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党旗下百年巾帼别样红】黔贵女儿践初心 砥砺奋进新征程

作者:文/邢广益 邵玮
要闻 2021-05-20 16:52:27

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鏖战娄山关……一处处红色地标见证着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和可歌可泣的英雄史。一百年来,一代代黔贵女儿矢志传承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永不褪色,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时代辉煌。


image.png

遵义会议会址(新华社发)


如果说中国革命是一部恢弘壮丽的交响乐,那么贵州就是一个动人的“转折符”。八十六年前,一群从绝地险境千里奔袭的中国共产党人,终于在贵州歇住脚,思考并讨论仗要怎么打、路往何方走,召开了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遵义会议。历史从这里转折,红军转败为胜、转危为安,红色的火焰从西南燃向西北,最终燃向全中国。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百年来,无数黔贵女儿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彪炳史册的壮丽篇章,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贵州这片充满红色印记的革命热土,在风起云涌的历史长河中,回望那一位位黔贵女儿勇毅前行,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的身影。


长征征途上,剑胆琴心投身革命


1934年10月,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向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大规模“围剿”。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


地处黔、湘、桂三省交界的黎平,是中央红军长征进入贵州的第一座县城。1934年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召开黎平会议。随后,红军进行了首次整编,并成立了一支特殊的队伍——干部休养连。谢飞、钟月林、钱希钧、王泉媛、邓金六、吴富莲、刘彩香、邱一涵、危秀英、谢小梅、蔡纫湘等11位女红军干部是连队的“政治战士”,她们既是细致妥帖的护理员,又是鼓舞斗志的宣传员,还是临危不惧的女战士。料理伤员时,女红军们担负起“洗伤口、涤血衣、饮水、喂饭”等重任;当敌机轰炸时,她们又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休养干部。强渡乌江时,身高只有1.45米的危秀英跳到逐渐沉落的浮桥上,将担架高举过头顶,往站在岸边的人的手里送,在乌江渡口形成一个传送危重伤员担架的流水线。女红军们用女性特有的聪慧、柔韧、顽强与苦难进行着殊死抗争,在长征途中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董必武曾赞叹道:“她们是那样的不怕困难,那样的去完成工作,是许多男人所不及的。”


历史长河波涛汹涌,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征程,遵义会议标志着伟大的转折,“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由此,中国共产党开始确立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党在政治组织上和军事战略战术上逐渐走向成熟,革命航船开始拨正航向。


image.png

蔡畅(右)在行军中经常高唱《国际歌》和《马赛曲》,用乐观的精神感染着红军队伍


遵义会议召开后,革命的火种广泛传播在黔贵大地上,一位位女红军就是优秀的革命宣传员。行军途中、战斗场上、宿营地里,她们穿梭来往于队伍之中,不顾疲劳、坚持不懈地做好鼓舞、团结群众的宣传工作。蔡畅在行军中经常高唱《国际歌》和《马赛曲》,“赤色明星”李伯钊每当休息和集会时,总是乐意为战士们唱支歌或跳支舞她们用独特的方式、乐观的精神感染着红军队伍,使漫长而艰险的长征路变得富有生气。女战士们还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群众工作中去,承担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帮助群众等各项任务。在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会场上,王泉媛自编自演打倒贵州军阀王家烈的戏剧,在让群众捧腹大笑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对军阀豪绅的憎恶,鼓舞了他们的革命热情。红军女战士就是这样“走一路播撒一路革命的火种”,把党的主张、斗争的道理、红军的影响,一点一滴地渗透到群众中去,为开展革命斗争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离开遵义后,中央红军在遵义以北的桐梓驻扎下来。一来到桐梓,干部休养连指导员李坚真就忙碌了起来。她在历次打土豪的斗争中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被誉为“现代孙悟空”。她创造的“一眺二听三看”的好办法,干脆利落、判断准确,促进了筹粮筹款任务的顺利完成。一路上,李坚真和连长紧密配合,以惊人的革命意志,排除艰难险阻,甩开围追堵截,硬是用一双客家女的脚板丈量了二万五千里的坎坷长征路。


1935年1月28日,为实现遵义会议确定的渡江北上的战略方针,毛泽东指挥红军在赤水河边土城镇的青杠坡与川军展开激战,以便为渡江北上扫清障碍。1月28日拂晓,青杠坡战斗打响,拉开了四渡赤水的战幕。在这场战斗中,康克清和朱德总司令并肩作战,她担任司令部直属队指导员,是红军中为数不多的真正指挥过打仗的“红军女司令”。青杠坡战斗打得十分艰苦,为尽量保存红军的实力,毛泽东决定主动撤出战斗。就在康克清和朱德总司令分别撤退时,国民党军队紧追不放,他们被困在地势狭长的山谷之中。朱德总司令被掩护着退回了土城,康克清则在队伍的后面一边组织战士们撤退,一边顽强地阻击敌人的进攻。康克清落在了最后面,突然被敌人紧紧抓住了她的背包,又来夺她的枪,在这危急关头,她沉着机智,来了个金蝉脱壳,背包落在了敌人手里,自己却挣脱头也不回地冲了出去。


image.png

赤水河畔的古镇上,坐落着四渡赤水纪念馆(摄影 /刘军)


