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种家风叫“母亲制造”

要闻 2015-05-08 18:18:00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王晓艳 柳亚敏 苏容 王婕 左手

母亲不仅是家族生命的延续者,也是家风的创造者和家庭美德的传播者。这个母亲节,让我们来一起来细数“家珍”, 分享母亲给我们留下的 “传家宝”。

这些“传家宝”不是金银细软,珠宝玉器,而是母亲的学识风范、精神信仰、处世风格、善良品质、生活艺术。我们继承并丰富着这些非物质财富,影响我们的后代,成为家庭生生不息的精神脉络。

妈妈给家刻上了幸福的“音符”

口述/茅为蕙   采写/耳尔

当我三岁半第一次坐到钢琴旁边开始训练的时候,我不知道钢琴可以那么地枯燥无味,又可以那么地让人着迷。我耳濡目染了妈妈坐在钢琴旁,很投入地弹奏着好听的曲子,当时的我很好奇,觉得钢琴这个大玩具真好玩,一动,就会发出好听的声音。我期待有一天自己也可以像妈妈那样坐在那里弹琴。

妈妈的职业是一名钢琴教师,这是她的事业,也是她的爱好,最好的东西她觉得一定要传给自己的女儿,所以,妈妈从来就没问过我想不想弹钢琴,而是什么时候开始弹的问题。

后来才知道,练钢琴原来是一件多么枯燥的事情,即使有妈妈在旁边耐心地指导和热情地吹捧,但我也和其他小孩子一样,很多时候是含着眼泪在练习。这个时候妈妈就会告诉我,因为钢琴,她感受到了不同的人生,音乐不仅会让一个人气质高雅,还会让一个人内心纯净。我似懂非懂,但我没有放弃,因为我知道妈妈能给我的,一定是最好的。

7岁的时候,我出演了电影《巴山夜雨》,并获得最佳女配角奖。我从一名普通的小孩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虽然在剧组的时候,我还会拿着妈妈用纸板做的键盘在练指法,但妈妈依然很担心我因为电影获得的荣誉而放弃钢琴。是啊,谁不会那么想呢?演电影又好玩,还能满足一个小姑娘的虚荣心,但是钢琴有什么好呢?除了枯燥的训练是可以看见的,妈妈说的那些好处我一点也没看到。

当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那一刻,我知道了传承的力量有多大!当时我万分地感谢妈妈,因为只有在那个时候,我才体会到我是多么地爱钢琴,为了钢琴,我宁愿放弃做一名演员。

如果说,三岁半是妈妈把音乐之绳放在了我的手中,那14岁之后,就是妈妈牵引着我,朝着远方一直慢慢但坚定地走。妈妈把音乐这根绳子完全交给了我,由我接替妈妈,开始了下一个征程。

现在,我把手里的音乐之绳交给很多热爱音乐的小孩。几年前,我的工作重心从美国转移到了中国,我希望可以通过我,让更多的妈妈把“钢琴”的美好带给家庭和孩子。让更多的孩子可以在艺术熏陶中快乐成长并拥有一种可以传承的美妙气质和品位。

因为音乐,妈妈认识了作为音乐家的爸爸,因为钢琴,我认识了我的丈夫。当我和丈夫的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你难以想象,这个家族多么热爱音乐。老一辈都白发苍苍,但每个人都会一门乐器。晚饭后的时光,大家聚在一起,拉二胡的拉二胡,弹吉他的弹吉他,还有架子鼓,小提琴大提琴,一家临时组建了一个乐队,开起了音乐会。在这样的氛围里,我在丈夫的家人中是那么如鱼得水,就像我们是三十多年的家人一样融洽!

