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们开创新农业嘉年华

要闻 2015-11-18 10:31:00

 

策划执行/王晓艳 王婕 柳亚敏

她们从城市回到家乡,她们用科技和创新思维激活传统农业,土地还是那片土地,却因了她们而气象万千。她们收获的不仅是农产品的丰收,也在创业中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和价值,女人也可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她们是致富带头人,她们的财富和视野远超我们的想象,她们的人生出彩,生活多彩,让城里人艳羡。

回乡做家庭农场主

文/本刊记者 王晓艳

QQ图片20151117171733 

嘉年华标 家庭农场

说到家庭农场,会让人想到美国西部的牛仔风情,法国南部的云中漫步,这个洋事物近两年也出现在中国的农村了,取洋味儿而代之的是浓浓的亲情味儿。在广阔的田地上,和家人一起创业,共同致富,是一件多全其美的事情。

QQ图片20151117171656

最爱的葡萄十年不敢吃

2015年5月,杨育英的裕美葡萄园又一年开园待客,照例请了父亲的老朋友们。除了惦记着让老朋友来尝鲜,老人也稀罕人家那句“你看老杨家的姑娘多有出息!”不仅现场采摘品尝,还会送一些给他们带回家。

2002年,杨育英在北京安家落户十年了,奔波全国做温室大棚的生意。

一天,她母亲带着孙女在市场上买葡萄,因为全家都爱吃,买了好多。没想到吃完后一家四个人都中毒了,送到医院急救,医生说是催熟剂中毒。第二天去找,卖水果的已经跑了。这一次的惊险,让原本最爱葡萄的她之后十年再没有吃过葡萄。

2011年秋天,父亲打电话让她回老家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帮忙摘红提,临渭区是葡萄的优生区,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葡萄。可等她回到老家到地里一看,却发现不是摘葡萄,而是要捞葡萄了。因为下了一个月的雨,葡萄地遭了涝,膝盖深的水,葡萄都在水里漂着,父母辛苦照顾了半年的葡萄也就打水漂了。

她想自己就是做温室的,还让自家的葡萄遭了天灾,就想回家乡建温室。但父母以成本太高坚决不同意,村里人别说温室,连搭遮雨棚的都没几家。

说服不了父母,杨育英就萌发了自己干的想法。“我先做个样板出来,带动娘家人和乡亲们科技务农。”父母和爱人都不同意,他们想不通,你当了十几年城里人怎么又回去种地,简直是胡整。

她1992年离开家乡,那时候的观念还以跳出农门,到大城市上学、打工为年轻人的首选。而今天,通过她这些年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做温室大棚,了解到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她知道,属于农业的黄金时代来了。

杨育英马上与镇领导联系流转土地的事,当地领导对设施农业很看好,帮她流转了首批50亩地,葡萄农场在数月后就显雏形了。

QQ图片20151118101504

圆梦葡萄庄园

家庭农场的政策要求是以家庭为单位,全家人的收入都来自这个农场。目前,杨育英两口子,加上父母亲和弟弟弟媳,六个人一起经营这个家庭农场。离家多年,能和父母兄弟团聚在一起,还能全家致富,这是杨育英梦想的生活。

丈夫、孩子被她从北京召唤来了。丈夫不用说,一下子就爱上了葡萄庄园,每天早上都要去园子里转悠,呼吸新鲜空气,回来给她“汇报”今天葡萄熟成啥样了,那边两块地又怎么了……

两个女儿回来时,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初中,为了让女儿们熟悉田地,杨育英“雇”她们拔草,葡萄地里拔一行草50元,其实她雇一个工人拔一天才40元。没想到拔了一天后,这样的“高薪”小女儿也不稀罕了,手都起泡了,给妈妈哭鼻子:“这钱我不赚了!”杨育英说:“这可不是赚钱的事儿,不拔草没饭吃!”她本来是开玩笑,女儿真生气了:“你是亲妈吗?真狠心!”

