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涪陵:杨玲红的“三香”庭院
时值炎夏,走进杨玲红家的庭院却感清凉扑面。只见一丛丛、一簇簇的花木将小小的庭院装点得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浓绿中,从春寒便开始绽放的五色梅、迎夏而开的蓝雪花、洁白馨香的茉莉、向阳而生的太阳花,伴着室内飘出的缕缕墨香,露台上老家具们散发出的阵阵木香,让小小的院落充满了温馨与芬芳。杨玲红说这是她家特有的“三香”。
温馨花香
明朝杨慎说花均是有灵性的,逢季而开的花叫花信,甚至为应季而开的花儿们作了《二十四番花信风》,分别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杨玲红说她家的花园里没有如此准确的花信,不过应季而开的花却从未缺席。
在她的庭院里,春有一开口吐出一片金色海洋的迎春,在嫩绿中微露笑颜的杜鹃,惊艳了春光的百合;夏有三叶草的嫩紫,野菊花的明艳,紫花地丁的娇羞,花中娇宠的月季,一眼便入心的绣球;秋有“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的菊花,“天香云外飘”的桂花。而从初春一直绽放到初冬的五色梅,从暮春便渲染出一片蓝紫色天空至初冬的蓝雪花,还有常见的君子兰、天竺葵,更位列于她的“花宠”之中。在她心中,所有居于她家庭院的花虽普通,却又都是独一无二的。
对于爱花养花,杨玲红说在她家是有传承的。她曾在《重庆晨报》发表过一篇题为《母亲与花》的文章,文章有这样的描述:“母亲爱花,应源于外婆。小时每年回故乡喜居外婆家,皆源于外婆家的院子里盛开着各色的花……甚至连猪圈的墙边也会有花朵在盛开,开得格外愉悦、格外鲜艳。”在其外婆的养花理念里:“养花就如养孩子,除了爱,还要有细心与耐心。”秉承这样的养花理念,杨玲红的母亲也成为了当时涪陵城出名的养花之人。她的母亲爱花,也善养花,更善以花交友。至今有熟悉其母亲的人遇见杨玲红时,常说的话便是:“你母亲的花养得很好。”“因为你母亲我才爱上了养花。”而杨玲红也在外婆与母亲的熏陶下爱上了养花。
用杨玲红的话来说,她养的花很普通,都是大家司空见惯的花,甚至有些花还被冠名为“登不上大雅之堂”。但它们在杨玲红的细心照料下,也应了那句“苔米花虽小,也学牡丹开”的诗句,给小小的庭院带来了勃勃生机。
这些花中,杨玲红说她特别偏爱天竺葵。那是外婆留于其母亲,后又由其母亲精心培育后留给杨玲红的。在前两年的酷暑中,天竺葵只余几支瘦弱的花枝,原以为它也会难逃枯萎厄运,却不想在一场秋雨后,它居然开出了几朵小小的花。杨玲红说当看到那历劫重生的花朵时,她流泪了,她仿佛看见经历岁月风霜,却依然努力绽放的外婆与母亲。由此天竺葵也被她的女儿赞誉为她家的“花坚强”。
现在,无论是春来暑往,秋去冬临,杨玲红的庭院里总有花不停地绽放,盛开的花朵也总会吸引众多的过路人驻足。尤其是在邻里间,杨玲红的花园似乎有特别的吸引力,邻居们时常会聚集在小院中就养花之道进行交流,还会彼此分享栽种的花卉,邻里关系也因花而变得更融洽、温馨。遇有想拍照的年轻人,她的花园门总是敞开着静待他们的来访,甚至还会帮他们拍上一两张;若有友人因花来相聚,她的茶盏里也总是有茶香弥漫。
看着自己精心呵护的庭院,杨玲红说:“院落虽小,但它聚集的不仅有因花而溢满的芬芳,还有与邻里间的温馨。”
温情木香
在杨玲红的庭院中还有几个与众不同的东西:布满岁月痕迹的老家具,被园林工人嫌弃却不知如何处理的枯树。这些被时光抛弃的物件,被杨玲红安置在她的小院中,静静地陪着她和她的家人。
杨玲红说她是一个恋旧之人,这些物件总会勾起她心中的一些情怀。就拿露台上的高柜与圆桌来说,那是杨玲红父亲亲手制作的家具。在这些老家具里,不仅有父辈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体现,还有一份勤俭节约、努力奋斗的家风所在。