现在我知道了,这是音乐的力量,这是钢琴的力量,这是妈妈刻在我血液里的记号。音乐给了我丰富的生活和幸福的家庭。

妈妈“传家宝”

因为对音乐的热爱,我的家风拥有了与众不同的一种气质,那就是学会欣赏,保持内心宁静。在当今浮躁的社会,这种气质让我们一家人在任何诱惑面前都能保持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与笃定,音乐成为妈妈刻在家族里的美好符号。

 

我家三代“大”女人

口述/王阿妹  采写/本刊记者 王晓艳

翻看母亲的回忆录,我才知道她和爸爸的青年时代是那般风华。

母亲抗战时入党,父亲是红军时期参加的革命,徐特立给他们做的主婚人。这些是多么傲人的过往,但妈妈对我们讲的只是当年一些趣事,从不摆什么风光。

我的青少年时代赶上父母下放,自己下乡。在“广阔天地”近十年,我从十岁多到二十岁,我们一家人可以说受尽苦难,但妈妈给我的印象就是服从组织分配,换了个地方工作而已,从没有一句抱怨。即便是最难的时候,她和父亲两地分开轮流带我,我们母女俩每天在东北简陋的房子里霜眉冰鼻地醒来,她也会安顿好我,平静地去上工。

曾经我以为,那段日子给我的就是苦,只有苦。虽然我们后来搭上了回城的车,补上了大学的课,但回头看看,我们那一代人有什么优势呢?如果不是妈妈平静地把吃苦变成了生活的惯常,不抱怨不颓废,把所吃的苦变成营养,我后面哪有为自己开辟一片天地的能力。

即便后来回城,爸爸重新担任领导工作,我也从没有在任何方面体会到自己是所谓的干部子女。裤子上烫两条裤缝,妈妈也会说:“你把心思都用在这上面了,还怎么干工作!”这些教育在现在看来有些可笑,但母亲那一代人就是这么要求自己的。她和父亲的晚年,听不得贪污腐化事件,每每闻之,恨得要拍沙发起来。

这样一针一线不贪,一衣一饭不奢的母亲留给我的传家宝却很“大”,她教我要做个“大”女人。遇事不要抱怨,要多担当,我有时在工作上受了委屈回家跟她叨叨,她总是说:“你觉得自己吃亏了吗?你从这里得到的经验比吃的亏大!”

妈妈并没有因为自己吃了足够多的苦,就该要命运多倍的偿还。工作时,两次调级她都主动让给了比自己级别低的同志,她和父亲直到去世都住在远不够级别的水泥地面的小房子里,写字台、柜子、床都是组织上配备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旧家具。我们有时想不通,劝她去找组织调换一个更大的房子,或者我们出钱装修一下,她都会拒绝。

父亲病重期间,住在走廊改的病房里。我去了气得哭,抱怨为什么不安排干部病房。母亲平静地说组织上已经尽力安排了,总不能把别的病人挤出来,我们住进去。

这样的妻子,这样的母亲,这样的家风怎么能不影响出更加廉洁的爸爸,抚养出对生活从没有非分之想的儿女。如果说哥哥继承了父亲的文气,成为一名作家,我则是传承了妈妈隐忍、吃苦的品格。

父亲逝世的二十年,妈妈镇定地照顾子女,学习绘画。她最爱梅花傲骨寒霜,画的梅花作品至今还悬挂在毛主席纪念堂。看到外孙女童年时左右开弓画一幅面对面的小鸡,她发现这孩子有点画画的灵气,建议我让她去学画。妈妈觉得我小时候因为时局所限没有学一技之长难免遗憾,所以格外重视外孙女的培养,只要看到有用的画画资料,都会剪贴在旧杂志上跟外孙女分享,一老一小在画画上并驾齐驱,是我家的“老”“小”画家。而我和先生在家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女儿学画的十几年是我事业努力登顶的阶段,最没时间的我却压榨自己的时间和先生携手陪伴女儿从一个懵懂画童成长为一个艺术女生。

女儿从小学画很苦,后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考上中央美院附中,很多同学都是小天才或者艺术家的后代,女儿感觉自己天分不够,压力很大。有时哭着给我打电话:我真的学不下去了!很多人劝我,何必呢,就这么个独生女儿,长得漂亮,家境又好,干吗逼她这么紧,学得这么苦,随便上个大学,怎么着也能有个不错的前途吧。

