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的孩子能成才?
专制型家教之惑:
严加管教为什么养出一个刺儿头?
我们现在和儿子说的话还没有跟陌生人说的多,有朋友说这是因为我太强势,什么都要说了算。
还有一次更让人气愤。那是他上初中一年级,一天吃晚饭,我突然发现他出声怪怪的,说话不张嘴,好像故意在躲藏什么,我猛地冲过去扒开他的嘴——天呐,这孩子舌头上套了个铁环!那天我真是气得暴跳如雷狠狠地揍他,逼着他第二天不许上学,必须把舌环取下。
现在他上高中了,凡事我行我素,从不跟我们商量,好像我们不是他的衣食父母,在他看来,我们不是为他好是要整他修理他,所以整天躲着我们。
洪晓梅(公司职员)
温馨分享
做朋友式父母
文/于恩
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我儿子去年上初中时曾为理发的事纠结,因为他留长发,班主任劝他剪短并以校规“威胁”他:不理发就别上学。儿子回来跟我说,老师不讲理,谁怕谁呀!我问他:“你为一个发型放弃上学你觉得值不值?”他说:“妈,你也看到了,整个暑假我研究了多少种发型,还跑过好几家理发店,好不容易找到了我的定位,好不容易把它养成这样,我怎么能放弃?!”接下来他真的不去上学,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他坐不住了,说妈我不甘心呀!我说你那么聪明,凡事不能顶着来,总有办法解决。
那天下班,他兴冲冲把我按在电脑前:“妈,你看我找到办法了,用假发!”上学时戴上,这样就不用剪短了。我说支持,我负责采买,当晚就跟他到商店买了一顶假发。没想到戴了两天儿子投降了,说假发戴着感觉不对。我说儿子我特理解你,谁不爱美呀,可说实话假发戴着不好看。咱又不能破坏校规,你怎么办?儿子说:“立此存照呗,寒假东山再起!”我偷偷乐了。儿子对发型的确有特别的敏感和爱好,我说你干脆用这心思指导我的发型,后来我俩真的经常切磋发型。
每个孩子都希望与父母沟通和交流,但不平等的沟通交流,孩子必然会抵制;错误的沟通交流方式,孩子必然会逆反。事实证明,有效的高品质的沟通一定是建立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的平等交流。
我有一个大学女同学,孩子上初中后,她想方设法让孩子当干部。偏偏她儿子的性格与她几乎正好相反,是一个安静、内秀、不善于也不喜欢管别人的孩子,喜欢默默地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班主任也跟她说每个孩子的天赋和特性都不一样,最好不要勉强孩子。可我这个同学死活不听,非要孩子当。结果,孩子当了一个月的班干部,坚决给老师提出来不干了。
她知道后,在家里对孩子大发雷霆,骂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将来不会有大出息”。孩子感觉妈妈不理解他,心里非常委屈,却又无处发泄,有什么事更不愿意跟她讲了,说和她“志不同,道不合”。加上又进入青春期,逆反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现在他们之间几乎已经没有交流,放学回家闷头吃饭,就把门关上。
其实,我这位同学的问题,就在于她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孩子虽然小,但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尊心,做父母的决不能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摆家长威风,对孩子以管教者的身份出现,而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身份,这是获得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
奉献型家教之惑:
一切为了孩子难道错了吗?
