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上升起新希望——甘肃省“巾帼脱贫”进行时
“陇”指甘肃,“原”为大地,莽莽陇原,是一片厚重而又贫瘠的土地。一直以来,“贫”似乎成了这里的一个标签,而今天,甘肃省妇联带领妇女们向贫困宣战,“巾帼脱贫”成了她们大有所为的事业。
“陇原妹”巾帼家政服务员穿制服拖行李箱俨然空姐范儿;“陇原巧手”联盟的农妇刺绣“清明上河图”在北京拍出十万元;贫困母亲养家糊口的活计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女能人带动一方姐妹找到致富路……一个个贫困妇女用活了巧手,挺直了腰板,走出家门,走向新希望。
甘肃省妇联主席苏君(左三)和“陇原巧手”们在一起
精准扶贫:一份匠心六大行动
不久前,一段甘肃省妇联精准扶贫的公益广告片在甘肃卫视、甘肃公共频道、甘肃文化影视频道连日刷屏。片子里,“陇原妹”和“陇原巧手”们为自己代言,为甘肃省百万贫困妇女代言。
记者在兰州见到甘肃省妇联主席苏君,她开言明义:“我们甘肃省妇联工作目前最大的任务就是精准扶贫,小康路上,不能让妇女掉队!”
在甘肃农村,妇女地位普遍较低,嫁过来没有土地,娶她又让婆家欠了一笔账,在家怎么能有发言权?“巾帼脱贫”计划实施后,苏君下乡见到一个妇女,涂口红、披肩发,精神昂扬地在大棚里忙活。农妇说自己以前可不是这样,在家里话都说不上,又有一个生病的孩子,哪有心思打扮。自从通过小额妇贷建了三个大棚,家里的经济来源就全靠她了,从在家里没有发言权到丈夫围着她的工作转,让她找到了自信。
像她这样的妇女的变化,来自“巾帼脱贫”的一份匠心和六大行动。
甘肃省妇联以全国妇联巾帼脱贫意见为指导,实施了宣传脱贫、家政脱贫、巧手脱贫、小贷脱贫、健康脱贫、爱心脱贫六大行动。并因地制宜,制定了“陇原妹”走出去、“陇原巧手”干起来的精准扶贫计划。
苏君说:“我们巾帼脱贫的两个品牌,也是两个平台,一个 ‘陇原妹’,一个‘陇原巧手’。陇原妹巾帼家政借助企业家的运营,从前期的培训、中期的市场、后期的维权,已经形成产业链。陇原巧手是由甘肃省妇联发起的妇女手工编织项目,帮助贫困妇女掌握手工编织技能,包括绣、编、织、剪、画、串等技艺。妇联管宣传、管招生、管培训、管吃管住,来参加培训的妇女基本就把穷根给拔了。”
迄今,甘肃省妇联已经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新疆石河子等地建立20个“陇原妹”巾帼家政示范基地。全省累计培训“陇原巧手”15万余名,创建省级示范基地80个,省妇联组建的“陇原巧手”联盟想方设法建平台、找市场、抓订单,把“陇原巧手”的手工制品卖出去。甘肃的贫困妇女就这样逐步从靠天吃饭到靠妇联脱贫。
2016年10月,全国“巾帼脱贫行动”现场推进会在甘肃陇南召开,苏君发言提到的妇联工作的工匠精神让人耳目一新。采访中记者听到了她的精辟解读:“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用心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这种精神不仅需要专业上的专注和坚持,还需要源自心底的热爱,不图名利,不计得失。妇联工作需要这样的精神。”
苏君说这种工匠精神落实在工作中,并不是高大上的概念,而是接地气的行动。哪个村哪个妇女适合搞养殖业,哪个心灵手巧可以做手工,哪个能培训一下做电商,妇联干部都要“一口清”。一个妇女说想养鸡,妇联干部就盯着,谁给你抓鸡苗?过了一个月问她,鸡苗抓了吗?再过一个月亲自去看看鸡多大了。另一个妇女想养猪,就帮她把猪棚建好,再去时小猪娃满地跑了,到年底该卖猪了,又帮她找市场。