第二天,爸爸和姐姐悄悄帮着小女儿拔草,一会儿就干完了,她看见了也不点破,问:“今天干的真快啊?”小女儿憋不住了,偷偷笑。

第一年种葡萄,当葡萄开始泛一点红色时,全家就搜寻着尝吃,女儿还煞有介事地提着篮子说:“我去采摘。”到自己拔草的那一行葡萄前,转悠半天,才摘了两颗红色的,但全家已经兴奋不已,以前哪在五六月吃过葡萄啊,还是自己种的,不用洗,摘下来就进嘴。

三年过去了,小女儿完全适应了农场的生活,一放假,提个篮子招呼客人:“你们要采什么品种,我带你们去。”她姥爷也马上凑过来给人家介绍:“我们家葡萄最安全,自家孩子都现摘现吃!”

新农业让女人大显身手

杨育英看父母乡亲种葡萄,从清明前后开始萌芽,到十月秋天才能收获一次红提,劳作时间很长,一年耗在地里。她到全国各地考察葡萄园,五月,云南吃上了全国最早的葡萄,新疆十二月还在吃葡萄。她把品种都引进来,要用温室实现开春萌芽,五月开吃,品种岔开种植,早熟,中熟,晚熟,一直到秋末。

传统种葡萄,一亩地种230~250棵葡萄树,密密麻麻,产量八千到一万斤,平均价格每斤三元;观光农一亩只种13棵树,亩产两千到三千斤,但因为品种珍奇,加上采摘、礼品的附加值,每斤平均价二十元以上。

以前一个人的劳力最多种两亩地,现在一个人可以经管十亩地。一亩地只种13棵葡萄树,留出的空地就绿化、美化,用来接待休闲、观光、采摘,连自己吃的蔬菜也在葡萄园里种。

葡萄的很多虫灾来自气温变化,夏天高湿高热,传统种葡萄,下一次雨打一次药。而杨育英的日光温室、联动智能温室、秋延大棚、降温石棉风机等设施实现了绿色无公害。

杨育英的家庭农场现在有连栋温室35座、日光大棚12座,园区面积发展到500亩,还有一个葡萄酒加工厂。她从西北农大请了酿酒师,如果某段时间葡萄的行情不好,就会把葡萄加工成鲜食葡萄酒(因为酿造干红等葡萄酒需要专门的葡萄品种,农场里的葡萄只能酿造鲜食葡萄酒),这种葡萄酒因为酒精度数很低,口感绵甜,很受女士的欢迎,有些葡萄甜度不够,就酿成葡萄果醋。

杨育英说,农村现在的家庭农场大多都是女人在做。农业是有生命的,周期长,收入慢,必须熬得住期间的种植风险。女人做农业比男人有韧性,耐得住寂寞。传统农业比的是力气,是谁家男孩多,现在拼的是谁更懂科技、会管理,能销售。

 

80后女大学生的互联网+全农业

文/本刊记者 王婕

QQ图片20151118102448

嘉年华标签 互联网+全农业

当“互联网+”成为一种创业思维,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陕西渭南盛世绿洲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花,把“互联网+”理念植入了农业全产业链,把原生态的健康食材送到了千家万户。

创业仅仅五年,张花的公司就在农产品领域快速崛起,2014年营业额高达4200万元。这个从渭南走出去的80后女大学生,用所学知识和创新思维回乡反哺农业,让农产品告别了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带动实体经济,越来越多的优质产品被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弃医逐梦归田园

现在的张花,成了陕西省新农业创新发展的一张名片。走进她的“一品山村”全国社区连锁直营渭南店,不大的店面,纯手工空心面、古法小榨菜籽油、土蜂蜜、原酿米醋、五谷杂粮……种类丰富,包装精致,土特产品顿时洋气起来。

眼前的张花,年轻时尚,激情饱满,她自豪地向大家介绍着她的“宝贝”,因为每件产品都经过了她严苛的“把关”。生态、天然、安全、健康,她用这几个关键词锁定了她发展新农业的方向。

1984年出生的张花,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大学期间在医院实习时,病人被病痛折磨的痛苦与绝望,一次次让张花心生感触。“很多人生病都起因于食材不合格、吃的不安全,那我为什么不从源头出发,把健康带给更多人呢?”毕业后不久,张花回到了家乡渭南,她决心发展绿色农业,让更多人吃得安心放心。

回乡后,她很顺利地拉来了两位投资人,“三个合伙人”开始创业。张花说,起步阶段不知道做什么好,觉得种菜、种水果最简单,只要种出来就有市场。可缺乏经验让满腔热情的张花吃了不少教训。“刚开始种出来大量的葡萄,因为不懂得如何储存,没多久,几乎全烂了。几个男同事流着眼泪把葡萄一筐一筐地倒掉。”其实,张花心里更难受,但她一遍遍地给自己打气:要挺住!我要是垮了,所有人的梦想就塌了。