离婚那年,儿子才4岁,正上幼儿园。因为太想跟他爸彻底划清界线,我提出来一分钱抚养费不要,但条件是也不许探望儿子。那时我三千多元工资,作为单身妈妈,孩子是我全部希望,我太想给他创造好的经济条件了,一咬牙辞职自己干。那几年我过的什么日子啊,每天睡两三个小时,吃上顿没下顿,没办法照顾他,只好送全托幼儿园。孩子上小学时把父母接过来,父母宠着他,我也觉得离婚亏欠孩子,只要是孩子的需求,我拼了命也要为他做。
他说要电脑,第二天我就给他买了一台高配置的笔记本。他说同学都用苹果第几代手机了,我说咱也换。他上初中后,我的经济上也小有积蓄,想人家的孩子能出国留学,我必须从现在开始为他攒钱,所以,我省吃俭用从不给自己花钱。理发、化妆品我都用最低档的,衣服从地摊上淘,但他身上却武装了不少名牌。但就这样却经常招来他的不满,说某某同学假期上国外游了一大圈,你就知道逼我上补习班……那天,我身体不好,没去上班,到晚饭时我说胃不舒服,咱俩凑合吃碗面条吧,他竟然说,我上学累了一天,你就一碗清汤面打发我?行,你自己吃吧,我没胃口。说着人家头也不回就出门了。我的心冷到了冰点,不明白他怎么变得这么冷血。
张洁(餐饮店经理)
温馨分享
用责任感把孩子托举起来
文/赵春艳
很多时候,大人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虽然不说,但已经记在了心里,都会在孩子心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儿子在三岁多的一天,当我把剥好了皮的葡萄放在小碗里递给他时,他竟然一本正经地以我惯用的语气说了一句:“嗯,真是一个好妈妈!”孩子的表扬让我感到非常意外和惊喜。
还有一次,大概是他三岁的时候,他爸爸生病,到了该吃药的时间,他抢着跑到客厅拿药和水杯,还煞有介事地学着大人的样子轻轻喝一口,试试水的温度。而这些举动,恰恰是头一天我刚刚做过的。
对孩子感恩和承担意识的培养,我的秘诀就是 “示弱”,总是让孩子感觉到被人需要,被人依赖,然后再对他的行为大加赞赏和鼓励,让孩子能充分感受到担当之后的成就感。我的体会是:做母亲的,一定要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示弱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托举。
儿子八岁那年的暑假,带他去青岛旅游,我故意对他说,你已经越来越大了,快成个小男子汉了,妈妈最近身体不好,老爱头晕,需要你的帮助和照顾了。他立刻拿起我的大帆布挎包,挎在肩膀上。看着那大包在他小小的肩膀上都快拖到地上了,小脸儿因为使劲而涨得通红,尽管我也很心疼,几次想一把拿过来,都忍着没动。
而每当任务完成,我都会大加赞赏:“哎呀,家里有你这么个能干的男子汉,以后妈妈可不用担心没人照顾了!”儿子听了总是特别得意,特别有成就感。
儿子对电脑知识特别感兴趣,他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正在读研究生。在电脑上做图表我常向他请教,无论是刚睡一会儿的深夜,还是早上还在熟睡,只要在他耳边说一句“妈妈需要你的帮助”,他都会一边说“妈妈别着急,我来”,一边一骨碌爬起来冲向电脑。
为此,我在论文最后一页的“致谢”部分中,在一大堆常规的“感谢”之后特意写到:“最后要特别感谢我十一岁的儿子,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中帮助我解决了很多电脑知识方面的问题,尤其难得的是他总是以此为乐。”
当我特意把这一页给他看的时候,他有些不好意思,同时也表现出那种有能力帮助妈妈的兴奋和自豪感。我知道,这是我作为妈妈对他的帮助最好的感谢和鼓励方式,事实上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的责任感。
在我儿子的成长过程中,因为我们对儿子的想法总是认真倾听和对待,无论看似多么天真、幼稚或是多么不现实,也从不嘲笑或打击他,所以儿子有什么话都愿意和我们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一张床上畅聊至深夜,天文地理、社会时政,我们把这种“卧谈”当成一个非常愉快和令人期待的时刻,这也成为我了解他成长过程中思想动态、及时引导鼓励他的最好方式。我感觉,这样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对儿子的健康成长,应该说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焦虑型家教之惑:
不惜血本为什么却栽培不出成功孩子?