四渡赤水后,英雄的红军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在这支铁流劲旅里,女红军们照顾战斗部队留下的老弱病残,抬着担架追赶部队,即使累得吐血,照样前行,忍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以“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征服了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了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1936年10月,红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冲破数十万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克服艰难险阻,在会宁和将台堡实现胜利会师。


在这场波澜壮阔、空前绝后的红军长征铁流中,女红军们用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表现出了追求独立、向往自由的妇女解放精神;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彻底革命精神;顾全大局、并肩战斗的团结协作精神;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精神。无论是血雨腥风的战场上,还是困难重重的工作中,她们都没有辜负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任,迢迢长征路上,她们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写下了催人奋进的篇章。


妇女运动中,甘洒热血捍卫主权


站在新时代的潮头回眸百年,在中国社会沧桑巨变的历史画卷中,妇女的翻身解放当属最辉煌的篇章之一。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妇女解放和发展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实现男女平等不懈努力。抗日战争时期,在贵州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一批杰出女性,她们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响应中国革命和中国妇女运动的时代召唤,成为一支重要革命力量。


出生于贵州黔西的蓝运臧,是贵州最早的女党员之一。她从小接受新学教育,拒绝包办婚姻,以优异成绩考入贵州国立女子师范学校后,就解开缠足、剪短辫子,努力摆脱旧社会为女性施加的种种枷锁。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后,中共中央派杨涛(潘汉年)密赴贵阳,然后取道上海去苏联向共产国际组织报告会议情况。蓝运臧接受组织安排,毅然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与潘汉年假扮夫妻同行掩护,不畏艰险,经独山、桂林、广州,走水路到上海,圆满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1938年,蓝运臧回到黔西县城一小执教。她积极向学生传播爱国主义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她还特别注重讲述花木兰从军、穆桂英挂帅等女中豪杰的故事,让孩子们懂得男女平等的道理,也让妇女们认识到女人一样可以有所作为,应该自尊自重,自己起来解放自己。在教书的同时,蓝运臧配合女党员小组工作,组织进步妇女积极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1939年冬,蓝运臧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即使受尽严刑拷打,她仍坚贞不屈。为了鼓励战友们继续战斗下去,她从监狱壁缝里向难友们传递写有“坚定”二字的纸条。1941年5月19日夜,蓝运臧与家人、战友们被集体杀害于贵阳城郊东山脚下。临刑前,他们一起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等革命口号,其声弥漫四野、响彻云霄,让山谷为之动容。


除蓝运臧以外,还有无数贵州女性,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出生于贵州毕节的熊蕴竹就是其中之一。她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出生,在革命斗争中成长。在贵阳,她组织“读书会”,传播进步思想,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利用报刊为妇女解放鼓与呼。在草原艺术研究社里,她本色出演话剧《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塑造坚强女性角色,受到群众欢迎和爱戴。1939年,熊蕴竹担任读新书店和生活书店联合党支部书记。在她的领导下,两个书店秘密发行《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进步书籍,组织读者给前方抗日将士写慰问信上千封。她还利用书店的渠道,给毕节群益书店寄送进步书籍,为贵阳知识界学习马列主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提供了重要来源。


新中国成立后,贵州妇女以崭新的姿态站立起来,与男人们一起成了共和国的主人。1949年11月15日,解放军势如破竹解放贵阳,贵州全省相继获得解放。未逃台湾的国民党的党、政、军、警、宪、特人员和残兵散卒聚集成匪,抢劫商店,破坏交通运输、通讯设备,组织反革命暴动,造成人心惶惶,严重威胁新生的红色政权和人民的生命财产。1950年2月以后,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西南局关于清剿土匪的提示,贵州省军区和驻军打响了清剿土匪的战役。为解决贵州匪患,以向富珍、冯秀珍、孔文娟、任守范为代表的妇女干部直接参加并领导干部群众反击匪徒,带领成千上万妇女群众参加剿匪斗争,她们抗争、牺牲、奉献,前仆后继,接续奋斗,为捍卫红色政权的斗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在贵州广为流传。