但如果说我小时候的苦是时代造成的,不得不吃苦,女儿这代,好像可以不吃苦了,但我得到了吃苦的甜头,所以愿意制造条件让她吃吃苦。

当她苦尽甘来,以学业专业兼优的成绩考入百里挑一的北京服装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时,她说:“妈妈,我为画画流下的泪都是值得的。”

妈妈给我建立的“大”是信念,不管是在怎样的人生境遇下,始终要相信,不抱怨,不放弃,我给女儿建立的“大”是能力。妈妈对我的要求,我对女儿的要求,都不是所谓的成功。我从母亲那儿学到的是,你身边的一切都可能随着命运的颠簸而失去,只有骨子里的意志和自己的学识技能,让你成为不依附别人的独立的人。

妈妈的一生当得起党性纯洁这四个字,不管经历了怎样的考验,都对自己的信仰不曾质疑。当我被全国妇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时,淡泊名利的母亲对我获得这个荣誉却最为看重,觉得我继承了她的信仰。这种纯洁的、执着的坚持,让今天的有些人看起来不能理解,甚至会评价为傻。其实,我在朋友眼中也“傻乎乎”的,女儿也被同学亲昵地说傻,但是大家都愿意和我们相处,因为不功利,不算计,是大气的女人。这“大”字从妈妈辈起,已经成了我们的家风。

妈妈“传家宝”

母亲提供着一个家的物质温暖和精神图腾,不管在怎样的困境下,妈妈不倒,家就不倒。我的母亲让这个家不仅渡过灾难,还让我们的家成为一片精神净土,影响出廉洁的父亲和对生活没有非分之想的儿女。不管社会风气如何,这样的母亲让家拥有了纯净之风。

 

 专致于心爱的事情

文/杜蕾

我的妈妈是名军人,一直做对苏情报工作。她业务上的事我了解并不多,只记得小的时候,她工作很辛苦,经常加班。即使在家里也不闲着,对着一个剪贴簿剪剪弄弄。那个东西设计很合理,每隔一页有一个小纸舌头,空白的时候书脊比内页厚很多,但每页都贴上东西后,就成了一个平平的簿子,很好用。这样的簿子我家有不少,分门别类,厚厚几摞。

我刚一学会看书和写字,妈妈就教我养成做摘抄的习惯。她给我准备了个硬皮本,用小小的红签在页头做分类,分别写着“心理活动描写”、“人生格言警句”、“好的形容词”等等。小红签把一个本子分成好几段,从左到右顺次从本子上沿支出来,像一排小旗子,顺着一翻就到了相应的部分。她说看书要专心,不得三心二意,注意那些有文采的句子和重点表达作者意图的句子,抄录下来,时不时再多翻看。每次考试前我的笔记本总不在自己手里,同学们觉得我的笔记清晰有条理,把课本的要点都精炼出来,比背课本有效率。这和妈妈对我的摘抄训练绝对分不开。

我大学还没毕业,妈妈就早早主动退休,说是从此要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是说她不喜欢工作,她是单位的骨干,雷厉风行,经常获得嘉奖,只是这件事她已专心做了三十年,是时候探索其他的趣味。她报名老年大学,开始学习绘画,练起画来却也像对待工作一样,一丝不苟,甚至废寝忘食。有次我请她帮忙办个事情,她很认真地说,不可以,我作业还没做好呢。学画牡丹时,我送给她一台数码相机,从此她就带着相机,在爸爸的陪伴下,逛遍北京各大公园,哪里的花处在什么花期,什么地方的牡丹是单瓣的,什么地方的又是多层的,她门儿清。没过多久,她递给我厚厚几本相册,展示工作成果:“这本是花苞,分单头的和多头的;这本是半开的;这本是盛开的,你看单层有单层的美,复瓣有复瓣的妙。”从拍照,回来导入电脑,建立文件夹,把照片归档,再出去打印装订,妈妈一气呵成,我们由衷赞她是位与时俱进的数码老太太。接着她和爸爸又专程去了洛阳看花,资料库继续充实,她笔下的牡丹也愈发千娇万态,国色天香。

