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创刊路 寻访新延安
七十六年前,由中央妇委会创办的《中国妇女》杂志诞生在延安窑洞,成为抗战时期宣传和凝聚妇女的重要舆论阵地。向世人展现了抗战巾帼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成为中国妇女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无私奉献凝结的抗战精神的记录者、见证者和颂扬者,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壮丽史迹。从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到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国妇女》始终站在时代前沿,记录女性足迹,弘扬女性之光,引领女性精神,伴随一代又一代中国妇女砥砺前行。
今天,我们重回延安,踏着前辈硝烟中艰苦创刊的足迹,感受延安精神,感受光荣使命,抚今追昔,继往开来。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本刊采访队踏上了“重走创刊路,寻访新延安”的路程。历史选择了延安,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我们回访历史,发现历史在今天的延续;我们重温延安精神,发现她始终流淌在延安人的血脉中。
陕西省妇联主席井剑萍
《中国妇女》诞生在革命圣地,她的红色DNA代代相传。陕西省妇联主席井剑萍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妇女》创刊于家乡的热土,我们倍感无上光荣,也深深感受着你们一代代的记者编辑,为她付出的心智和心血。你们来延安“重走创刊路”很有意义,相信你们会在今日延安妇女的创业、奋斗和生活中,发现一脉相承的精神蕴藉。”
延安市妇联主席刘晓勤(左三)与本刊“重走创刊路”采访队:副总编辑高博燕(左二)、记者王晓艳(左一)、王婕(右一),一起走访杨家岭
延安精神,《中国妇女》的生命之源
2015年7月28日,本刊采访队抵达延安。三年前,延安至西安北动车开通,将延安至西安的时间缩短至2小时10分钟。迅捷的交通带着更多的游客、资源及机遇来到了延安,也带动革命老区更加快速地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对于出生于和平年代的人来说,延安或许更多的是现代史教科书中反复出现的地名。曾在心里想象过延安的样子,陕北、革命老区、黄土、窑洞……这样的标签被一个个贴上,延安多少显得有点“落后”和“贫困”。
但当我们真正见到她时,这个位于三山鼎峙、二水环绕下的城市,以其现代化的姿态带给外来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林立的高楼与远处山上层层排开的窑洞遥相对望,一头连着传统,一头连着现代,却并不突兀。站在延河边,遥望宝塔山,想象着七十多年前,无数革命先辈曾在这里战斗、生活,新中国的希望从这里点亮,我们内心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延安市妇联主席刘晓勤以老区人特有的挚诚,给我们讲述延安的今昔,讲红色传统的意义,讲今日延安妇女的奋斗和风采……激发起我们想迅速投入采访的热情。于是,刘主席邀请当了36年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的霍静莲,和我们一起奔赴杨家岭——《中国妇女》的创刊地。
杨家岭是中共中央驻地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两公里处,当年这里进行过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有中共中央七大会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会址。在会址后面的山坡上,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当年住的窑洞,他们曾在这里工作、生活,领导着中国革命的胜利进程。