1950年初,南下女干部任守范到贵筑县鸡场区任组织干事,从事妇女工作。她不顾自身有孕,白天和群众一起劳动,晚上走家串户,发动妇女群众。3月2日清晨,千余土匪包围鸡场区公所。任守范听到枪声,警惕地走到窗前观察动向,看见众多土匪向区政府门口紧逼。任守范对同事小韩命令说:“我是共产党员,我掩护你快走!”用手枪射击敌人,把敌人注意力引向自己,保护同事突围。任守范一边抵御敌人攻击,一边跃过楼梯栏杆顺柱子滑到楼下,举枪击毙门口的匪徒后,不幸被敌人击中,牺牲时年仅21岁。


贵州妇女运动的伟大实践告诉我们,妇女的命运始终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一个个鲜活感人的故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贵州妇女在革命实践中的“半边天”力量。她们把初心写在血雨腥风的斗争中,用行动激扬巾帼之志,奉献巾帼之力,换来山河无恙。她们的事迹融汇在近代中国求索奋斗的历史里,融汇在伟大的长征精神中,融汇在伟大的遵义会议精神中,激励着一代代贵州女儿不断奋斗,勇往直前。


征程万里,黔贵女儿勇立新功


从娄山关上到赤水河畔,从遵义会议会址到四渡赤水纪念馆无数贵州女儿高擎理想信念的火把,传承红色基因,树立起一座座精神丰碑。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她们把理想信念继续书写在黔贵大地上,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和努力,激荡起催人奋进的力量。


邓迎香是贵州省麻怀村的党支部书记,“九分半水半分田”,曾是麻怀村的真实写照。一条悬崖陡壁间的翻山小径,是麻怀村祖祖辈辈出山的必经之路。看到村民苦于“无路可走”的邓迎香,带领大家在低矮狭窄的溶洞里,点着蜡烛,用最原始的方法一锤一镐砍山凿石,历经12年,打通了一条通往山外的隧道,被誉为“当代女愚公”。顺着这条隧道,邓迎香四处考察,寻找适合麻怀村发展的项目。2016年,她兴办村里第一个专业合作社,带动常年在外打工的240多人回乡创业,推进“山上栽果树、田里种稻菜、家里养黑猪、棚里种植鲜香菇、房前屋后养鹌鹑”等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并引来客商合作种植铁皮石斛。如今的麻怀村,水泥路直通自然寨,公路两旁立起了路灯,一大批事关村子长远发展的产业项目正稳步成长,“百姓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2021年2月3日,瑞雪初霁,正在贵州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扶贫车间里,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苗绣服装、特色小饰品等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总书记说,一定要发扬光大苗绣,既能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也能为扶贫产业、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贵州省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个曾经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省份,全省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精彩贵州篇章。


image.png

贵州妇女凭小小的绣花针实现“指尖脱贫”,绣出脱贫奔小康的美好生活


这奇迹背后有一种力量来自妇女的“指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石丽平,出生在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作为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的她,牵头将“松桃苗绣”成功注册为中国首个非遗类手工艺地理标志。从2000年开始,经过8年时间,行程3万多里,记录苗绣历史,收集苗绣资料,她将鸽子花图案与苗族文化、现代时尚元素充分融合进行创作,主持设计制作的“鸽子花旋极图”系列作品被选作联合国礼品。一朵朵“鸽子花”销往67个国家和地区,传颂着苗族人巧手脱贫的故事。近年来,石丽平建立了100个易地扶贫工坊,传授苗绣技艺,已经培训了14000多人,带动4000多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


image.png

贵州省妇联开展“巾帼重走长征路·迈进新征程”活动,从党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黔南州平塘县,大小井风景区上空,两山对峙,横跨南北的大小井特大桥凌空飞架,宛如一道飞虹。这座世界最大的跨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是由一位女性带领团队建造完成的,她就是贵州桥梁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张胜林。1993年,从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后,张胜林作为一线技术员,参与了位于贵州瓮安县的江界河大桥建设。第一次去现场,为了寻找最佳的设备安装位置,她徒手爬上高梯,任务完成了,腿还在颤抖。从底模制作、施工放样到安装模板、绑扎钢筋,再到浇筑混凝土、构件安装,每个工艺工序,张胜林都亲力亲为。随着一座座大桥的顺利建成通车,贵州的世界级大桥累计达到50座,曾经交通闭塞的贵州成了名副其实的“桥梁博物馆”。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黔贵女儿锐意进取、担当实干,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贵州篇章。伟大的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化作红色灯塔,点亮历史的浩瀚星空,照亮她们的远大征途。在党的领导下,红色贵州和她的红色女儿正以前所未有的昂扬姿态,阔步行进在新征程的春天里。

党旗下百年巾帼别样红
关键字查询