也意识到犯了错,情真意切地向妻子道歉,并发誓下不为例。

起初,刘芸觉得夫妻之间闹矛盾不可避免,磨合一段时间就好了。谁知她低估了丈夫的脾气,每当她外出晚归,丈夫的暴力行为就会再度发生。这让刘芸很痛苦,她知道组成一个家庭不容易,可又担心丈夫愈演愈烈,因此感到很迷茫,不知婚姻能否继续。于是她来到巴彦社区的心理咨询室,向张毅诉说了自己的苦恼。

在张毅的建议下,刘芸把丈夫也带到心理咨询室。经了解,陈肴林是家里最小的,上面有三个姐姐,父母对他过多的宠爱以及姐姐对他的关心和忍让,让他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之后,张毅给陈肴林做了心理评估,测试结果显示,陈肴林属于冲动型人格。这类人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较低,一遇到不顺心或者与自己期待不一样的事,会立即做出比较激烈的反应。

针对陈肴林的人格特点,张毅制定了治疗方案。首先,他让陈肴林意识到自己并不只是脾气不好,而是一种病态人格的表现,如果任其发展,将给自己和家庭带来痛苦。他还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教陈肴林学习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迅速离开刺激现场,做一些深呼吸等。

在给陈肴林做心理治疗的同时,张毅也给刘芸做了心理方面的调适,让刘芸了解丈夫施暴的原因,学习如何与丈夫沟通。经过几次治疗,陈肴林发脾气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缓解,夫妻二人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相互理解与尊重,并建立起新的沟通与处理冲突的模式。

除了在社区设立心理咨询室,锡盟妇联还开设了心理调解妇女微博服务平台、开通了12338心理调解服务热线。锡盟妇联权益部的白世英部长说,现代女性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时,很多人都需要,也愿意积极寻找解决途径,而妇联在社区所做的一系列心理健康活动,非常受妇女群众的欢迎。

 

DSC01846
杜丹 乌兰浩特市代钦社区书记

网上妇女之家,线上线下都是爱

2013年,乌兰浩特市五一街上的代钦社区被兴安盟妇联确定为全盟婚姻家庭纠纷调解试点社区。其中,32位“和事佬”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员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014年7月,居民张霞找到调解员,讲起了自己家的烦心事。母亲去世后,张霞的父亲独自生活多年。尽管她和妹妹平时经常回家探望,细心地添置各种生活所需,但父亲始终无法开心。2013年,父亲通过征婚广告认识了一个女人,经过几个月的相处决定结婚。

这件事在家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姐妹俩并非不理解父亲,也知道父亲年纪越大越感到孤独,渴望身边有人做伴。可对于那个登征婚广告找老伴的女人,她们怎么想都觉得不可靠。父亲名下有一套房产,家里还有一些积蓄。她们不可能不担心这些财产落进旁人手里,况且其中还有一部分属于已经去世的母亲。

见父亲结婚态度坚决,姐妹俩提出让他做婚前财产公证,说明财产与后老伴无关,继承权归两个女儿所有。但父亲颇为不满,认为女儿们只在乎财产,完全不关心自己。从前融洽的父女心生嫌隙,家里也多了矛盾,父亲甚至不理女儿了。

为了让家庭恢复和睦,也为了挽回父女之间的感情,张霞向调解员求助。调解员邀请了街道司法所的所长,先是分别跟父女三人交谈,倾听他们各自的诉说和委屈,然后进行背靠背沟通,让他们讲出自己的顾虑和要求,再从法律的角度解释利弊,从情理的角度分析得失,终于让一家人打开了心结。父亲同意做婚前财产公证,女儿们也承诺只要后老伴能跟父亲好好生活,她们愿意每月给她一笔生活费。

社区书记杜丹说,从社区群众接待站到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室,再到街道司法所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代钦社区的“三调联动”层层深入,为的就是让家庭矛盾大化小,小化了。而既然是信息时代,社区服务自然也要与时俱进。网上妇女之家就是一种新方式。

2014年初开始,社区办公室时常会接到让工作人员下楼取奶粉的电话。打电话和送奶粉的是一位三十来岁的女性,起初她怎么也不说自己的名字,只是拜托工作人员把奶粉交给居住在社区的年轻母亲崔瑾。

2013年秋天,崔瑾生了一对龙凤胎。由于出生时缺氧,两个孩子患上了脑部疾病。大额的医疗费和每个月两千多元的奶粉钱,让崔瑾原本就经济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社区工作人员在网上妇女之家的“心愿留言板”留言,希望居民们可以帮助这位母亲和她的两个孩子。