杨玲红的父母因工作调动来到涪陵时,大家购买还不似现在这般方便。于是,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她的父亲便将托运物品的木箱板材利用了起来,带着孩子们在下班时间亲手将那一块一块的木板制作成了家中所需的物品,甚至还利用边角余料给孩子们每人制作了一个小小的木箱,供他们外出求学时装衣物之用。至今那个小小的木箱仍在发挥着它的作用,杨玲红说那是她的传家宝。
锯木板,刷胶水,拉墨线……他们在父亲的引导下增强了学习与动手能力。手指钉锤扎伤了,木刺扎进了掌心……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会了忍耐与坚持。由此当园林工人准备将一棵枯树废弃时,杨玲红才有勇气将枯树拉回,改造成了庭院中的休闲桌凳,让“朽木”成为了朋友邻里聚集畅谈的好去处。
露台上还有一个小矮柜,那是杨玲红婆母的嫁妆,距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但杨玲红也舍不得丢弃它,她说看到这个小矮柜就仿佛看见婆母勤劳坚韧的形象。它与父亲制作的木柜、圆桌一起,在静静地守护着她那方小小的天地。
如今安放了旧家具的小小露台,成了杨玲红家里最温馨的地方。早晨,她会和家人一起坐在圆桌前静享早餐;夜晚,他们会在圆桌静静地喝上一杯茶,看一看书,舒缓一下心情。杨玲红说,与这些充满木香的物件相伴,仿佛依靠在了父母的怀里,那里透出的每一缕木香,仿佛都包含着浓浓的温情,会让心底某个缺失的地方充盈起来。
藏韵书香
透过庭院的窗户看杨玲红家的客厅,映入眼帘的是一排书柜,柜里布满了书籍,墙上也挂满了字画。有朋友赠送的,也有自己先生、女儿所书的。杨玲红说,与花一样,书也是杨玲红家的传承之一,在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杨玲红说小时候因居于边疆,条件艰苦,没有什么书籍可读,但父亲总会千方百计地引导他们认字读书。《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甚至《新华字典》都翻烂了几本。这些现在看起来枯燥无味的报刊杂志,在当时却是他们不可多得的阅读之物。那时她就常常想:要是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房该多好,里面堆满了书,自己可以像一只虫一样每天都在书堆里爬来爬去。记忆中,自己收到的第一份生日礼物便是父亲托人从内地带回的一本小人书。
几十年的时间一晃而过,书如亲人般,成了她和家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从在枕头下放一本书,到在书桌上摆一摞书;从墙角一个小小的书架,到现在满壁的书柜,那是杨玲红和她的家人对书香的执着追求。记得有一次搬家,因当时居住的是步梯房,帮搬家的“棒棒”看着杨玲红装书的口袋比东西还多时,说:“没有哪个搬家搬这么多书的,这么重,还不如卖了。”后来虽涨了搬运费,却仍被遗失了两袋书,让杨玲红心疼不已。再次搬家时,她学会了对所有的物品和装书的包装进行逐一编号,唯恐又将书丢失。她说:“东西丢了可以再买,书丢了就不一定能买回了。”
在这份执着中,杨玲红伴着书香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这份执着中,她的孩子们伴着书香健康成长,在各自的领域散发着自己的光芒。
每当夜晚降临时,杨玲红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坐在庭院中的圆桌旁,嗅着庭院中的草木香,嗅着爱人在书房里书写的墨香,静静地读自己喜爱的书,在书中细品那缕沁人心脾的书香。
花养人、书养品。如此,她才觉得梦丰盈、心无忧。
相关新闻

“小”暑有“大”爱 情暖困境儿童 共绘温馨画卷

石榴花开 异地有家 | 宁夏青铜峡市瞿靖镇妇联开展“异地有家·离乡有爱”关爱行动

“巾帼云品”耀申城 沪滇协作谱新篇—— “巾帼云品”入沪推介活动成功举办

甘肃酒泉:一抹巾帼红 绽放“她”力量

儿童友好 和合台州 | 从空心村到研学顶流:临海江南·溪望谷儿童友好共富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