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杨桥街道:“四笔连书”写好婚姻家庭纠纷 排查化解“幸福卷”

来源:云南省昆明市妇联
妇联直播间 2024-01-19 13:12:21

近年来,杨桥街道外来人员大量流入,辖区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占比较大,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诱因。杨桥街道秉承预防化解“小”家庭纠纷,共同促进“大”社会平安的工作理念,在源头预防上加强“五治融合”体系建设,在前端化解上坚持力量资源、机制规范、平台应用同步发展,在关口把控上深化多元协同化解,“四笔连书”让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在发现、评估、分流、调处、处置、管控、回访七个闭环上行云流水、落笔生花。

在排查机制上“起笔”

一是将日常排查+重点排查+专项排查有机结合,让排查零缝隙。充分发挥网格员、社区干部对辖区情况“明”的优势,用“捕风捉影、听风是雨”的态度细致排查落实包保责任区的婚姻家庭情况,及时介入、及早化解。专项排查结合妇联开展的“三访四察五送”工作,通过走访,对留守儿童、独居留守妇女等重点群体,有家庭暴力行为、有婚恋纠纷等风险隐患家庭,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二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第一战线作用,报送收集“零遗漏”。街道职能部门通过案件审理、接处警、离婚办理、纠纷调解、医疗救治、信访接待、热线接听等,及时收集婚姻家庭矛盾纠纷信息。一年来共排查收集婚姻家庭纠纷172件,对于发现的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苗头,尽早介入,讲清政策,以案释法,避免矛盾升级和恶化,防止家庭暴力、命案发生。

在化解机制上“运笔”

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矛盾纠纷化解合力,理顺网格、社区、街道、县四级多元纠纷化解链条。网格员、社区干部发挥“乡情”的优势,对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进行“初诊”化解;街道综治中心牵头,组织各职能部门、社区联合“会诊”辖区疑难复杂的纠纷件,通过涉事主体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调解,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避免不稳定因素的反复激化;县一村一法官、一村一民警接诊涉及复杂的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实现矛盾纠纷化解的多层次、全方位覆盖。构建2+3+N主体性、功能性、服务性融合型阵地,以街道综治中心为平台,建立了一个接待受理窗口,三大调解主体(信访、司法、派出所),多个功能服务区的组织架构(心理咨询室、劳动人事争议调处、心灵驿站、社工服务站、家庭指导服务站)。

在管理机制上“回笔”

构建婚姻家庭生命周期服务链条,从静态化管理模式向动态化跟踪迭代。建立婚姻家庭矛盾纠纷风险评估机制,分色管理靶向施策。充分发挥综治中心平台作用,针对摸底排查情况快速介入组织风险评估,建立婚姻家庭矛盾纠纷“三色”风险等级(低风险——绿色、中风险——黄色和高风险——红色)。建立矛盾纠纷回访机制,“红色”高风险矛盾纠纷,建立由综治、司法、妇联专干、社区民警、社区治保3+N的回访稳控小组,每月开展回访和思想稳控1次。“黄色”中风险矛盾纠纷进行重点关注,对涉事当事人每季度回访和思想稳控1次,半年内平稳未再次发生纠纷的降为“绿色”等次管理。“绿色”低风险矛盾纠纷半年回访一次,一年内平稳未再次发生纠纷的不再纳入管控。

在治理能效上“落笔”

让德治“春风化雨”润民风,在街道妇联设立婚姻家庭辅导站,致力打造一个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倡导移风易俗的基层婚姻辅导重要阵地。依托12个社区妇联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工站等基层组织,开设“妈妈课堂”、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开展家风家训上墙、妇女干部能力提升培训、妇女就业技能培训等,提升广大群众的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推动全面普法和精准普法有机结合,依托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对重点社区集中开展普法宣传,补齐婚姻家庭矛盾普法短板。对个别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当事人采取一对一普法方式,制定个性化普法方案,提高居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社工站、妇女儿童之家结合社区实际开展“妇女阅读”“学跳广场舞”“礼仪培训”“插花”“剪纸”等活动,在丰富妇女业余生活的同时向辖区群众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等内容。

以智治“多元解纷”提实效,杨桥社会治理信息系统、“智安杨桥APP”让群众在指尖第一时间申请矛盾纠纷调解,网格员、法官、民警、社工第一时间协同化解矛盾纠纷,智能化、信息化实现了便捷、高效、优质的矛盾纠纷解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