“一事精致,便可动人,亦其专心致志而然。”妈妈身教言传,让我知道专心的人多么有魅力。而这专心的背后,是兴致。对生活永远保持盎然的兴致,在我看来,是妈妈最伟大的地方,比专心更了不起。正是这种兴致,驱使她探索,助她用功,乐此不疲。退休的二十年间,她写字练画,学拳舞剑,样样得心应手,事事精致动人,享受着多姿多彩的晚年。

但这一切戛然而止。去年年初妈妈去世了。我辞去工作,放纵自己,除了必须做的事,其他一概回避。我无法接受,不能再看到专心致志的妈妈,兴致盎然的妈妈,生机勃勃的妈妈。当无力把自己拔出来时,索性就沉进一些博大善纳的东西里,其中一样是喝茶。躲进喝茶里,本是为了讨清净,倒发现我继承了妈妈凡事探个究竟的习惯。比如喝进去的是什么茶,明前和明后的差别,台地和古树的不同;用器哪个让水更滑,哪个更留茶香;如何存茶,锡罐保鲜,紫砂利于陈化;什么壶型适合沏泡什么类的茶,泥料以及胎壁薄厚对出茶汤的影响……我留意相关书籍和公号,和卖茶人聊天做朋友,去茶叶博物馆长知识。科技发达了不再用剪贴簿,微信收藏夹就是我的剪贴簿。原来我确实是个情报官的女儿。

我知道,妈妈是永远不会对生活失去兴致的。每每想到她用心练画,专心拍照,给我看她做的相册的样子,我就感到一股默默的力量。不管我做什么事情,我会专心做下去,兴致使然,便可动人。

妈妈“传家宝”

兴致盎然地生活,专注地把每一爱好做到极致,妈妈的这种品质熏染了我,影响了全家人,成为我们家的精神力量、传承的家风。不管遇到何种挫折、不管世事如何浮躁,永远对生活充满热情、专心地做好每一件事,是我家的幸福秘籍。

 

母亲的“家节”情怀

文/晓花

记忆里,母亲日常生活简单随意,过节却极其认真。她突然而来的一些动作,都是有说法的。比如菜篮里多了几把苇叶或一束艾草,那是端午节临近了,快要闻到潮湿温润的粽子香了;饭桌上扔着一袋麻糖,那一定是腊月二十三用来糊灶王爷的嘴的,当然最后糊住的是我们姐妹的嘴。这些讲究让生活变得有趣,母亲说,她的母亲当年就是这样过生活的。

小时候,物质再匮乏,临近八月十五总有好吃的。除了瓜果飘香,母亲还要做月饼,核桃、花生、瓜子被剥出果仁,炒香擀碎,五仁的浓香氤氲满屋,让我们忍不住直咽口水。母亲将红糖、饼干屑和五仁做成馅,包进小米面和白面和成的面皮里,再放进自制的月饼模子里压实。月饼模子是木制的,已经乌黑发亮,花纹却并不模糊。母亲说,那是好木头,姥姥用过的。

虽然烘烤之后,熟月饼膨胀,以致花纹依稀,远不如之前漂亮,但焦香滚烫的美味早弥补了这一缺憾。自家打的月饼是费过功夫的,细细嚼,一股绵香自口中散开,幸福感油然而生。

中秋夜,明月升起,一家人赏月至夜深,母亲会专门端出几盘摞叠得整齐漂亮的月饼和各样水果,摆在院中的小桌上,名为“喂月”,其实是“祭月”的意思。母亲会催促我们去睡觉,否则“月婆婆不敢过来”。

