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婿替前夫尽孝20余年 好妯娌撑起“五姓之家”
龚琴华,女,1967年11月生;赵建芬,女,1968年2月生,两人皆为太仓市浏河镇居民。龚琴华和赵建芬是一对妯娌,她们都是92岁高龄吴彩英阿婆的儿媳。她们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八口之家,然而两人的丈夫在十年间相继离世。悲伤的妯娌俩用柔弱的肩膀协力扛起家庭重担。于心不忍的老人多次劝说两人再婚,拗不过老人的妯娌俩提出一个要求:再婚必须带上公婆。就这样,一个特殊的“五姓之家”组成了。在公公生病弥留时,妯娌两人带着再婚丈夫尽心照顾老人善终。二十多年来,妯娌俩始终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悉心照料吴彩英,用坚毅和善良撑起“五姓之家”,用行动践行着尊老重孝的传统美德。其家庭曾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称号,龚琴华、赵建芬获苏州时代新人等荣誉。
和美一家连遭变故,妯娌扛起家庭重担
家住太仓的老人吴彩英原先有个幸福的八口之家:老两口带着大儿子张建、儿媳龚琴华,小儿子张革、儿媳赵建芬以及两个孙儿。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儿子儿媳四人负责上班挣钱,公公婆婆照顾小孩、收拾农田,晚上一家八口人围聚在一起,边吃晚饭边聊聊家长里短,享受幸福时光。特别是孩子上学后的接送,老人更是一手全包了。由于学校离家很近,为了让孩子吃上可口的饭菜,老人每天烧好饭菜送到学校,看着孩子吃得开心,他们也高兴。妯娌之间也相处得十分融洽,她们常常说:“家有一老胜似一宝,现在他们这么帮我们,解决了带孩子的后顾之忧,等他们老了一定好好孝敬他们。”可天有不测风云,1994年,吴彩英的大儿子张建因心脏病去世。吴彩英和老伴年近六旬遭遇丧子之痛,作为大儿媳,龚琴华强忍丈夫离世的悲伤,带着女儿与小叔子一家一起照顾老人,一家人相互帮衬着逐渐走出了失去儿子、丈夫和长兄的阴影。
屋漏偏逢连夜雨,2001年小儿子张革又因心脏病离世。这对于两位已经失去一个儿子的老人来说,更是晴空霹雳。这个曾经的八口之家,失去两根顶梁柱,家里只剩下老幼妇孺。生活的重担压在了这对妯娌肩上,尤其是吴彩英和老伴年岁已高,生活起居亟需人照顾。“老人不能没有人照顾,我们不管谁来管。有我们一口吃的就不会让老人饿着。”妯娌俩义无反顾地说。
开明婆婆劝媳再婚,妯娌招婿共担义务
“公公婆婆都老了,我们一定好好孝敬他们。”龚琴华、赵建芬毅然决然地承担起照顾公婆的责任: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十数年如一日,毫无怨言。她们说,替过世的前夫尽孝、照顾老人走完余生,都是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孝道。她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两位老人都看在眼里、暖在心头。吴彩英夫妇也非常疼爱这对儿媳,把她们看作亲生女儿:“我们年纪大了,多亏了有这一对好儿媳不离不弃,这个家才走到今天。”
考虑到儿媳也需要完整家庭的呵护,开明的吴彩英先后主动找到龚琴华、赵建芬谈心,劝说她们重组家庭,寻找新的幸福:“这几年你们又要孝敬我们,又要拉扯孩子,太辛苦啦。你们还年轻,不能就这样过一辈子!”始终割舍不下两位老人的龚琴华和赵建芬,在考虑再婚时提出了条件:丈夫必须入赘,能像儿子一样对待老人。经过好心人的介绍,两位儿媳也先后重组家庭,由此,一个特殊的“五姓”之家也正式形成,两位女婿对待两位老人也像自己的父母,至善至孝。
孝老爱亲家风传承,五姓之家幸福绵长
2007年,吴彩英的老伴因罹患肝癌去世。去世前,两个“儿子”陪着去医院看病,跑前跑后,帮着擦洗身体、端屎端尿;去世后,又披麻戴孝送老人最后一程。2022年的梅雨季节里,吴彩英不慎滑倒,导致股骨骨折。妯娌俩和丈夫更是24小时轮流守候在医院照顾老人,隔壁病床上的老人投来羡慕的目光。听到他们夸自己儿媳妇和“儿子”孝顺,老人心里乐开了花。出院之后回家康复,妯娌俩为方便照顾老人又购买了护理床。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婆婆吴彩英很快康复了。虽然儿子和丈夫都已不在人世,但老人却被照顾得很好。如今,92岁的吴彩英逢人便说:“我能活到现在,多亏了两个好媳妇,两个好‘儿子’,要不是这四个好心的孩子,我早不在了。”
如今,龚琴华与现在的丈夫结婚已22年,赵建芬重组家庭也有了20个年头。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孝老爱亲的家风不断传承。吴彩英曾得过轻微的脑梗塞,她自己并不在意。但小孙女总是定期配好药,叮嘱老人一定按时服用;夏天,老人容易中暑,大孙女总会给吴彩英送去防暑用品和老人喜爱的解暑饮品。人们常常看到吴彩英家的吃饭场景:这个给老人拿块点心,那个给老人夹只虾,吴彩英则帮儿媳夹点菜,给“儿子”倒点黄酒,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非常温馨。
20多年来,龚琴华和赵建芬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让“五姓之家”绽放出别样的幸福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