依着土坡向上,我们看到了中央组织部、宣传部、青年工作委员会等的旧址,刘晓勤主席介绍说,陕西省妇联和延安市妇联已经启动了中央妇委会旧址的修复开放工程,并当即与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高延红主任协商,拟将这里的七孔窑洞中的两孔复原邓颖超和蔡畅的旧居,其余五孔恢复中央妇委会办公旧址并举办图片展。刘晓勤说,曾在延安中央妇委会和边区妇联工作过的一些老领导、老同志曾数次来到延安,提议修复中央妇委会和边区妇联旧址,并撰写了大量回忆录。所以她2012年到任妇联后就一直在做修复的申报和设计工作,今天终于有了确切的旧址纪念地,以后再来杨家岭,就可以看到延安时期妇女运动的史迹了,《中国妇女》杂志的史料也有家可归了。
行走间,霍馆长如数家珍地给我们讲述杨家岭当年的布局。沿着“毛主席种过的菜地”往前,在霍馆长的指点下,我们看到半山腰几孔窑洞已经坍塌,但依然清晰可见窑洞口。七十多年前,这里的14孔窑洞是中央妇委会的办公原址,1939年6月1日,中共中央妇委会创办的《中国妇女》杂志就诞生于此。
想到当年在烽火硝烟的艰苦条件下,《中国妇女》从延安发出中国女性抗战的最强音,作为传承者,心中的感慨无法言说。山脚下是妇委会的印刷厂,当时承担着印刷妇女儿童教材和读物的任务,而《中国妇女》则是在十数公里外的清凉山中央印刷厂印刷。望着简陋的窑洞和崎岖山路,杂志社前辈忘我工作,从这里赶夜路把稿样一次次送往清凉山付印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对妇女运动和新闻同行先驱们的敬仰,肃然而生。当年,伴着杨家岭的点点煤油灯光,她们以笔为枪,一边革命一边编刊,会想到这本薄薄的杂志,一代代薪火相传,七十多年后还依然活跃在中国女性的工作、生活中吗?身临其境,伟大的延安精神是那样真实和鲜活,它正是过去、现在、将来,《中国妇女》永远的精神旗帜和传承的底蕴。
从杨家岭归来,我们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29岁的讲解员李元蓉,是西北大学播音主持本科毕业的女孩,刚入馆时,她用整整一个月背下15万字的解说资料,几年来不仅对延安抗战史实了如指掌,自己的精神世界也经历了洗礼。她觉得延安精神并不只是遥远的历史回忆,也活在今天。工作中最让她感动的是常常会有老红军身穿旧军装,胸前挂满奖章来纪念馆。她绕场讲解一次也要四十分钟,但这些老红军们努力从轮椅上起来,坚持自己走,在缓慢中追忆,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是瞻仰历史,对于他们来说是重回青春。
在延安新闻纪念馆,讲解员为我们指点《中国妇女》作为《解放日报》副刊时期的资料
漂亮时尚的李元蓉说,以前觉得陕北的信天游、秧歌土气,自从当了讲解员,她对延安历史和陕北文化有了重新的认识,有了一种身为延安人的自豪。她希望让每个来纪念馆的人,对延安和延安精神有更深的理解。让每个身边的年轻人,爱上红色传统的“时尚”。
我们还特意走访了位于延安清凉山南麓的延安新闻纪念馆。清凉山是当年中共中央发行出版部门、党报委员会以及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中央印刷厂等众多新闻出版单位的所在地。作为全国唯一的新闻事业专题纪念馆,它的外形似依山而建的三层窑洞,色调是西北黄土高原特有的土黄色,与它身后的清凉山浑然一体,体现着党的新闻事业是从延安的窑洞里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题字“深入群众,不尚空谈”,是当年应中央妇委会之邀,为《中国妇女》三八特刊所题
一进门,巨大的石雕上,一支锋利如枪的笔孔武有力,而镌刻的毛泽东题字:“深入群众,不尚空谈”,是当年应中央妇委会之邀,为《中国妇女》三八特刊所题。这是党的新闻事业的精髓,坚持群众办刊的方针,是我们需要牢牢坚守的光荣传统。在这里我们找到了《中国妇女》作为《解放日报》副刊时期的资料,也从讲解员的口中听到了《中国妇女》杂志在清凉山印刷的史实。