夜半,脉脉清辉中,只有承载着重要使命的小桌还静静地待在院中间。万籁俱寂,又似乎要马上发生什么。躲藏在窗帘后的我们不敢出声,困得眼睛酸涩也不敢眨眼,生怕错过那神奇的一瞬,小小的我们内心升腾起一种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情。最后照例是禁不住浓浓睡意各自睡去。第二天早晨还在被窝就开始询问母亲:“月婆婆来过了吗?”得到肯定答复后立刻翻身而起出去查看,盘中大红苹果上的牙印和缺角的月饼赫然在目,于是连连懊悔昨晚要是多坚持一会儿就好了。

时隔数年,我为我的孩子做同样的事情,当看到孩子举着被“月婆婆吃过的月饼”惊喜地瞪大双眼时,我突然理解了母亲当年的爱意与快乐。

母亲年年坚持的简单而虔诚的“喂月”,也让我对月亮生出一种别样的感情,会感悟到宇宙幽渺人生澄明,无法言说的感动和月亮一起升起。“万影皆因月,千生各为秋”,只有每天的日子圆满了,人生的中秋才会花好月圆。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我家年年上演的传统节目是,在大年初一的饺子里包一枚用碱水洗净的硬币,谁要吃到了,意味着这一年都会大吉大利。开饭前,父亲先下楼放一挂鞭炮,急雨般的爆竹声响过之后,一声“开饭啦”,全家人围着香气四溢的饭菜,等热腾腾的水饺上桌。为了吃到硬币,我们争着抢着吃饺子。这个时候,父母总是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几乎不动筷子,突然有人惊叫,旁人一呆,羡慕地看过去,对方大笑,原是虚晃一枪!赶紧继续埋头抢吃,直到有人齿缝里银光一闪……吃到的喜,没吃到的也喜,在祝福声中,掀起团圆饭的高潮。

长大了,我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回家过年,才知道,“幸运水饺”其实是有记号的。母亲会特意把那只神秘的水饺放在离孩子们最近的盘子里,还会随着孩子们的筷子不动声色地调整盘子的方向,就差直接给他们喂到嘴里了。还有的时候,为了哄孙儿们多吃点,又会把包钱的饺子放得远一些,再适时地推近前,有时不惜包两枚甚至三枚硬币。看到小孩子们“中大奖”的狂喜,母亲喜滋滋地向我们解释似的说:“这一年只要小孩子们好,父母就好!”

如今父母已年逾古稀,我们仍延续着母亲的过节习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些从家族深处绵延而来的传说带着长辈深深的爱,带着一家人美好的愿望,从一代传给下一代,护佑孩子们,也丰富着一代又一代孩子的生命体验。

妈妈“传家宝”

妈妈把节日过成一个家庭的历史,过成所有孩子的记忆,过成独特的爱的表达,过成一种深刻的永恒的对家人的祝福。妈妈传家的是爱是文化,她让节日变成每一家庭成员的营养。相信爱,美好、郑重、幸福地生活,是妈妈给我们家养成的家风。

 

 流淌在血脉里爱的传承

文/畅绍丽

每年春天,跟着我们一起生活的母亲一定要回老家去住段日子。回乡的日子,对母亲、老家的亲友甚至是邻居来说都如同节日。一过完年,母亲便会开始选日子,计划着哪天买火车票,哪天动身。不管她什么时候回去,家乡的人们总会说:“今年怎么回来晚了呢?想你咯!”习惯了漂泊的我,虽然常常无法深切体会他们之间的深情,但每次听到这样的话,还是满心羡慕那份温暖。

有一天与母亲通话,她告诉我做了一上午的狗食。妈有一只狗,名叫枣核。可只要母亲一回乡,几乎整条街的狗都会跑到她家来吃饭。她舍得材料,又做得精细,做狗食的工程量每每都很大。记得几年前,第一次发现邻居的狗来家里偷食,我挥起棒子要撵出去,被母亲拦下了。她说枣核有时候也会去左邻右舍家里偷吃。等我们都不在家的时候,枣核也能不愁吃喝,整条街的狗也能来替我们看家。