在甘肃省妇联的办公楼,我们看到一整面墙上的“甘肃省妇联帮扶16~60岁建档立卡户贫困妇女一览表”。每天,这些具体到名字、精确到个位数字的贫困妇女,提醒着妇联干部不忘初心,扶贫到底。就如苏君所说:“通过扶贫工作这个载体,让妇联组织找回了初心,去‘四化’的目的达到了,群团组织的作用和价值实现了。”
“陇原妹”巾帼家政公司董事长宋艾芳(左一)认准家政事业大有所为
10位女企业家和10万+陇原妹
推开甘肃省妇联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一扇门,发现里面居然是一套样板间。宽大明亮的客厅,舒适的布艺转角沙发,洒满阳光的卧室,大床上铺着刺绣的床罩,还有书房、卫生间,完全就是一个温馨的家庭空间。原来,这里是“陇原妹”们的“实验室”,她们在这里实战怎么以专业水准铺床叠被,怎么分门别类整理书籍,怎么用蒸汽挂烫机熨衣服,怎么用吸尘器打扫角角落落……
来到同一大楼里的“陇原妹”接待大厅,时尚工作台、超大触摸屏,滚动播出的宣传片,让人完全和印象里的“小保姆”联系不起来。陇原妹巾帼家政服务公司董事长宋艾芳正指着墙上一个挂歪了的字,和颜悦色地对一位前台女孩说:“就像你们每天都要梳妆好再出门,我们每天来上班都要看看这里是不是到处都漂漂亮亮的。我们就是做家政的,连自己的这个家都收拾不利落,别人还能相信我们吗?”
“陇原妹”巾帼家政已经创建二十多年了,但之前发展缓慢。2016年3月,省妇联和省女企业家协会联合,想通过公司化、市场化运作方式把 “陇原妹”这个家政品牌做大做强,在更广范围更大平台带动更多贫困妇女就业脱贫。
省女企业家联合会会长宋艾芳就这样被妇联请来了,她在女企业家群里一声招呼,另有九个姐妹表示愿意出钱出力。她们十人已经是甘肃各个领域打拼多年的成功女企业家,今天又抱团一起二次“创业”了。
作为企业家,她们当然是因为捕捉到了潜在的市场商机,社会需求量巨大,前景广阔。但即便是朝阳行业,也要经历黎明前的黑暗,培育市场是一个漫长、艰苦、砸钱的过程。
妇联需要她们就来了,很大程度是把这件事当做“扶贫”的公益事业做的。作为陇原大地的成功女性,她们对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贫困姐妹有感情,不仅想通过产业扶贫,还想让甘肃的妇女走出去被别人认可和称赞。
宋艾芳说接了“陇原妹”的工作后,自己房地产公司一千万以下的生意都没时间过问了,但在这里,一千元的事情都亲力亲为:通宵布置过道里的宣传画,给员工定什么制服选什么月饼,享受着二次创业的激情和做公益的快乐。
在首批陇原妹巾帼家政服务培训启动仪式上,来自定西市渭源县柯寨村的一名妇女说,这几年孩子上学家里欠了不少钱,自己想了很多办法都改善不了家里的状况。得知妇联要搞家政服务,想着从小干家务,洗衣服、做饭、看孩子、照顾老人,这钱自己能赚!但是一想要到别人家里伺候人又心里犹豫。妇联干部反复给她讲解,家政工作如今已经职业化了,不是传统的伺候人的保姆,而是要上学、发证,有自己的工作单位。这才让她下定决心走出家门,不仅赚钱为家里脱贫,也看看外面的世界,做自己的主人。
妇联干部的动员所言非虚,陇原妹巾帼家政做的不是保姆中介,而是家政职业培训。公司培训的陇原妹是走得出甘肃,叫得响品牌的专业家政人员。上门服务时,她们身穿制服,拖着标准的拉杆箱,俨然空姐似的。2016年中秋节,宋艾芳带着她的两百多名家政员工,给她们发衣服,分月饼,坐黄河轮渡赏月。这些离开娘家就进婆家的农村妇女,第一次有了工作带来的获得感和归宿感。
在兢兢业业的妇联干部和雄心勃勃的企业家的合力下,“陇原妹”的品牌已经不局限在传统的家政领域了,而是广义的家庭服务,包括家政服务、居家养老、母婴护理、快洗服务、物流配送、智能居家、智能物业、网络工程、家政科技、创业孵化10个方面。线上可以在APP一键下单付款,线下有居家养老、巾帼快洗等各种体验中心。公司每年还拿出净利润的20%建立“陇原妹”基金,专门用于救助贫困妈妈和关爱留守儿童。
在女能人翟政娇的带动下脱贫致富的王有梅
女能人带领一方姐妹拔穷根
