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深入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文昌社区开展“演出一部好戏,温暖孩子一心”暑期社会实践队活动

来源: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妇联
妇联直播间 2025-09-03 17:01:50

立秋过后的大地,暑气渐消,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的茶山却依旧生机盎然——漫山碧叶间飘荡着清甜的茶香,也即将迎来一场以艺术为桥、联结童心与乡土的温暖实践。8月19日至29日,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演绎精彩戏剧,温暖孩子心灵”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昌宁,以儿童心理剧创排为核心,用艺术为当地孩子送去心灵陪伴,更将滇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故事融入创作,在茶乡绘就了“美育润心、文化赋能”的生动画卷。

调研先行:踏遍茶乡沃土,挖掘乡土“活素材”
实践的序幕,始于一场“带着创作目的”的深度调研。8月19日至20日,实践队跨越保山多地,循着文化脉络与产业印记走访——在潞江镇咖啡基地,见证热带作物如何为乡村注入新活力;在昌宁博物馆,触摸苗族服饰上的针脚里藏着民族记忆和滇西先民的生活智慧;在云南昌宁红茶业集团,看一片茶叶如何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叶子”;在永子棋工坊,聆听“国宝围棋”代代相传的匠心故事。

每一处走访都像打开一本厚重的乡土典籍,实践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镜头捕捉细节,将茶香、棋韵、咖啡香与民族风情一一记录,为后续的儿童心理剧创作积累了丰富而鲜活的素材,让即将诞生的戏剧作品深深扎根于这片充满生机与底蕴的滇西大地。

进驻社区:政企校联动,锚定“三维育人” 目标
8月21日,实践队正式进驻昌宁县田园镇文昌社区,一场充满期待的启动仪式座谈会在此启动。“很多孩子暑期留守在家,性格偏内向,希望能通过戏剧让他们敢说话、敢表达。”文昌社区负责人的话,道出了当地家庭对孩子心理健康的迫切需求;昌宁县妇联、田园镇宣传部门则主动衔接,不仅提供教学场地,更协调后勤保障,为实践活动“保驾护航”。

图片

结合调研所得与社区需求,实践队最终锚定“自我认知、亲情联结、乡土认同”三大育人主题,确定创排《绣间微光》《信里的茶香》两部核心心理剧,并搭配情景诗歌朗诵《是光!》作为辅助引导——前者聚焦“内向孩子的自信成长”,后者串联“祖孙情与家乡茶的故事”,每一部作品都紧扣孩子的真实心境与昌宁的本土特色。

美育课堂:从“破冰”到“共创”,让艺术在童心扎根
进驻后的日子里,文昌社区的活动室总是充满笑声。实践队先以“名字卡片DIY”“自我介绍动作接龙”等破冰游戏拉近距离,让原本腼腆的孩子,眼神里多了几分雀跃。

图片

排练中,艺术教学与心理引导始终“同频共振”:排演《绣间微光》时,队员们带着孩子触摸苗绣纹样,让“苗绣小精灵”的角色不只是剧本形象,更是民族文化的“小使者”;创排《信里的茶香》时,队员们讲述种茶故事,让孩子在台词里读懂“阿奶的茶,是家乡的味道”。孩子们不再是“被动学戏”,而是主动把自己的生活、家乡的故事放进角色里。

汇报演出:茶乡少年登台,绽放自信光芒
8月28日晚,昌宁县文化馆灯火通明,一场由20余名社区儿童主导的汇报演出,为此次实践画上圆满句号。当音乐响起,孩子们身着简单的演出服,却带着最真挚的热情登台。《绣间微光》讲述了转学生玲玲在苗绣小精灵的鼓励下变得自信的故事;《信里的茶香》则展现了晓月跟随阿奶了解茶与家乡故事的过程,充满了对家乡茶的自豪与对先辈的崇敬。情景诗歌《是光!》中,孩子们手拉手朗诵,“光”的意象与他们眼中的光芒交相辉映;还有嘹亮的歌声和铿锵的演说,每一个节目都像是一颗“小太阳”,将现场氛围一次次推向高潮。

图片

图片

长效赋能:艺术为桥,让“爱乡种子”长成振兴力量

此次实践是高校资源与乡村需求的精准对接。武大艺院的专业优势,转化为乡村儿童的美育课程;当地的乡土文化,通过戏剧成为孩子“看得见、摸得着”的自信来源。实践队不仅为孩子留下了精彩的剧目,更搭建起“校地合作”的长效桥梁。未来,他们将持续跟进乡村的美育需求,让戏剧教学常态化;更期待那些在此次实践中种下“爱乡种子”的孩子,长大后能成为传承本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

图片

从基地到课堂,从剧本到舞台,武大艺院实践队用艺术点亮了乡村儿童的暑期,更以青春之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这场“戏剧与童心的相遇”,不仅温暖了这个小城,更在茶乡的土地上,播下了“美育润心、文化兴乡”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