在杨家岭、清凉山寻找创刊路的过程,就是我们了解延安革命工作、妇女工作、新闻工作的过程,同时也是重温延安精神的过程。采访中,我们不仅寻到了前辈开创党的妇女运动和新闻事业的耿耿“初心”,更一次次深深地感受到,延安精神没有湮灭在历史的烟云中,而是岁月中代代传承的民族基因。
延安洛杉矶保育院的昨天与今天
儿童保育事业,继承中孕育新希望
延安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生长的土地曾经的光辉过往,如今,他们也把这种荣耀传给了下一代。
当年的《中国妇女》杂志有大量详实丰富的关于保育院等妇女儿童生活方面的报道,当我们听说延安保育院现今还延续在办,即刻赶去采访。
黄墙尖顶、蘑菇凉亭、彩虹色旋转楼梯、宽大的操场……位于延安市东关迎宾大道上,童话城堡一般的延安洛杉矶保育院是这座城市中的一道风景,也是由延安市妇联创办的、当地师资力量最强、教学质量最高的省级示范幼儿园。
延安、洛杉矶、保育院,几个名词叠加起来,很多人有所不解。其实,它的前身是1940年3月在延安创建的“中央托儿所”。抗战时期,宋庆龄为保障儿童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奔走疾呼,在她的努力下,美国洛杉矶的爱国华侨和友好人士为托儿所募捐了大批物资和资金,为此,1942年5月,更名为延安洛杉矶托儿所,以志纪念。1993年恢复重建,并不断扩建,有了今天的崭新形象。
绕过新建的保育院大楼,楼后延伸出去几十米的斑驳长墙上,写满了历史的沧桑。一幅幅泛黄甚至模糊的老照片记录着托儿所当年的丰富生活,孩子们做操做游戏、种牛痘、检查口腔卫生、日光浴、打霸王鞭、表演《兄妹开荒》、用玩具枪练习瞄准打日本鬼子……毛泽东为托儿所题词“好好的保育儿童”,朱德用“耐心的培养小孩子”来鼓励保育人员。现任院长尹延丽介绍说,这些珍贵的图文资料不仅见证着历史,如今,讲延安保育院的故事也是孩子们入园的第一课,更是日常不间断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
虽然当年延安生活条件艰苦,但是托儿所里的孩子们却在保育员的精心照料下,健康快乐地成长着。七十多年过去,当年的保育员大多已故去。为了能通过亲历者来口述真实的历史,我们通过尹院长试图与几位可能健在的保育员取得联系。
李文芳,是当年延安洛杉矶托儿所的一名保育员。翻开老照片,当年的李文芳瘦瘦小小,军装白鞋,一条皮带紧扎在腰间,年轻的脸上稚气未脱,却踏实能干,时任托儿所所长的丑子冈很喜欢她,把她介绍给了自己的大儿子做妻子。
丑子冈毕生都在从事儿童保育事业。2005年,为了纪念婆婆诞辰100周年,李文芳经多方联系,出版了一本画册——《洛杉矶托儿所——延安纪事》,书中一百三十多幅珍贵的老照片大部分都是丑子冈从延安带到北京后,被她的后人精心保存下来的。
在宋庆龄故居担任了三十多年办公室主任的郭静是该书的主编之一,画册中的照片几乎都是由他负责整理的,他也是近年来与李文芳联系较为频繁的人。从他口中,我们很遗憾地得知,八十多岁高龄的李文芳老人在2014年刚刚过世。但在她生前,常常会和郭静讲起延安点点滴滴的往事。
当时的托儿所在艰苦的条件下仍力求“科学育儿”,孩子们的三餐都提前设定好菜谱,几点钟洗澡、几点钟晒太阳都有严格规定。1946年11月至1949年从延安到北京战略转移的行军路上,毛泽东与江青的女儿李讷一直是由李文芳贴身照看,白天跟着李文芳,晚上回到母亲身边,李讷对她的感情有时甚至“超过”了自己的母亲。“个性十足”的李文芳不愿与江青共处一室,为了能方便照顾李讷,她就夜间合衣睡在警卫班里,当时大家都笑言:警卫班出了唯一的一个女战士。
据尹院长介绍,王茜萍也是他们常常念起的当年托儿所的保育员。延安之行采访结束后,几经辗转,我们在王茜萍位于北京万寿路的家中见到了她。思维敏捷、口齿清晰、行动自如……眼前这位头发花白、面目慈祥的老人显得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提起延安抑制不住地激动。
1940年,年仅14岁的王茜萍在晋绥边区山西兴县“替父从军”报名参加了贺龙的民众学校,向老百姓宣传抗日。王茜萍的爷爷被日本人打死,母亲被刺穿腰部而亡,叔叔被浇上汽油活活烧死……一家几口人被日军残害,王茜萍至今提起都悲愤难言。儿时的痛苦和仇恨,让她毅然投身革命队伍。后来,部队下达命令,不满18岁的战士一律要转移到后方。1940年12月,王茜萍与其他11名“红小鬼”一起到了延安,进入了中国女子大学学习。
