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邱忠维:种一园春风,教万物以温柔生长

来源: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妇联
妇联直播间 2025-09-15 15:59:19

图片

邱忠维

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万盛小学校长。第二十期全国小学优秀校长高级研究班学员,荣获重庆市第三届先进工作者,重庆市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重庆市三八红旗手,重庆市新时代好校长,重庆市首届语文学科教学名师等多项荣誉称号。主持并参与10余个市级课题和项目,2次获市科研成果奖,20余篇论文发表获奖。


在万盛这片因煤而兴、以绿著称的土地上,万盛小学已经走过了百余年。作为这所百年老校的掌舵者,我深知,校长不仅是管理者,更应是学校精神的守望者、教育理想的引领者。


传承:以精神立校,让教育有温度

图片

从万盛小学的一名教师成长为校长,传承万盛小学的精神,是我的责任之一。“万盛小学精神”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卓越、奉献、创新。卓越,是一种不断追求更好的状态;奉献,是一种心怀学生、甘为人梯的教育情怀;创新,则是我们与时代共舞的姿态。正是这种精神,撑起了万盛小学百年不倒的根基。

教师,是学校的重要支柱。我们要求教师追求卓越,有奉献精神,同时也关怀每一位教师的身心健康。我常说:“一所学校要有温度,首先要让教师感受到被尊重、被看见、被需要。”我们设立了教师节表彰制度,发放“开学大礼包”,组织“开学启航”仪式,每一次庄重的仪式背后,都是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肯定。我们成立了“绿光志愿者”教师关怀团队,让教师之间的支持不止于教学,更延伸至生活和情感。2022年,我校的丫丫老师生了重病,家人又不在身边。在这个特殊的节骨眼上,我校的“绿光志愿者”团队纷纷伸出援手,老师们轮流到医院陪护就医,在大家的爱心接力下,丫丫老师如今已康复回校。

全面发展

以绿色为底色,绘就孩子全面成长的画卷

图片

万盛小学的“绿色教育”和“六维协同育人体系”是几代万盛小学校长共同努力的成果。

万盛小学一直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和团队协作全面发展,关怀、包容每一位学生,共同托举学生个性成长。

比如,我们的学生小雨桐,因先天疾病导致行动与表达受限,父亲重病,母亲为照料家庭被迫放弃工作,六口之家仅靠祖辈微薄耕作与零散务工维系生计。当这个特殊身影走进校园,便成了全体教师心尖上的牵挂。学校积极联动妇联、残联等 12 家单位组建“绿光”志愿者团队送去关怀与温暖。学校突破传统管理范式,将小雨桐所在班级调至一楼,方便他出行锻炼,快乐学习。“生活适应”校本课程助其生活自理,更推动了雨桐妈妈角色的蜕变——从被动陪护到主动共育。更珍贵的是,这种关爱形成了“涟漪效应”。雨桐班的学生们自发成立“小小绿光志愿者队”帮助他。小雨桐发展越来越好,小志愿者们帮助了更多的学生,带动了全校的变化。

学校的特殊学生很多,我们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例如,有位学生学习能力差,我带他参加综合实践和劳动课,种萝卜,等到收获时,他举着自己种的大白萝卜第一次有了成就感。有些特殊学生转入特殊学校后,也主动担任活动主持人,积极参加汇演,新学校的老师和我反馈,这些孩子自信阳光,对新学校也很适应。当时,我对自己学校的教育感到欣慰,我们没放弃每个孩子,陪他们慢慢成长。

青年教师培养

从“入格”到“风格”的全链条成长设计

教师队伍的发展,关乎学校的未来。在我眼中,一位合格教师的成长,不应是自然堆积,而是一场有设计、有路径、有温度的教育行动。除了传统的“结对子”老教师的言传身教,我们引入巴蜀小学的“线上巴蜀”教育资源,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推动万盛小学课研升级,通过课程共建、教研共享、师资互动,新教师快速成长,成熟教师继续升级。

我们在制度上创新打造了“充电宝”与“拼多多”两大教师成长项目:

“充电宝”,意为个体赋能。从“青蓝工程”到“远航课程”,从语文诵读社到书法营、远足团,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哪怕在动车上练字,也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

“拼多多”,意为团队聚势。班科联盟拼协作,学术委员拼智慧,师徒团队拼传承,绿光志愿者拼爱心。每一个“山重水复”的难题背后,都藏着团队的“柳暗花明”。

此外,我们尊重每位老师的个性发展,比如有的老师想组建啦啦操队参加全国比赛,虽然学校没有这样的先例和经验,我们也愿意放手让老师去大胆尝试。这也带动其他老师,发挥特长建立了很多特色课后托管兴趣小组,拓展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万盛小学在不断成长,在集团化办学浪潮中,万盛小学作为“1+4+N”模式中的总校,我们深知,教育不能独行,需要“共生共长”。各分校各展所长:砚石台小学打造劳动教育品牌,福耀实验学校构建“五福文化”素质评价,金桥小学深耕“金桥吹打”非遗课程……

在这样的大协同生态中,我们不再是各自为营的“孤岛”,而是交融互生的“群岛”,共同构建一个育人共同体。

我始终相信,教育不是一个人的独行,而是一群人的远行。在这个过程中,“绿色教育”应该生机勃勃,如春雨润物般,为我们提供了方向、范式和信心。

教育如水,润物无声。我常常回想那些在阳光下翻土的孩子、在病榻前守望同仁的教师、在项目研课中彼此支撑的伙伴……他们,是我作为校长不断前行的动力。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