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巾帼大宣讲 | 山东省烟台市妇联巾帼事迹报告团进企业、进高校、进科研单位

来源:山东省烟台市妇联
妇联直播间 2025-06-24 10:56:19

6月19日—20日,山东省烟台市妇联巾帼事迹报告团走进山东高速烟台分公司、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山东港口烟台港、烟台市农科院,10位来自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巾帼典型代表讲述奋斗历程、分享成长感悟。400多名女职工、女大学生、女科技工作者代表聆听学习。

家风传承:爱出者爱返 点亮人间温暖

image.png

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莱州市孙锋燕、王世军一家五口和三件“传家宝”

“我带来了三件‘传家宝’:2002年资助的第一个孩子的感谢信,大女儿爱心捐款的感谢状,困境儿童帮扶日记。”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成员,来自莱州市民政局的孙锋燕讲述了全家20余年资助34名困境学生的故事。从与丈夫东拼西凑200元资助首位学生,到带着三个女儿当义工、做志愿;从物质帮扶,到上门走访、心理疏导、温暖陪伴;从一家人参与,到影响带动同事、朋友和资助过的孩子共同参与,孙锋燕、王世军一家把别人眼里的“傻事”坚持成“幸福事”,以“爱出者爱返”的好家风点亮人间温暖。

全国最美家庭成员、蓬莱旅游度假区管委退休职工陈义丽以“好好说话、要有志气、要知足”三条家规和“诚・实、勤・学、谦・朴” 的家训为脉络,讲述了一家三代以好家风成就好事业、好生活的故事。从云南到山东,从个体经营户到旅游局副局长再到巾帼志愿者,她始终践行着父母传承的家规家训,以孝老爱亲、和睦邻里的善行义举,让好家风绵延一个世纪、跨越3000公里生根发芽、蔚然成风。

职业坚守:热爱映初心 平凡岗位成就不凡业绩

在40℃高温车间穿着厚重焊工服练习,铁水烫穿鞋子仍咬牙完成焊接,不眠不休研究出适合8公分的超窄空间的焊枪……从没人看好的小学徒,到持有2项核级、15项非核焊工操作资质的技术骨干,“95后”核级焊工徐颖慧执着追梦、匠心筑梦的奋斗故事,生动诠释了“巾帼熔铸钢铁”的力量。

在急诊科工作 12 年,春节假期半数以上在值班,每年参与抢救危重症患者超300例,熟练掌握多项核心救治技术,创新探索 “体外二氧化碳清除”等多项技术,培养30余名青年医师,深入社区进行急救科普……急诊医生李莹的奉献与坚守,展现了“大医精诚”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诠释了女性在医疗急救领域的智慧与担当。

16年扎根港口电力一线,无论是零下十度的海边岸桥扛设备、钻入闷热刺鼻的电缆沟抢修,还是承担港口重大电力项目建设的关键任务,始终冲锋在前、无怨无悔。这是吕秀的奋斗故事。从初入班组时的不被看好,到带领团队勇担重任、屡创佳绩,她以精湛的技术打破职业偏见,在高压线上绽放“巾帼不让须眉”时代华彩。

通过光伏板全覆盖、充电桩联网调度等12项创新,年省电120万度,相当于种植6.7万棵树。贺文君骄傲地分享了全国首个“零碳智慧收费站”的可喜成果。深度推进党建与业务融合,首创“30秒微笑服务标准”纳入全省规范,带领团队实现连续3年客户投诉零纪录,让传统收费站迭代升级为城市名片,展现了基层改革创新中的巾帼担当。

热心公益:服务“小”群体 在“小事”中成就大情怀

“不存在天生的冷门专业,只有不够炽热的初心。”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林林在被戏称“掏粪工”的肛肠科坚守20多年,精研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打造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投入200余万元开展肠癌早筛工作,坚持在互联网平台进行医学科普,全网收获了200多万粉丝,每年近500位外地患者慕名而来,在“小专科”里书写了大医精诚、仁爱无私的巾帼“大情怀”。