几个月后,教务处派她去专职照顾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两岁的太行因营养不良,头大肚子大,胳膊腿特别细。为了能给他快速补充营养,王茜萍每天要利用极其有限的食材,精心为他做好四餐饭,或是小米粥里加入捣烂的菠菜,加一点猪油,打一个鸡蛋,或是面糊糊里打入切碎的胡萝卜丁……康克清心疼王茜萍“猛干不惜力”,对她说,“小王啊,我给你出个主意,你一次做好一大锅,每次给孩子喂一点。”王茜萍答,“不行啊,我妈妈说过,剩饭不长膘,得给他吃新鲜的。”就这样,在她的精心照顾下,几个月后,原本体质虚弱的太行胳膊也有肉了,肚子和头也小了,能走路、会爬山,活蹦乱跳,越长越壮实了。
1942年春天,因为工作需要,王茜萍带着太行一起进了托儿所,成为一名保育员。“当时我们都被称为‘保姆’。每次开会就有人喊,‘托儿所的保姆们来了没有?’大家谁都不吭气。十几岁就成了保姆,我们不爱听,哈哈。”
王茜萍是当年托儿所里年龄最小的保育员。虽然当年延安是后方,但是危急情况时刻会出现,敌军的飞机常常在头顶轰鸣盘旋。有一次,王茜萍飞奔过去,舍身护住了一名穿红毛衣的女童,才没让敌机发现目标,保住了整个托儿所的孩子。
在当时有限的条件下,保育员们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全方面发展。他们自己动手制作滑梯、跷跷板、玩具枪等玩具,把豌豆煮到半熟,上面插几根掐掉头的火柴棍儿就能做出小桌子、小椅子等各种造型,把卫生纸叠成飞机、小船、衣服等,保育员还领着孩子满院子追着玩“狼吃鸡”……
回忆起这一段段往事,王茜萍兴奋地边说边比画,延安保育院的经历不仅是留给她一辈子念念不忘的记忆,也是抗战时期妇女儿童事业的缩影。
如今,在丑子冈、李文芳、王茜萍们曾经奋斗过的延安大地上,一所继承了延安精神的现代化幼儿园正传承着历史,不断孕育着新的希望。
生命纪念,接老红军回家
仙鹤岭生态陵园,是一所独特的“人文纪念公园”。
走进大门,喷泉、草坪、雕塑、长椅……就像是一座市民公园。绿树掩映中我们看到一面巨大的花岗岩浮雕墙“峥嵘岁月”。在起伏的墙面上,铿锵有力地刻画出红军长征历史性经历的三个段落,左段为“突围”,中段为“跋涉”,右段为“会师”,三个部分水乳交融,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波澜壮阔。
从北京回延安创业的成媛媛把仙鹤岭最好的位置留给“红军苑”
仙鹤岭的创建者成媛媛向我们介绍,浮雕背后的一片墓区占地十五亩,就是红军苑。为了让散落在民间的红军烈士能在故后重新集结成一支精神队伍,2005年,她和丈夫宣永红投资兴建了专门安葬老红军的公益性陵园——红军苑。
因为延安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很多曾经战斗在这里的红军战士想要魂归故里的“家”。所以,他们面向全国发出“请老红军回家”的召唤,至今已有一百多名老红军的遗骨从全国各地迁到这里。
沿着青石铺设的小路依山而上,蜿蜒的长城墙上镌刻着长长的红军英雄谱。一座座庄严肃穆的黑色大理石墓碑上刻着每个革命先烈的名字、生卒年月和迁入时间。墓碑旁边雕刻着他们生前战斗随身的背包和水壶、步枪和军号,还有嵌着红五星的军帽。
一个镶嵌着黑白照片的墓碑,属于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刘天佑,她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的第一棒,于2014年在八一养老院去世。刘天佑是四川省巴州县人,1933年参加红四方面军从事宣传工作,还曾在妇女独立团任军事教员。1935年随部队长征,翻越雪山,两过草地。老人生前接受采访时说:“当年我们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一定要到陕北去,因为那里有毛主席。”
