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夏巾帼建功“马兰花”妇女创业支持行动 胡小凤:一针一线织就共富梦 同心同向绘就团结图

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妇联
妇联直播间 2025-09-25 15:45:59

逐梦启航

当清晨的阳光漫进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黄沟村织锦手工坊,钩针轻响与欢声笑语交织成悦耳的晨曲。回族妇女马秀莲举着刚完工的草莓挂件,凑到胡小凤跟前,眼里满是雀跃:“小凤,这月再交两单,我就能给自己买件羊绒衫,再也不用跟娃他爸伸手要钱啦!”话音落下,坊里的妇女们都跟着笑起来,眉眼间满是靠手艺挣钱的底气。

谁能想到,半年前,这些姐妹中还有不少人连钩针都没碰过,更别提“家门口创收”的念头。转机始于2025年3月——原州区妇联送来的“特殊课堂”,让村委会挤满了期待的身影:汉族媳妇、回族大姐坐在一起,眼神里藏着对“既能顾家又能挣钱”的渴望。“咱们不只是围着灶台转的婆娘,手里的活儿也能变成‘钱袋子’!”老师的话,像春雨般落在女人们心里,悄悄扎下了希望的根。


培训结束后,30多名妇女选择留下来。作为黄沟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妇联主席,汉族媳妇胡小凤主动扛起“带头人”的担子。她深知,姐妹们的难处不止是缺手艺:不少人不识字,看不懂钩织图解;有人没信心,练坏几团毛线就想放弃。于是,白天她跟着老师钻研制法,笔记写满整整两本;晚上对着手机镜头,用“系活扣”“别偏针”的接地气讲解,配上慢动作演示,把教程发到微信群里,让大家随时能学。

回族妇女海玉梅起初学得磕磕绊绊,急得抹眼泪:“娃要交学费,老人要吃药,想挣钱却连毛线都不听使唤。”胡小凤听说后,拎着毛线就往她家跑,手把手教针法、改细节。当海玉梅捧着第一单成品时,眼泪笑着落了下来。如今每月能挣一千多元的她,逢人就夸:“没小凤的帮衬,我哪能有这份底气!”

为了让姐妹们安心干活,胡小凤常自掏腰包“贴补”:有人缺毛线,她先垫钱采购;有人等着工资交电费,她就拿自家的钱提前结账。“姐妹们信我,我不能让她们寒心。”朴素的话里,满是责任。

图片

手工坊名气渐大,场地小、设备缺的问题却成了“拦路虎”。关键时刻,原州区妇联黄丽萍主席伸出援手,协调闽宁资金与“双培双带”资金注入:新货架、宽工作台搬进了新工坊,原材料采购有了稳定保障,姐妹们再也不用把毛线堆在家里,孩子一闹就乱了套。“现在干活有专门的桌子,光线也好,订单都排到下个月了!”妇女们说这话时,自豪藏都藏不住。

手工坊的红火,还离不开驻村第一书记宋建宏的助力。他看村里一组“雨天走河道、汛期无路行”,多次协调修起碎石路;又争取人社部门“订单式”培训,让50名脱贫劳动力学电工、家政技能,顺利找到工作。

同心绘就创业蓝图

如今的织锦手工坊,早已是各族姐妹的“共富之家”:汉族妇女帮回族姐妹钩织复杂花纹,回族姐妹给汉族姐妹分享育儿经验,毛线针穿梭间,民族情谊也愈发浓厚。“不管汉族还是回族,都是一家人,手拉手一起干,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胡小凤常把这话挂在嘴边。

夕阳西下,手工坊的灯渐渐亮起,姐妹们你一言我一语念叨着心愿:“给娃买新书包”“给婆婆买棉袄”“给自己买条新裙子”。胡小凤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心里暖暖的——这一根根毛线、一双双巧手,织出的不只是精美的挂件,更是各族姐妹的幸福梦、共富梦。

“我还是想让更多的农村宝妈、带孙子的留守妇女加入进来,既能顾家又能挣钱,腰杆挺起来,家庭地位提上去。”胡小凤说,她盼着在区妇联和乡党委的支持下,把手工坊办得更大,让这根针与线编织的共富路,带着更多姐妹走向更明亮的未来,也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每个人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