初涉农业,张花认定,能让更多人了解她的品牌,信任她的产品,比什么都重要。创业最艰难的时候,人手紧缺,怀孕的张花身体不适,一手捂着肚子,一手忙着发货。

从最开始的农产品合作社种植到如今的农产品集纳推广,从当初仅给超市批量供货到现在通过互联网开花各地,在张花眼中,转型是无路可走后的“重生”,更是资源整合后的“创新”。她要带着团队,成为行业中的引领者。

QQ图片20151118102602

创新引领全农业

现在,张花公司推出的产品,网上销售地区已经覆盖了全国70%的城市,得益于互联网+,2014年公司产值有了质的飞跃,一年内快速提升了30%。

当下的农产品领域,市场大,竞争更激烈。能够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张花说,他们打的是“特色战”和“质量战”。不同于其他卖家终端销售的“土特产”,盛世绿洲管控着生产源头、制作加工到销售推广等各个环节,推广的是与厨房日日相关的基本食材。

学医出身的张花,深谙“药食同源”的养生理念,她推出的产品也就有了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刺角、薄荷、马齿苋和蒲公英等植物都被加入了手工面之中,年龄不同、身体状况不一的各类人群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纯天然营养食材。张花说,植物原本的味道,就是健康的味道,她要让更多人吃出健康来。

产品高质、受众多元,农产品的价值自然得到了提升。为了能集纳全国各地的优质农产品,张花常常要奔波在十几个食材生产基地,确保每款产品都生长在优生区。寻到好的产地,她会为当地提供资金和设备来吸引生产者,然后签订订单,种植,采购。

和张花交谈时,她过人的口才和敏捷的思维让人印象深刻。她不否认自己是个创业狂人,压力大时常常失眠,头发大把地往下掉。她睡觉做梦时总是不愿醒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很多点子是在梦里蹦出来的。

除了通过直营连锁店和众多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张花还创新地把销售渠道拓展到了生活区,开设了百余家社区体验中心。周围邻居谁家缺米少油了,一个电话,几分钟就能送货上门,很多退休人员、全职主妇、单亲妈妈可以通过“进货——送货”,让自家成为一个小小的集散点,借此实现了居家就业。张花说,这种模式不仅让别人有事做、得实惠,还能大大减少公司仓储、物流的成本费用。

最近,张花在请人开发一款推广APP,借助微信“摇一摇”的功能,就能自动接收到盛世绿洲送出的电子优惠券和电话费,同时还包括企业产品的推广信息。消费者如果感兴趣,自然会主动联系该小区内的社区体验中心。张花说,比起上门宣传,这种方式更有针对性,也更能被顾客所接受,用户体验更温情更贴心。

大数据时代,给像张花一样的创业者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她说,利用在网店、论坛、微淘、微信公众平台上发布的推广信息,通过大数据能快速有效地分析出盛世绿洲的产品更受哪些城市的居民青睐,然后定向开发,到目标城市铺开市场。

张花说,她要带着更多的社区连锁直营店和体验店走出陕西,通过众筹吸纳更多的创业者。现在盛行的电子商务全球购也让她满怀期待,总有一天,她要把更多的健康食材送到外国人的餐桌上。

除了经营特色农产品,张花还开发了自有的生态果蔬品牌。微信上,常常能看到张花在“卖力”地为产品代言。现在,她手下六十多名员工很多都是80后,而且绝大多数是女性。张花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自信和坚定,引领和激励着这群姐妹,充满信心地去实现更大的梦想。

 

外来媳妇扎根生态农业

文/本刊记者 柳亚敏

QQ图片20151118102821

嘉年华标签 绿色无公害

红粉色上衣配黑色裙子,在绿野田间,何容水的城市气息格外惹眼。可这样一个女子立志要在广东省阳春市圭岗镇这个山地面积占八成的山区镇,扎下根来好好“干一场”。

何容水带着我们参观她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很自豪地指着一片片田地,对每样蔬菜如数家珍。陪在旁边的她的先生陈海,从大棚的田里摘了些小青菜直接就放进嘴里嚼,说放心吃,无农药无污染。