在一块黑色大理石墓碑上镌刻着这样一段碑文:高志珍烈士,江苏丰县人,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4月赴延安,任陕甘宁边区妇联秘书长兼边区儿童保育训练班主任,1945年7月3日牺牲于敌人的暗杀。
成媛媛向我们讲述,筹备兴建红军苑时,无意中发现了高志珍的遗骨和风化的土碑,经过调查得知,高志珍是当年边区妇联优秀的妇女干部,当年她抛下三个年幼的孩子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在边区妇联的医疗、文化、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于是,成媛媛决定以此为起点建造宏大的红军苑,让高志珍这样的烈士,安宁地长眠于此,让战友们陪伴在她的身旁。
红军苑已经成为延安很多单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延安市民经常在这里举行 “祭扫红军苑”、“红领巾飘在红军苑”、“讲述长征故事”、“为老红军立碑揭碑”、“重走长征路,做长征传人”等各种祭奠和纪念活动。
今年清明节,延安市妇联在红军苑举行了“巾帼建功在圣地 延安精神永发扬”的主题活动。刘晓勤主席在活动上号召延安各界妇女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弘扬延安精神,以新的进步、新的业绩,展现延安女性的时代风采,为建设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做出自己的努力。
将陵园建设为生命纪念园,让人们在安详和美好的环境中,缅怀、祭奠和思考,升华对生命的认识,是曾为中央电视台编导的成媛媛回乡创业的初衷。这里路遥、史铁生等陕北名人的墓碑,是一座座设计独特的雕塑,整个生命纪念园充满静穆的人文气息。其中一座纪念墓格外引人关注:布里几德·克阿。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但对于延安人、延大人,她却是像白求恩一样的人物。
出生在美国的布里几德·克阿,先后在非洲、亚洲创办过七所学校,执教五十多年,延安大学是她教育生涯的最后一站。1986年应聘来延安大学外语学院任教五年,对延安大学外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和陕北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很大贡献。她捐赠20万美元帮助延安大学修建一座外语教学楼,先后选送八名教师和学生赴美国留学。她用一生践行着自己的誓言“到世界最贫困的地方兴办教育,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献身。”
仙鹤岭除了“红军苑”还有“北京知青苑”,以及多处传统文化的人文景观。让延安精神在此延续,让那些有价值的生命身后在这里驻足,让全新的生命教育融入生活,就是成媛媛传递的理念。
来自家庭爱的支撑让李红梅把更多的爱倾注于延安的妇产医学事业
医者无我,“白求恩”犹在
约访“全国三八红旗手”、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李红梅,她说四点半以后再来吧,因为从一大早开始接待门诊病人,直到快下班时才会少一些。但五点多钟我们来到五层妇产科的诊室,李红梅依然被一群病人围着。
这是一座1950年创建的医院,现在是陕北区域最大的三甲医院,不管是外观还是设施看着都很“高大上”。
1986年7月,李红梅从延安医学院毕业,留校从事妇产科研工作。当时妇产科是医院最累、风险最高的科室,很多人不愿到妇产科工作。李红梅也犹豫过,但很快就被科里的老主任对待病人和对待年轻医生的态度所感染,决定要继承老一辈敬业精神,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延安的妇产事业。
后来,她又攻读了第四军医大学硕士研究生及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父母家人都在西安,亲朋好友极力劝说她毕业后在西安任职。当时她遭遇车祸,腰椎受伤,身体状况不好,也需要家人的照顾。但想到老区人民培养一名医生是多么不容易,她还是决定回到延安,成为延大附院也是全市卫生系统的第一位博士。