冬天的丰泰山,草木枯黄一片,山顶上的紫甘蓝如花开一般傲立塬上,格外耀眼。潘春英站在山顶上,从这头指向那头,笑呵呵地说,“那一片我们也都种上了核桃树,等春天来了,就是满山的绿苗苗啦……”
潘春英是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丰泰山下辛店村的村民,也是丰泰核桃种植合作社社长,临洮县百名农村创业妇女典型。六年时间里,潘春英把垦荒育林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荒草丛生的丰泰山变成了种满两千多亩核桃林的宝山,她成为了创业路上的巾帼带头人。
个子不高,形容清瘦,看似娇弱的潘春英不简单,是一位胸中有丘壑的女能人。2009年夏天,潘春英去丰泰山上转了一圈,眼见着一片片的撂荒地里长满了野草,心里就有了承包荒山种树的打算,“把山上的这几千亩土地承包下来种果树,这样不仅有经济收益,还能让丰泰山绿起来,这是多好的事儿啊”。
潘春英的想法得到了丈夫杜学军的支持,夫妻俩对丰泰山的环境、土壤情况、土地整理、资金投入进行了初步的考量和估算,又对全县的经济果木种植进行了考察,最后决定种核桃。
2010年春节刚过,潘春英和杜学军就忙活起来了。流转土地,整修坡地,铲渠沃肥,终于赶在开春前做好了准备。从那个春天开始,潘春英就像她亲手种下的核桃树一样,长在了丰泰山上。
“刚开始可不容易,不懂技术不懂管理,光是投入没有收入,差一点儿坚持不下来”,说起核桃挂果前的艰辛,潘春英的脸上挂着笑,长长地叹了口气,“好在坚持下来了”。
为了让核桃种植基地发展更好,潘春英联合丰泰山上有土地的四个社50户村民,成立了临洮县丰泰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将五十多名妇女吸收为社员,每天支付70元的劳务费,几年下来光是工资就发了八十多万元。
提起潘春英,村里的姐妹们直竖大拇指。在核桃园里打工的王桂香没想到,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里也能挣着钱,“我在家干家务活,闲时来核桃园里打工,手头儿比以前宽裕多了。”
六年过去,潘春英的核桃林普遍挂了果,有了收入,潘春英的心里更踏实了。眼看着荒山变成了青山,青山变成了金山,如今的潘春英干劲更足了。每天骑着摩托巡山,在山风中呼啸而过时,阳光打在她的脸上,也照在她背后满山的核桃树上。
为了尝试更多经济林果的种植,潘春英又引进葡萄、杏树、蓝莓和玫瑰等优良品种十多种,选择较为平坦的土地试验种植了二十多亩。在2016年新建的大棚里,小绿苗正在温暖如春的黄土地里萌动。
同样萌动着希望的还有白银市景泰县寿鹿山下的寺滩乡九支村。“领头羊”翟政娇带着村民种药材、搞养殖,农牧结合、循环发展,推进绿色环保种养殖发展。她带领农户脱贫致富、创造效益,被村里人得意地称为“寿鹿山下一枝秀”。
“一枝秀”翟政娇走起路来脚下生风,办起事来也是干脆果敢。2010年,在自己养羊有了收益后,翟政娇带头成立了“景泰一丰养殖专业合作社”。“当时合作社只有四名妇女和三名残疾人,资金不够。多亏了妇联20万元小额贷款帮助,我们才租了一栋羊舍,那一年存栏羊有200只,年销售净收入10万元”,说起合作社初成立的光景,翟政娇历历在目。
2013年,一丰合作社在发展养殖基地的同时,通过集中培训、技术支持等形式带动残疾人和妇女创业,实行“公司+农户”的联合经营模式,为58户残疾人家庭,三百多名农村妇女,无偿提供养殖技术,负责羊只购销,带领他们一起创业。如今,这些家庭都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王有梅是最早一批跟着翟政娇养羊的姐妹,如今羊圈里有五十多只羊,新买的小汽车就停在羊圈前面的空地上。“进羊的时候是合作社帮着进,出羊的时候也是合作社帮着出栏,我们自己不用操心销路。”站在自家装修一新的房子前,王有梅笑着说道。