我和爱人是新北京人,在这样一个城市站下脚跟不容易。当你的房子比不过人家,车子、日子比不过人家的时候,自然就会想到孩子。好在我们的儿子很聪明,从幼儿园起就样样拔尖。有他以后,我们的日子过得像打了鸡血似的,觉得人生有翻盘的机会了,真是不遗余力地培养他。其中着力培养的是钢琴和画画。钢琴是最费钱的,心里暗暗想能让他学琴才是我们给他最好的培养。学画画,是因为我想将来如果他学习不够好,走美术艺考生这条路不是也多个机会嘛。
从他开始学艺术后,我的工作基本就是混了,因为他每天都有课,都需要我陪。三岁开始画画,四岁半开始学琴,钢琴一节课200元,画画一节课150元,对于我们真是很难承受,但我们坚持了。因为学琴,我甚至动手打过他,而且越打越狠,但他却越来越木,连钢琴老师都说他太小了,而且好像对钢琴也没什么兴趣,要不放放再说。可我坚信陪他熬过初级阶段,就能送他入艺术的殿堂。
我相信教育是投资,我付出金钱和时间的投资一定不会没有回报,他长大后一定不会重复我们平凡的人生。
欣蓉(公司财务)
温馨分享
艺术偏爱祥和之家
文/毕然
儿童绘本作家毕然,让孩子学艺术要先给他一个美好的家
我自己画画,但从未想过要把孩子培养成画家。只是觉得画画将手脑高度地结合起来,锻炼了手指肌肉,促进大脑发育,色彩又是一把开启情商的钥匙,可以培养孩子丰富细腻的感情,所以也鼓励儿子画着玩。儿子虎儿的画越来越好,别人称赞,我也始终当涂鸦看。
在孩子的生活环境里,家长要力所能及地营造一个书香世界,这是良好教育的开端。我家里到处都是书,书架上,桌子上,枕头边;到处都是画,墙上挂的、画架上未画完的,绷好的画布,卷起的画轴。从小在虎儿的眼睛里,就是妈妈看书、写字、画画的身影。这一方面是我家天然的景象,一方面也是我刻意为之。
狄德罗说:父母的责任就是应该为孩子把世界创造成一个美好的家园。一个来自祥和友好的家庭环境的孩子,势必也会待人和气、有礼貌、心地善良。艺术之花也会在这样的家庭默默开放。如果家庭是焦虑不安,充满功利的,那么你想在这样的环境里收获一个心性纯真的小艺术家,真是绝无可能。
我身边很多人当了父母之后,突然间开始重视“艺术”。将来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点艺术,技多不压身嘛!别看孩子现在哭着闹着不愿意学琴,真要是不投这个资,将来说不定要怪我……
于是,多少大人带着孩子风雨无阻地穿梭在各个兴趣班、艺术学校,学琴、学画、学舞、学唱歌。许多家长口口声声说让孩子学习就是训练他的美感,陶冶他的情操,其实不懂儿童艺术教育的特点,往往强调孩子技巧的掌握,喜见孩子技法上的进步。一些施教者也总是满足技法上的传授,不善于情感的启发,结果几年学下来,孩子学到了一些艺术技能,拿到了几级证书,却不会感受艺术的美,想象力和创造力反而下降了。
能不能成为艺术家,能不能作为艺考生更容易考上大学,我觉得都不是让孩子学艺术的目的,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研习艺术,展开新的视野和认识世界的通道,体验不学艺术的人永远无法体会的美妙境地。
回顾我自己的成长,钟爱艺术似乎被一种不可知的内力推动着,这是一股深隐在体内的暗流,好似一道深藏的矿脉。我相信很多孩子的内在都有这样的宝藏,但怎么发现,怎么开采,都是父母的职责。如果一心想在镍矿里淘金子,或者即便是金矿,但过度开采,造成本身的生态破坏,山体坍塌,也是白白浪费了宝藏。最要避免的,是用成年人固有的感受方式,来取代孩子新鲜自由的天性,缺乏乐观的性格和平庸无志的人多半是童年时被折断了想象的翅膀。
我们孩子长大后的社会,一定和今天不同,我们用符合当下的心态给孩子设计的未来不一定符合那时的发展,不如抛却心里的功利和急切,用平静的心态和祥和的家庭氛围给孩子和艺术一个可能的机会。
怎样的家教最有利于孩子成长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著作主要有:《习惯决定孩子命运》、《与孩子一起成长》、《父教力度决定孩子高度》等。
做虎妈还是羊妈?做狼爸还是鹰爸?什么样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面对市场上五花八门的所谓成功案例,究竟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模式最有利于孩子成长?我们来问问教育专家孙云晓。
《中国妇女》:您这么多年研究青少年教育问题,在与青少年以及他们的父母接触过程中,发现普遍反映出的家庭教育问题是什么?
孙云晓:现在普遍的问题是,父母们一方面认识到像过去那样放任和溺爱孩子是不对的,这样的父母特别后悔,觉得自己失败了,羡慕专制型家庭;另一方面,父母们又认识到刻板的严格管教也行不通,有些专制型家庭出来的孩子也出了问题,比较典型的就是药家鑫。今天的中国父母,发现他们熟悉的两种教育方式原来都是有问题的,但新的更好更科学的教育方式是什么样?所以,你看每当一个新的教育个案出来,他们都有兴趣研究一下,你看市面上的家庭教育图书,很容易畅销。
《中国妇女》 :近几年,像虎妈、鹰爸、狼爸这样的个案,都引起很多家长的兴趣和模仿。现在的70后、80后父母大多受过很好的教育,为什么在家庭教育中很多人却焦虑不自信?