李红梅的手机24小时从不关机,床头永远放着一套运动服,方便在深夜以最快的速度穿好衣服,第一时间赶到抢救病人的现场。有一次,她去理发馆,刚刚涂上焗油膏,医院产房打来电话,说有个危重病人,她来不及洗头,包着毛巾一路狂奔到产房,两三个小时后才从手术室出来,回到家已经半夜了,才把粘成一团的头发洗开。
李红梅全家
李红梅的手机也是延安各个医院妇产科的“危重手术热线”。有一年的春节期间,凌晨4点钟,李红梅的手机响起,是市妇幼保健院请求抢救生命危急的产妇。天刚下过雪,气温很低路又滑,正好探亲回家的丈夫亲自开车送她到市妇幼保健院并等她做完手术。
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忘我精神,从白求恩开始,到李红梅的老主任,再到李红梅,一辈辈在平凡的岁月中传递。让她远远超过医生本身的职业要求,做出了很多让同行感佩、病人感动的事情。
一位病人因子痫从乡镇卫生院转入延大附院,手术过程中抽搐,牙关紧闭,手术室没有备用舌钳,为防止病人咬伤舌头和舌根后坠发生窒息,李红梅将手塞入病人口中,将牙关扳开舌头拽出,病人得救了,但她的手指却被咬伤。
一位患有梅毒的孕妇,新生儿娩出后出现重度窒息,生命危在旦夕,梅毒是通过体液传播的,当面对浑身粘满粘液和污血的患儿,李红梅没有丝毫犹豫地采取了口对口人工呼吸,挽救了患儿的生命。
2009年秋冬之际,陕西省最严重的7例H1N1病毒中,就有一例发生在延安,病人是一位临产孕妇。H1N1病毒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手术过程中大夫极有可能会被传染,她主动提出担任病人剖腹产的主刀医生。有一瞬间她也想过,如果自己感染了,家人、孩子怎么办?但两条生命摆在眼前,容不得她迟疑,她毅然走上手术台,救下两条命。
李红梅看到延安周边县镇村的患者因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所限而丧失健康,在她当选延安市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后,马上制定了一系列基层医师培养计划,联系延安市卫生局、延安市妇幼保健院一起启动了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建立了抢救流程规范。
她还利用节假日到延安市13个县区巡回讲座,让全市各级医院妇产科人员掌握高危孕妇的管理和危重症病人的抢救与转运,提高妇产科整体医疗水平。巡讲过程中,她的颈椎间盘病变疼痛不堪,如果长时间劳累或坐车,稍有不慎,可能造成瘫痪等严重后果,但她坚持戴着颈托到延川和志丹县,完成最后两场讲座。
李红梅骨子里有一股敢于担当的大气,有一种矢志不渝的使命感。在别人看来来自延安这样的革命圣地,是一种特殊的光环,而她说:“对于延安人来说,这就是我们的家乡,是我们汲取力量,也付出情感的地方。”
曹伯植一家人用艺术感恩乡邻,传承延安精神
最美家庭,用艺术传承延安精神
新延安精神在今天的延安人身上有多种表达,抑或是勤劳工作,是热爱生活,是诚意待人,抑或是在继承中不断创新。良好的家风也正是延安精神在家家户户、在每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2015年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的延安市延川县的曹建成家庭,就是代表。
曹建成曾是一名老红军,为伤病员抬过担架。解放后,他在村里担任了30年的村干部,是出了名的“好人”。每次村里来了下乡、驻队的干部,曹建成就把自家窑洞和新铺盖腾出来给他们用,把细粮省下给他们吃,自己的子女却只能吃粗粮。就连走村串乡的货郎担甚至是乞丐来了,曹建成夫妇也会招呼进家里来吃口热饭。家里每逢杀猪吃肉,邻近的小孩子们都会被叫来一起吃。当年一位吹鼓手突然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奄奄一息,曹建成急得又是拔火罐又是用针挑地给他救治,老伴呼玉梅顿顿好吃好喝地精心照料,还把很稀缺的奶粉和糖拿出来给他补身子,最后终于把他的命给救下了。