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让兄弟姐妹们都能赚着钱,翟政娇跑市场、学经验,把销售直接做到了客户终端。翟政娇说,“接下来我们养殖场还将设计新的包装,面向全国推出绿色‘小全羊’,主打‘寿鹿一丰’品牌,通过线上线下多个渠道,把景泰一丰的羊肉销往全国。”
景泰一丰羊肉的名气越来越大,九支村兄弟姐妹们的光景也越来越好了。2015年“领头雁”翟政娇被评为白银市巾帼致富带头人;2016年景泰一丰养殖专业合作社被景泰县妇联确定为全县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示范基地、巾帼创业就业示范基地。
如今,翟政娇又有了新思路,“合作社要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条农牧互补,双收双赢的新路子。”2016年,翟政娇在寺滩乡流转了5300亩旱沙地栽植油牡丹,带动周边妇女春夏搞种植,秋冬搞养殖,周边四百多户贫困家庭的生活有了大改观,不少人家住上了新房,开上了小车。
“我们还打算流转10000亩旱沙地种苜蓿、种小麦、胡麻。将来,就以有机羊粪作为农田底肥,农田中的苜蓿、小麦、胡麻的秸秆作为羊的饲料,发展循环农牧业,杜绝使用农药化肥,提升羊的肉质、农产品的品质,逐步培育有机食品。另外,以油牡丹、中药材种植为契机,大力发展观光农业,让兄弟姐妹们的日子更美,生活更好。”翟政娇描绘景泰一丰的未来,心里满是希望。
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的巧手培训班
陇原巧手织出锦绣前程
“一幅刺绣就卖出了10万元呢……”绣娘张永翠成了景泰县城里口口相传的传奇人物。
张永翠是景泰县锦源刺绣有限公司的负责人。2014年在北京举行的白银妇女手工编织十佳巧手作品专场拍卖会上,她的刺绣作品《清明上河图》全景图拍出了全场最高价10 万元。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见证了当年汴京的繁华,张永翠的《清明上河图》则成就了一个绣娘的幸福梦想。“《清明上河图》就像是我的孩子,每一个人物的神态、动作,每一片叶子的颜色、形状,都是一针一线、反复琢磨才完成的。”为了绣这幅作品,张永翠每天早晨7点开工,直到晚上12点才休息,一针一线,绣了三年。
张永翠从小就喜欢刺绣,是村里出了名的巧手绣娘。2013年7月,张永翠成立了景泰县锦源刺绣有限公司,先后开发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绣品画、真丝围巾、丝绸灯、小饰品等四大类三十多个花色品种。同时承接各种手工来料加工,年签约订单二三十万元。公司年收入近百万元,公司的六十多名姐妹们心里脸上都乐开了花。
张永翠是妇联“陇原巧手”项目的受益者之一。通过景泰县妇联的巧手培训班,她学到了更多刺绣技法。经县妇联协调,她又多次代表景泰文化产业走出西部走向全国。洁白清香的玉兰、翩翩起舞的飞天,秀美流畅的兰亭序、宏大又细致的清明上河图……这些风格独特、技艺精湛、华贵典雅、精美绝伦的绣品画令中外客商叹服。
2014年,锦源刺绣公司被确定为全省妇女手工编织示范基地,甘肃省妇联一次性拨给扶持资金5万元,为张永翠缓解了资金压力。锦源刺绣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带头人+农户”的经营模式,先后带动周边36名妇女从事手工制作,人均年收入1.5万元。由于妇女脱贫成效显著,2016年12月,张永翠的锦源刺绣有限公司被评为了甘肃省巾帼脱贫示范基地。
心存感恩的张永翠总是感念各级妇联的关怀和帮助,“妇联就是我的娘家人,没有妇联,就没有我的今天。”只要是妇联举办的培训班,张永翠总是积极参与培训授课,将自己的刺绣技能手把手地教给各地的姐妹们,至今已经培训了两千多名妇女。