“用我们的心捂热孩子稚嫩的心,值得!”刘清投身志愿服务28年,用爱心温暖了无数身处困境的孩子和家庭。她创立快乐红心志愿服务中心,在核心商圈建立巾帼志愿阳光站,打造“爱心妈妈驿站”帮扶56名孤困儿童,为7000多个商户的子女打造公益研学课堂,在三站国际小商品城打造“中华好家风”长廊,带领孩子们讲解“中华好家风主题展”,用阳光志愿和家风传承的力量帮助孩子们成长为新时代好少年。

乡村振兴:扎根田野间 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25岁放弃城市工作,与丈夫一起回村建鸡场,经历亲人离世、鸡苗滞销、股东退股等一连串打击依然坚守初心,坚持以科技赋能,建成年出栏量1200多万羽的规模化“智慧鸡舍”,带领乡亲致富的同时,还为困难家庭捐款50多万元。“看着曾经粗糙的双手在科技屏幕上灵活点击,家门口的养殖场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我们无比欣慰。”王钰斐以科技作笔、沃土为卷,在乡村大地上书写了智能化、绿色化的精彩答卷。

带领团队自主研发13个苹果脱毒原种,栽植杂交苗5万余株,获得一系列专利奖项。面对成绩,赵玲玲说,“培养知农爱农矢志兴农的优秀的果业专业人才,是推动我国苹果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下基层开展技术服务110余场、培训技术骨干1500余人次,精心指导培养的15名研究生中7人扎根一线果业部门,用科技为“烟台苹果”振兴筑基,展现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事迹报告团所到之处,引发强烈反响。

山东高速烟台发展有限公司收费员门平难掩激动,"听着贺文君副站长分享‘零碳智慧收费站’改造创新奋战历程,我深刻感悟到将平凡铸就非凡,用实干开创未来,同样在基层岗位也能创造巨大价值。她带领团队将‘30 秒微笑服务’做成全省标准,让我明白平凡岗位的每一次规范操作、每一句耐心解答,都是塑造城市窗口形象的关键。” 还有许多女职工表示,孙锋燕家庭二十余年坚持公益的故事值得学习,“我们不仅要做好收费服务,也要像她们一样,用业余时间参与高速志愿服务,把‘爱出者爱返’的家风融入团队文化。”

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旅游与服务学院副院长卢昕昕表示,“林林院长在肛肠科坚守20年的经历,让我想起邮轮乘务管理专业建设初期的探索——当年我们顶住‘职业教育重技能轻人文’的质疑,坚持将‘服务英语’融入专业教学,就像她把‘冷门专科’做成国家重点学科一样,靠的是对专业价值的坚信。”2024级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李宇桐说, “听孙锋燕阿姨讲带着女儿当义工的故事,我突然理解了‘家风即校风’的含义——我们成立了‘七彩假期志愿服务队’,用在校学的知识和技能,为社区老人和孩子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烟台港运营保障中心女职工丁晨被刘清和孙锋燕的故事深深感动,“刘姐是咱烟台港的老职工,是我们的好榜样。我要向她和快乐红心的志愿者们学习,关心关爱困难群体,特别是困难的孩子们;还要像孙锋燕一家学习,把做好事当成家庭幸福事,传承‘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的好家风。”烟台港应急救援中心的王璐则从李莹医生的事迹中深受启发,“我没港口的‘安全宣讲’也应该‘走出去’,像李莹医生一样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让更多的人掌握海上急救知识和各种急救技能,将‘意外之险’转化为‘预防之力’,为生命健康护航。”

烟台市农科院青年科研员陈海宁从孙锋燕、王世军一家的家风传承中获得启发:“科研成果的延续性就像家风的传承,现在我们正在建立‘老农技员带新学徒’机制,就想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让老专家的科研精神和丰厚经验通过‘传帮带’教给年轻人,让科研成果不断传递、推陈出新。”农科院妇联主席刘学卿表示,“陈义丽一家三代以好家风成就好事业的实践,为我们将家风建设融入科研文化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下步我们要探索‘科研家庭开放日’活动,让职工家属走进实验室,让科研精神在代际传递中生根。”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