城里女孩嫁了农家郎

蔬菜种在田里,药草种在山里,记者随何容水夫妻走老远的山路,看到大片的种植植物。何容水抚摸着植物的叶子,满是喜爱地介绍,这是牛大力。中药牛大力种植五年才能有收成,她说,农业是个需要耐心的活儿。

何容水是广州增城人,本在城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跟农业有什么交集。但这一切在她认识了阳春圭岗镇高车村的陈海后,发生了改变。跟陈海因为生意往来而熟识,慢慢被这个男子吸引,他身上的担当与敢闯敢干,让她觉得很有安全感。于是,不顾父母的反对,执意嫁给他。

不过,第一次跟着陈海来到这里,她还是惊呆了,“城里的房子密密麻麻,到处都是人,这里看到的却除了山还是山,能听见对面有人说话,却要走老远的山路才能见着人。”不过,出乎陈海意料的是,何容水没有被吓跑,却反而一脸兴奋地问他,这满山遍野的可以干点什么吧?她说自己从小生活在增城工业区内,听到的、谈论的都是工作和生意。所以,到哪里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商机。得天独厚的山地资源和秀丽的自然风光,溪流纵横,完全的原生态,没有工业污染,是理想的生态环保农业种植地区。而且,当时她亲眼看到了当地盛产的柑橘因为得了黄斑病大片死亡,柑橘产业正面临转型,她想这里一定可以大有作为!

而这正中了陈海的下怀,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在外打拼多年,父亲一直不愿意进城,现在年龄大了,身边需要有人照顾。他一直想回家乡创业,尤其当他看到家乡的柑橘主导产业因为黄斑病面临全面崩溃时,他觉得应该为家乡做点什么。记得那天,他动情地对何容水说:“现在我们一边创业一边照顾我爸爸,等你爸妈到了我爸这个年纪,我一定会尽心尽力照顾他们。”

QQ图片20151118102906

生态农业改变命运

2011年底,何容水和陈海自筹资金200万元,回到圭岗镇创业。刚开始,他们引进铁观音茶树试种,并发动乡亲们种植牛大力、凉粉草等南药和蔬菜。

事情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不管是修路还是种植,涉及到用地,都需要一家一家去做工作,那个时候,村民们显然不愿意相信他俩,尤其是何容水,一个城里姑娘来干种植?他俩就先从沣民、高垌、协民三个村子入手,成立村民互助合作社。其间,何容水一直坚持自学种植知识,陈海更是跑到台湾考察学习了一通,又多次请来广东省农科院相关教授专家指导,他们最终确立了以“公司市场对接销售+合作社基地示范+农户分区分类种植”的运营模式,以短期蔬菜瓜豆、中期凉粉草、养长期牛大力等南药的种植方式,推动产销一体化。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何容水和陈海的种植面积已达两千多亩,解决了四千多人的就业问题。采访当日,田里有不少正在劳作的村民,他们表示,因为有了这个基地,再也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上班,每月也能收入两千元左右。

何容水永远都记得创业后遭遇的当头一棒,满腔热情种了满山遍野的凉粉草。可第二年,说好来收购的客商,却因以凉粉草为原料的某著名凉茶企业减产而停止收货,凉粉草大片大片枯死在田里。不理解的村民冷嘲热讽,他们只能自己出资补偿农民的损失。何容水悟到,原来对于农业来说,把农产品变成真正的商品最重要,因为对于尚在温饱线上徘徊的村民们来说,“利益”最实在。所以,这些年,她特别重视销售。她在自己的家乡增城设立了无公害蔬菜体验餐厅,还与珠海市国有农业控股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建立该集团固定蔬菜生产基地,并经过多轮谈判,与王老吉集团也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一旦凉粉草达到基本供应量3000吨/年后就将作为定点供应基地。为了更好促进产销一体化,他们的基地如今还运营了1000平方米的收购中心,并配有大型冷藏库。

当地妇联对这个“外来的媳妇”非常关心,阳江市政协副主席、妇联主席曾昭逢千方百计推动他们加入了阳江市巾帼菜篮子配送中心,帮助他们扩大销路。谈及未来,何容水说:“要大力拓宽农产品基地,发展环保生态型的蔬菜和中药材生产,还计划发展养牛、养殖本地鸡,把农民种植、养殖的农产品直接销往深圳、珠海等地,带动村民们一起致富。”

农场 农业 家庭农场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