父母一生善良忠厚、勤劳朴实,他们舍己爱人的善行善举和朴素大爱的家风,通过点滴行动滋养着六个儿女,也影响着儿女把良好家风通过言传身教一代一代传下去。
如今,这个39口人的大家族,用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和延安精神,人人都有拿手绝活,有的能编剧作曲,有的会弹奏乐器,民族和西洋乐器样样能行,一家人凑在一起,随时能操办起一台晚会。但他们不满足于自家“独乐乐”,而是用丰富精彩的艺术表演感染着四方乡邻。
曹建成的长子曹伯植,是位年近七十岁的陕北民间艺术家,国家一级编剧,风趣幽默,拥有饱满的创作激情。他的音乐启蒙,是从母亲的纺车边、油灯下,听着民歌、道情开始的。“一毛钱的袜子,两毛钱的鞋,三毛钱的丝裤带掉下来嘛吴蛮支……”这些小曲曹伯植五六岁时就都会唱了。父亲是地道的秧歌把式,年幼的曹伯植常常跟在他后头,学扭秧歌学打鼓。当时,父亲给人家弹一斤棉花才能赚一两毛钱,可为了培养曹伯植的音乐爱好,他竟花了14元的“天价”给儿子买了一面战鼓。正是有了父母“不遗余力”的熏陶和培养,才让曹伯植和弟弟妹妹们在音乐道路上越走越宽。现在有四位是“国家一级”编剧、演员、演奏员。乡邻们时常打趣道,“啊呀,怪了!两个老农民,培育出了一窝艺术家。”
这个和谐欢乐的艺术之家,有着深厚的家乡情结,虽然现在曹家一大家子人几乎都生活在延安市,但年事已高的父母却一直念念不忘延川故土。为了能让父母开心,2015年6月22日,父亲节刚过,曹伯植就带着父母和全家老小回到了老家延川下佛腰村,举办了一场精彩的“感恩父母,回报乡亲”义演,一下子吸引两百多乡亲赶来捧场。一家十几口人在台上吹拉弹唱,表演的是快乐,传递的是感恩和幸福。曹伯植说,我们是农民家庭的孩子,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靠本事吃饭是整个家族的风气。
近几年来,曹伯植除了从事文化研究、进行艺术创作外,还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公司,创办了艺术学校、创建了民办中学和小学,力争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他说,延安精神要靠新一辈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创业创新,革命圣地上崛起新女性
据统计,在延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曾有13万妇女参加了民族解放运动,她们中有从长征路上走来的女战士,有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来寻求救国真理的热血女青年,有“窑洞大学”培育出来的女英才,也有在延安本地土生土长起来的进步女性,她们为国家解放和民族发展贡献了无悔的青春。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核之一。在当年抗战大生产运动中,无数巾帼大显身手。几十年过去,这片沃土上,走出了一代代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女性,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业创新,为延安的发展贡献力量。
传统的剪纸手艺被新一代女性继承发扬
延安市安塞县不仅以“中国一绝”的安塞腰鼓而闻名于世,还有刺绣、剪纸、农民画、布堆画等充满黄土文化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如今,古老的艺术被现代女性接棒,赋予了新的生命,带着新的生机飞出了延安,飞向了山外的市场。
采访队一行驱车从延安赶往安塞县城,在李秀芳民间艺术馆见到了这位75岁的民间艺术家,她的作品曾多次斩获国内外大奖。1982年,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应邀出国的农民艺人,她赴法参加独立沙龙美展,用一把小剪刀、一幅猫头鹰剪纸征服了无数法国人。她还擅长绘制农民画,她的作品带着黄土文化的生命力,生动鲜活,出嫁、走西口、坐账、祭雨、祈雨等民风民俗都浓墨重彩地融入作品中,堪称黄土高坡上的毕加索,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在她的画中巧妙地碰撞,复古又时尚。
