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昊旻:发挥商业航天新质生产力量,持续助力航天强国建设

来源:江苏省无锡市妇联
妇联直播间 2024-04-12 14:47:15

近年来,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发展势头强劲,商业卫星的发射越来越密集,对商业火箭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推动了我国商业运载火箭的蓬勃发展。东方空间作为中国商业航天的重要参与者,不仅关注太空技术的突破,也关注着供应链企业的发展,积极与本土设备制造商合作,共同推动技术的创新与突破。2024年1月,引力一号首飞成功将三颗商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并创下“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中国运力最大民商运载火箭”、“中国首型捆绑式民商运载火箭”等多项纪录,创新突破固体运载火箭运力瓶颈,将我国固体火箭运载能力再提升3倍,发射成本降低30%以上,为大规模卫星星座建设提供便利,扩充了我国中低轨卫星多样化、规模化发射的能力,进一步丰富了我国运载火箭型谱,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这种背后,离不开众多女性科技工作者的付出与努力。她们以坚韧和智慧的姿态,持续为行业贡献着“她”力量,共同书写中国商业航天的辉煌篇章。

人物简介

彭昊旻,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曾任职于自动驾驶公司智加科技,原SEEFund风险合伙人,负责公共关系、创新业务和国际化等工作。现任东方空间(江苏)航天动力有限公司总经理。2023年8月彭昊旻带领东方空间(江苏)航天动力有限公司团队落地无锡市梁溪区,开展东方空间自研“原力-85”百吨级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的研发、生产工作,致力于实现支持年产300台液体火箭发动机能力,保障“引力二号”运载火箭2025年首飞和后续量产。2023年12月中旬,“原力-85”半系统热试车圆满成功。2024年2月1日,“原力-85”首台整机在无锡市梁溪区扬名街道东方空间过渡厂房下线。东方空间自研“原力-85”对标美国SpaceX的猎鹰9号梅林1D发动机,能够将火箭运载能力提升至15-20吨、成本降低至SpaceX水平,助力我国太空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

“原力”觉醒东方,

中国商业航天从“第一步”迈向“第一流”

以彭昊旻为主导的东方空间(江苏)航天动力有限公司火箭发动机研发团队,致力于民用火箭动力保障,围绕运载火箭和液体动力单元技术共取得授权专利81项,其中发明专利54项、实用新型专利26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在这81项专利中,与彭昊旻相关的高达81.4%。2023年8月,该团队开始开展百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原力-85”的研发、生产工作。在彭昊旻的带领下,他们仅用4个月的时间,在紧锣密鼓的落地、研发、测试后,于年底前成功完成“原力-85”半系统热试车。为实现支持年产300台液体火箭发动机能力、“引力二号”运载火箭2025年首飞和后续量产提供了必要的科研技术产品保障,为未来我国太空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提供助力。

彭昊旻带领液体动力团队到无锡开展工作以来,用拼搏实现梦想,冲刺“原力-85”发动机的整机装配工作。彭昊旻深知,整个团队所承担的任务既艰巨又重要。她也清楚,只有持续的奋斗才能使“原力-85”首台整机在短于业界普遍水平的速度完成总装下线。在这个团队中,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紧密协作,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面对困难和挑战,她与他们从不退缩,而是勇敢面对,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在发动机的设计过程中,第一个挑战来自推力室和燃气发生器喷注燃烧上,不同于液氧甲烷发动机的汽-液喷注燃烧,液-液燃烧容易出现大振动。对于超过50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在研制时,推力室很容易会出现燃烧不稳定的现象,如著名的登月发动机F-1就花了近5年的时间解决推力室燃烧不稳定的问题。彭昊旻带领团队,没有采用国内普遍的保守方法,而是勇于挑战国际先进路线,采用了类似spaceX“梅林”发动机的针栓式喷注器,解决了燃烧过程中容易出现大振动的难题,该燃气发生器在试车中一次成功,属于国内商业航天首例应用。

在原力85百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首台产品整机下线的前一天,发动机两根主导管才在北京厂房完成打压试验和烘干。为了确保发动机能在第二天下午按时下线,彭昊旻安排人员与北京工厂积极沟通,并且在无锡厂房提前做好下一步工作的准备。在共同努力下,1月31日下午主导管从发货,2月1日上午10点前到达厂房。有的同事立即拆封、吊装,有的组织检验、工艺等同事同步到位,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前后共用时50分钟,终于赶在下线仪式前确保“原力-85”发动机以最完美完整状态呈现。

依托于梁溪区卓越的工业基础,彭昊旻带领团队着力开发本土供应商,建设低成本、规模化、便捷化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生产供应链。预计“原力-85”发动机的配件80%将实现本地采购,供应链本土化率提升至80%以上,单台发动机成本下降至60%。彭昊旻还创新性地从无锡本土的机械加工行业、机器人制造行业选拔人才,使得东方空间的工程师队伍中有了新鲜的想法,扩宽了整个团队的视野。未来,东方空间将继续发挥链主作用,助力上下游企业集聚梁溪区,并进一步降低火箭发射成本,充分发挥产业链链主企业作用、商业航天“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培育具有量产能力的本土供应商、培育本土人才,共同服务航天强国建设大局。

传承发扬“航天精神”

培养“追星”少年

2024年,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首要之务便是:着力构建立德树人,彰显教育的根本价值。彭昊旻推动东方空间成为无锡梁溪区“梁溪少年行”红领巾研学基地,她作为科技企业的领头人,持续关注和探索现阶段国内科普教育,深入校园,将书本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们在社会“无边界”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中国商业航天在近些年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离不开背后具有扎实航天知识的莘莘学子。自2023年8月成立以来,彭昊旻多次组织、配合小学、中学、高校学生等实践代表团实地参观,例如清华大学“发现无锡·爱上梁溪”寒假实践团、“梁溪少年行”红领巾研学基地、组织“原力-85”下线仪式和科普讲座等。未来,彭昊旻所带领的商业航天团队将继续深入贯彻企业、高等学府、科研机构的交流和合作,持续致力于科技创新型人才,构建我国商业航天高端人才培养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