听了母亲的话,我不以为然,这应该算大智慧还是小聪明?我有点拿不准。直到有一天,我看她煮了一锅大骨头,一块一块分给一大群狗。母亲看着它们,好像在看一群孩子。这一刻,我才意识到,喂别人家的狗,只是她善良无私的天性使然。就像我们小时候,母亲除了照顾我和妹妹、操持家务、下地干活,忙忙碌碌中总会抽出时间去照顾村里独居的恩奶奶。

二十多年前的冬天似乎比现在冷很多。邻居恩奶奶买的是最便宜的煤,炉子坚持不了一夜,火苗不到早晨就灭了。有时候,母亲把我送到学校后,就要赶回家铲一些炭火去帮恩奶奶生炉子;有时候,她怕恩奶奶冻着,就早起先去给她生好炉子,再送我上学。看着母亲每天来来回回地跑,有人开始议论,说母亲一定是为了图点什么,后来家里人也开始反对她。可母亲就像没听到这些闲话似的,往恩奶奶家跑得更勤了。

那时候,我们跟恩奶奶住一条街,我家是“玉皇庙北街6号”,恩奶奶家是“玉皇庙北街3号”。记得门牌刚发下来,恩奶奶来找我们堂兄妹几个帮忙钉门牌。堂哥淘气,故意把门牌给她倒着钉到了门上。不识字的恩奶奶哪能发现啊,我很生气,连忙跑去向大娘(堂哥的妈妈)告状。当时正值农忙,大娘压根儿没把这个当回事。我不甘心,又跑回家把这事告诉了母亲,她仔仔细细问清了来龙去脉,却什么都没说。我仿佛受了很大委屈,觉得堂哥做错了事,理应受罚。

受这件事的影响,直到下午放学我的心情还是很低落。到家一推开门,看到母亲正在和面,堂弟堂妹帮着洗菜,堂哥蹲着烧火。他们亲亲热热地又说又笑,说等做好了柳芽饼子,先给恩奶奶送去。

端着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饼子,我们几个一起跑到了恩奶奶家,回来之前,我们把反着的门牌给钉正了。我一直不知道,这件事,妈妈究竟是用了什么方法来教育堂哥的。不过从那以后,我们堂兄妹几个越来越喜欢到恩奶奶的院子里玩了,摘桃子、捡桑葚、打枣,赶椿小象、养蚕宝宝、捉蝴蝶,也帮着她扫地、擦窗、抬水……在邻居们眼里,我们不再是整天疯跑的“小土匪”了,听话懂事成了对我们最多的评价。

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人,不多说话,不图回报,只知道埋头做事,她凭着一点一滴、一举一动地影响了很多人,也赢得了别人对她的尊重和敬佩。慢慢地,时间长了,大家都理解了母亲的好心,闲话自然就没了,越来越多的人也像母亲那样,常常去照顾、接济恩奶奶。

玉皇庙北街3号,二十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这个门牌号,记得恩奶奶的样子。她给过我们几棵香椿树苗,现在那树已经长得比房子还要高了。春天里,母亲应该又会做香椿芽饼子,又会想念恩奶奶了。

感谢我的母亲,她传给我一颗与生俱来的善良心,又以行动教会我如何用爱去滋养、守护它。善以待人、诚心做事、不求回报……妈妈的品德传给了我,更流淌进我的血脉里,每当我畏人言、怕麻烦、担心无所得时,它都能让我守住初心,做出正确的选择。

妈妈“传家宝”

向善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家风,一种家庭的气场。宽以待人,诚心做事,不以功利之心去对待身边人。妈妈用一颗善良之心滋养着家人,更感化了他人。爱人者,人恒爱之;助人者,人恒助之。妈妈让家人懂得,要用爱与善去感受这个世界,要在浮世中坚守初心。

家风 母亲节 特别策划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