后来,杜丹了解到送奶粉的人叫方晓菲,是一位护士,她正是通过网上妇女之家知道了崔瑾的状况。再后来,关注崔瑾的双胞胎的人越来越多,孩子们每个月都能得到大家送来的奶粉和衣物。

用网络把居民们联系在一起,是代钦社区的全新尝试。网上妇女之家QQ群和QQ空间服务驿站,则是居民与社区妇联交流沟通的平台。这里有星语心愿、妇女维权专题和婚姻家庭在线课堂、妇女就业专题等版块,为社区里的姐妹们提供婚姻家庭、维权、健康、就业等多方面的服务。

代钦社区“手拉手、心连心、民族团结一家亲“文艺演出
代钦社区“手拉手、心连心、民族团结一家亲“文艺演出

留守家园,给孤单孩子一个家

2014年11月,通辽市扎鲁特旗花黄山镇寒气逼人。11月25日上午,西山村留守家园的室外活动场却是另一番景象。一场别开生面的足球比赛正在那里举行,十几名留守儿童身着运动服,在场上尽情奔跑,每个人都显得十分开心。

这是西山村留守家园为孩子们组织的一次课外活动。由于无农牧业,水资源匮乏,缺少致富门路,这里的青壮年大多离家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孩子从小就失去父母的关爱,心理和生理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2014年10月,在市妇联的援助,旗、镇妇联的支持下,西山村成立了留守家园。

2014年暑假,在妇代会开展的“我的成长充满爱,关爱留守儿童赠书”活动中,有个叫李诚贵的八岁男孩给妇代会主任张春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诚贵的父母在他三岁时先后去了黑龙江打工,他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张春杰在活动现场见到李诚贵时,他一个人坐在角落里,闷闷不乐。张春杰问他:“你叫什么名字,怎么看起来有些不高兴呢?”他不回答。张春杰继续说:“是啊,爸爸妈妈离那么远,见不着面,说不上话,给再多的东西也不会觉得快乐。”没想到,一句普通的话,却让李诚贵打开心扉,说出了心里话。他哭了,张春杰也流下了心疼的眼泪。从此,李诚贵把张春杰当成了无话不谈的“妈妈”,性格也渐渐变得开朗起来。

与李诚贵的接触让张春杰非常感慨:“与其他孩子相比,留守儿童除了需要物质上的帮助,更加渴望亲情。”所以后来,妇代会联系了十几位有爱心的志愿者,担任爱心妈妈,帮扶留守儿童。陈梦婕就是其中一位,而与她结成对子的是十岁的小美。

小美四岁那年,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年事已高、腿脚又不灵便的爷爷。陈梦婕经常去看望小美,为她送去学习和生活用品,给她辅导功课。渐渐地,小美也在陈梦婕身上感受到了母亲一样的关爱,她经常给陈梦婕打电话聊天,“母女俩”成了亲密的朋友。

生活中的陈梦婕也是一名12岁孩子的母亲,她说:“每次看到我的孩子,我就会想起小美,她同样需要母爱。虽然不能天天与这些孩子在一起,但是能够给他们带去一点关爱和力所能及的照顾,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体会到更多的温暖,这就是我作为爱心妈妈最开心的事情。”

留守家园目前有十几位爱心妈妈,她们经常把留守儿童接到自己家里,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他们。

2014年底,留守的孩子们天天数着日子,盼望能早日见到回家的父母。于是,留守家园策划了一场“说说我的心里话,给远方的父母写一封信”的活动。

留守儿童刘爱玲在信中写到:爸爸妈妈,我好思念你们,希望你们快点回来,陪在我身边,辅导我学习,我等你们回家,陪我过一个快乐的春节。

很多留守儿童都有着和刘爱玲同样的心愿,爱心妈妈也帮助孩子们寄出了全部信件。

张春杰说,他们已经收到了一些回信,在外打工的父母们都表示会尽量回家陪孩子过年。

张春杰说:“每个孩子心中都有新年愿望,有的是想要一个毛绒玩具,有的是想要彩色糖果,有的是想要一件漂亮衣服……其实,他们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在一起。当父母为了生活去打拼,暂时无法陪伴孩子时,我们愿意担负起这份责任,多给予这些孩子一些关爱,让他们幼小的心灵多一份温暖,少一些孤单。”

社区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