因为身体原因,李秀芳已经挂剪,但她的手艺传给了儿媳、侄孙女,还有更多的安塞妇女。在她的民间艺术馆内,一组组女性围桌而坐,大红纸铺开,一人一剪,无需提前打样,双手灵巧地上下翻飞,说说笑笑间,活灵活现的莲花娃娃、二鸡争鸣等图案跃然纸上。
如今,李秀芳的民间艺术馆收藏着她创作的万余幅作品,经常举办展览和培训,成为安塞民间艺术展示的一个窗口,吸引了无数的国内外参观者前来感受安塞文化。
几个自幼耳濡目染的80后,用她们酷爱的剪纸艺术自主创业,在互联网上,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她们让学习和传承民间艺术成为时尚,也给传统艺术增添了新的市场价值。
安塞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川道狭长、梁峁遍布,发展农业有着先天的局限性。但如今,很多安塞妇女通过引进新技术,在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上建起大棚科学种植,她们用辛勤的汗水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一排排大棚蔚为壮观。科学种植让安塞妇女找到创业之路,种下了丰收的希望,也种出了幸福生活
在砖窑湾镇西河口村,我们被依着山势层层梯田般向远处延伸的一排排整齐壮观的蔬菜大棚所震撼,而大棚的主力军是妇女。
2014年,在当地妇联和有关政府部门的扶持下,村里建起了统一的蔬菜大棚。平均9万元的建棚费用,政府给每个棚补助了3万元。有些农户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在县妇联协调下,县就业局提供了为期两年的贴息小额贷款,一个棚贷款5万元。有了有力的政策扶持,农户们的建棚积极性很高,半年自建起了78个、每个百米长的标准棚和56个自然棚。
在建棚的45户农户中,三分之二的家庭男人都外出务工了,种植农活由妇女担当。四十多岁的单身妈妈高美美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带着年幼的孩子,勤劳能干的她还一个人管理着四个大棚。作为当地有名的种植能手,她的技术高超,别人家的西红柿苗都得通过县上的示范园区统一育苗,而她则全是自己育苗,还常常指导其他农户科学种植。
据安塞县妇联主席陈丽介绍,从2014年11月底大棚建成开始栽种,至今半年多时间,每个标准棚平均纯收入就达到了六万元左右。以前,村里的妇女大都靠外出务工或是分散性种植等零打碎敲地赚取微薄收入,大棚建起来后,很多妇女都回了村,她们通过居家创业获得更可观的收入,也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站在山上极目远眺,每个大棚顶头都建有一所干净整洁的白墙红顶的生产房,这是农户们的休息室。一条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沿山而上,连接起了一个个大棚。为了形成基地规模效应,村里选种不同品种的蔬菜,农户完全不用担心销路,每天商贩们的车会直接开到大棚门口,统一收购,蔬菜很方便地被源源不断运送出去。当地妇联、就业局和扶贫办等部门还会经常组织各类技术培训,更多高新技术为这个村庄带来了发展活力,也为当地妇女的生活种下了希望。
相关新闻

黄晓薇:营造欢乐祥和平安过大年的浓厚氛围

黄晓薇以视频方式出席香港妇女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

全国妇联为外国驻华女外交官和港澳台妇女举办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专题宣介会 黄晓薇作宣讲

沈跃跃出席“保障儿童享有健康环境的权利”国际论坛并发言

黄晓薇: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