孙云晓:这里面的根子,就是中国父母望子成龙、出人头地的心理,这是非常普遍的价值观。中国人说“养不教,父之过”,孩子能不能成才,父母的责任非常重大。而你也知道,中国目前衡量一个孩子成才的标准,首先就是能不能进名校。
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成才率最高,专制型家庭的孩子成才率第二,剩下的就是放纵型家庭。为什么虎妈的子女学习成绩好,进名校比较顺利?因为父母严格管理,比美国大多数相对而言比较放任自流的家庭,效果显然要更胜一筹。但从长远来看,肯定不如民主型家庭。问题是,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专制型的父母使劲抓一抓,孩子学习成绩一学期可能就提高不少,但民主型的教育不是这样,这就需要父母对自己、对孩子有强大的信心。所以很多家长觉得那种境界我达不到,太虚无缥缈了,太不保险了,相比之下,专制型的父母更容易模仿,更有现实的诱惑力,这就是虎妈能有一大批拥护者的心理背景。
《中国妇女》:现在不少年轻父母认识到民主对孩子的重要性,也很注重和孩子做朋友,但这是否又可能出现另一个极端,给了孩子过多的自由,使孩子不懂规矩?
孙云晓:民主家庭的孩子成才率最高。但是,民主在今天是容易被误解的,比如,民主就意味着无限的自由,自由就意味着对孩子充分的满足等等,而这些都是对孩子的误导,把自由变成了脱缰的野马。实际上,儿童教育特别需要规则和习惯的培养,特别需要父母敢于对孩子说“不”,因为只有把民主与规则,自由与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孩子才能获得健康的发展,才能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这也更加证明自由与自制相平衡的教育模式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中国妇女》:您说过一个家庭的核心关系应该是夫妻关系,而不是让位于亲子关系,现实中我们接触过很多母亲,确实是把孩子放在了第一位,结果婚姻出现问题,母子关系也陷入困境,您怎么看?
孙云晓:我常说:“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这个关系不仅仅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其中也包含夫妻之间的关系。根据《美国社会学评论》发表的一项研究,夫妻间如果关系紧张经常争吵,则会影响孩子阅读、理解、计算等各方面能力要比同龄人差,而且更易出现焦虑、自卑、压力大等心理问题。
曾有个孩子写信给我,强烈希望父母离婚。原来,孩子的妈妈嫌他爸窝囊,从他记事起父母就在争吵。有一天,孩子姥姥过生日,因爸爸订的餐厅不合妈妈心意,妈妈就当着所有客人的面对爸爸破口大骂,说爸爸是废物,还说要不是看在孩子的份上早离婚了。而爸爸居然当众给妈跪下,边道歉边打自己耳光。这个场景让孩子刻骨铭心,每想起来就痛苦不堪。这个妈妈虽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孩子,其实对孩子伤害最大,她不仅当面摧毁了一个父亲在孩子心中的高大形象,而且将维持婚姻的理由归结到孩子身上,这给孩子心理雪上加霜。孩子不仅推翻了一个男性角色参照的榜样,而且还会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自卑、胆怯、自责等负面情绪从此长期伴随他,甚至影响到他将来结婚生子。
孩子从父亲身上认识到什么是男人、丈夫、父亲,从母亲身上认识到什么是女人、妻子、母亲,从父母身上认识到爱情、夫妻、婚姻。夫妻关系好,就给家庭提供了很大的正能量,整个家庭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才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如果把孩子放在中心位置,夫妻彼此忽视,那就是把关系颠倒了。没有好的家庭,何来好的家庭教育?
相关新闻

黄晓薇:营造欢乐祥和平安过大年的浓厚氛围

黄晓薇以视频方式出席香港妇女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

全国妇联为外国驻华女外交官和港澳台妇女举办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专题宣介会 黄晓薇作宣讲

沈跃跃出席“保障儿童享有健康环境的权利”国际论坛并发言

黄晓薇: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