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那些“乘风破浪的姐姐”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
延安精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极其艰苦卓绝的时期。当时,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的残酷侵略,面对亡国的严重威胁,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对边区的全面封锁,面对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局部执政的现实考验,面对王明教条主义给党内造成的严重危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从此,中国共产党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以崭新的风貌领导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石。在如火如荼的岁月里,革命圣地延安活力四射、朝气蓬勃,培育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
伴随着延安精神的诞生
有着这样一批知识女青年
怀揣着对革命的理想和热情奔赴延安
身体力行追求自由解放、践行改革
为解放妇女思想,提高妇女地位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成为那个时代“乘风破浪的姐姐”
延安时期的抗大女生队在窑洞前歌唱革命歌曲(资料图片)
延安时期的“新时代”女性代表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中国妇女运动的策源地。追忆当年,一批批巾帼英才在这片黄土高坡上接受锤炼、锻炼本领,积极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贡献巾帼力量。延安时期外来的女青年以其新的女性形象和生活方式不自觉地影响着陕北乡村妇女的主体意识,陕北妇女开始走出家门,积极参政议政、参加生产劳动、学习文化,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妇女半边天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中央妇委的同志与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妇女代表的合影(资料图片)
丁玲
第一位从国统区到达陕北苏区的著名作家。丁玲的到来,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原本力量薄弱的文艺运动增添了新鲜的血液。毛主席唯一一首写给作家的词就是给丁玲的,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出过无法取代的贡献。1939年春,在马列学院学习的丁玲写了延安时期第一篇与女性有关的短篇小说《泪眼模糊中之信念》(后改题为《新的信念》),探讨了将女性身体和心灵长期累积的痛苦转化为积极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资源的可能性,《夜》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前丁玲动笔写作的最后一篇小说,揭示了在革命政权下新、旧两类妇女都隐含着的主体性危机,尤其表达了对那些孤弱无奈的落后妇女的生活和命运的关切。
罗琼
中国妇女运动优秀的领导人、全国妇联原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1940年4月奔赴延安,到中央妇委工作,主要从事妇女工作。她参加了延安大生产运动,帮助当地农村妇女发展纺纱织布。任延安《解放日报》副刊《中国妇女》编辑主任,编写《妇女问题基本知识》《马恩列斯论妇女解放》等论著,探索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解决中国妇女运动实际问题。在革命战争年代,罗琼为学习、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白茜
1918年,白茜出生在陕北清涧县高杰村,1939年从西安奉调返回延安,到中央党校女生班学习,半年后随班转到延安女子大学。她参加自卫战斗、开展大生产运动、破除封建、解放妇女、倡导男女平等、保育儿童、教育儿童、培训妇女干部、组织妇女参选参政。她和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妇女领袖,在延安发起筹办陕甘宁边区妇女生产合作社、向全国各解放区发起成立了妇女联合会筹委会。
蔡畅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领导人之一,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卓越领导者,新中国第一届至第三届全国妇联主席,国际进步妇女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延安时期,她亲自组织起草,经过毛主席批准的《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简称“四三决定”,核心思想是动员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实现经济独立,是妇女彻底解放和维护自身权利的中心环节。这个决定不但成为当时妇女工作的新方针,也成为后来妇女工作的一个长期指导方针。
那个时代的延安
造就了很多杰出的女性楷模
她们以自己的朴实
热忱及对党的事业的忠诚
引领了全边区妇女
投入于社会生产、支援前线及
妇女自身的解放洪流中
书写了光辉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