谢长霞就是在张永翠的指导帮助下学起刺绣的。她是正路镇砂河井村一名普通妇女,家里生活一直较为困难。村里开展“陇原巧手”精准扶贫技能培训后,她跟着张永翠老师学了不少刺绣技法。像谢长霞一样通过“陇原巧手”培训而掌握一门技艺的农村妇女越来越多,居家就业的姐妹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高山乡布楞沟村的马麦热则坐在自家炕头上,看着一字排开的刺绣作品,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这要是放在以前,马麦热则想都不敢想,居然能坐在自家炕头就把钱挣了。
马麦热则是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楞沟村人,前一年她参加了县妇联在布楞沟办的“陇原巧手”妇女技能培训班,掌握了手工布鞋、民族小饰品加工的技能,县妇联为她下了订单。如今,马麦热则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手工加工,每月都有可观的收入。
提起马麦热则,布楞沟的姐妹们没有不佩服的,都说她有眼光、有胆识,家务和致富“两不误”。除了刺绣,马麦热则还建起了布楞沟第一个农家乐,推出了各类东乡特色菜点,广受欢迎,也增加了一家人的收入。
自己富裕了,更要想着姐妹们。马麦热则带动全村的姐妹们积极参加手工编织培训,用双手开辟致富之路。布楞沟的妇女姐妹们从她的身上看到了农家妇女致富的希望,也加深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如今,布楞沟刺绣已经成了东乡族自治县“陇原巧手”项目的一张名片。东乡县妇联在全县积极推进“陇原巧手”精准扶贫培训,不仅激发了贫困妇女居家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热情,也让东乡族文化得到了弘扬和传承。
锁南镇锁南村马英英的商店里摆着不少县里“陇原巧手”的手工作品,其中当然少不了她自己的作品。在东乡县妇联开展的巧手培训班里,马英英是最认真,也是问题问得最多的学生。如今,她正在和妇联商量筹划合作社的事,“希望能带动更多的巧手姐妹干起来,让大伙过上好日子。”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陇原巧手”的一大致富门路。李玉桃家门口的墙壁上画着一幅巨大的马家窑彩陶,花纹精美、器形规整,远近闻名的马家窑彩陶工作室就在这个小院里。
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家窑文化彩陶,以其多姿的器形、多彩的图案,代表着史前彩陶艺术的顶峰,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作为全村第一个制陶户,李玉桃家的彩陶工作室声名远扬,不少博览会的展品都是从她家订货。
李玉桃家的彩陶大多是依照博物馆以及图册中的样子仿制的,器形有盆、钵、壶、瓮、罐等,图案有垂幛纹、水波纹、同心圆纹、重叠三角纹、漩涡纹、蛙纹和变体鸟纹等上千种花样。他们掌握了1300种彩陶画法,几乎可以绘出所有的出土彩陶图案。
在李玉桃安静的小院中,儿子制作陶罐,她和儿媳妇则拿着细毛笔画纹样,几分钟陶罐上就出现了美丽流畅的图案。目前,李玉桃一家人以制作彩陶为业,一年收入约三十万元。一双双巧手,把土疙瘩变成了艺术品,变成了看得见的美好生活。
隆冬的陇原大地,脱贫致富的春潮到处涌动。妇联带领着这一方水土上的妇女们,正热腾腾地追求着富裕美好的生活,挣脱贫困的魔咒,一步步为实现全面小康的梦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